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测量理论的问题

在使用测量工具收集资料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基本问题:如何制定一种测量规则?如何选择测量尺度?测量出的数值与真实的数值有何差异?怎样估计与消除这些误差?等等。它们是测量理论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量度化方法

通过测量而得来的资料可分为三种维度:物理维度、心理物理维度、心理维度。

物理维度可以用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而不涉及主观判断。这种测量在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如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中应用得较普遍。例如,量度物体的重量、长度、分子量,人体的血压、心速,经济指标,人口分布特征,社会结构特征等,这些量度一般都属于定距或定比尺度。通过物理量度化方法可建立一些普遍规律,如“当温度不变时,气体体积与压力的乘积为一常数”,以及一些经济规律、人口规律。在社会研究中,由于迪尔凯姆的倡导,将社会现象看作社会事实并进行客观量度已成为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但这种量度只适合于某些社会现象。如事物的状态特征和行为特征。

心理物理维度包含物理维度和心理维度。例如,给予被测者以不同物理强度的声音,然后测量他的心理反应。由于这种心理反应无法客观测量,只能通过被测者的主观陈述或测量者对外部表现的主观判断来反映,因此一般认为,测量心理属性最多可达到定序尺度,而无法使用定距尺度。但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心理测量方法的发展,对某些心理属性也可以进行定距或定比测量。例如二等分系统的测量方法。图6.5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原理。

图6.5 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x0:50%以上的受测者刚能觉察到的刺激值(绝对阈限)。

y0:心理感觉的绝对零点。

xi:比x0更大的刺激值。

yi:xi引起的心理感觉量。

二等分系统的量度化方法是给予受测者两个不同的刺激(x1,x2),让他体验到不同的感受,然后在介于两个刺激间变换不同强度的刺激,要求受测者凭主观感受确定x3的位置,使x3所引起的感觉刚好介于前两个不同感受之间(y3)。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用定距尺度测量心理反应。经过大量实验,费雪尔(Fechner)总结了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即y=klogx。1968年,普凡察格尔(Pfanzagl)用公理化方法发展了二等分系统的测量理论,并规定了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

心理维度的测量是利用主观判断所制定的计量标准,如对智力、态度、感觉和心理反应的测量都是通过量表、问卷、测验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缺点是,它们缺乏一套完善的测量理论,即缺乏公理和定理的系统。但在社会研究中,这种相对客观的定量化方法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涉及人的主观意义的现象,对它们很难采用物理量度化方法。心理量度化方法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它除了吸取物理量度法的特点之外,还向其他方面发展:如(1)由单维度的测量扩大到多维度的测量。(2)不仅利用数值系统测量经验现象,而且还尝试利用非数值系统来测量,即借助集合论、图形论,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但是应当注意,由于目前心理量度化方法的不完善,这种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是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观测值的分解

测量理论的基础是数理统计中的误差理论或变异理论。测量理论建立在“任何观测值(测验分数或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这一假设之上。它认为,所测出的观测值(X)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1)真实值T。(2)其他变量的影响值O。(3)系统偏差B。(4)随机误差E。即:

(测验分数)X=T+O+B+E

随机误差(E)是非系统的变异,它是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引起的,如被测者的疏忽、粗心、情绪变化、偶然因素等。但是这种影响有正有负,所以要消除或减少随机误差,通常采用多次测验或抽取大量样本的方法,使正负误差相互抵消。

系统偏差(B)是有规则的变异,它是由于测量工具、评分标准等直接与测量方法有关的因素引起的。例如,测量身高所用的米尺有偏差(假设等于1.01米),那么它所测出的所有高度都存在1%的偏差。消除或减少系统偏差的方法是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在测量之前将测量工具与标准尺度相互校对,以修正偏差。但有些系统偏差很难用标准化消除,例如,判分较严格(或较不严格)的评分者所持的标准与规定的标准必然有一定的系统偏差。

其他变量的影响(O)也是一种有规则的变异,这种因素不是偶然的,而是内含在测验的题目或量表之中的。测量都是针对某个所要研究的变量进行计量,如测量人的智力、政治态度、学习成绩等,但是在所设计的量表或试题中通常会包含涉及某些其他变量的内容,这样,观测值中就会包含其他变量的影响值。例如,数学考试是测量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但是,如果用英语表述数学考题的话,那么所得到的数学分数中就必然含有英语水平所产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得分低并不是数学能力差,而是英语能力差。因此观测值所表示的并不是预先想要得到的数据。考题中其他变量的影响还有考题所依据的教材不同、教学方式不同、语言习惯不同等等因素。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多次测验而消除,它是内含在测量指标之中的。消除或减少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严格的操作化。

在评价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测量有没有系统偏差?这种系统偏差会不会影响研究的有效性?一般来说,任何测量都会有一定的系统偏差,因此,测量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系统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在测量工具和程序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通常可以假设系统偏差(B)等于零,即它对测量效度没有影响。

2.这一测量是不是可靠的?即随机误差(E)对测量的可靠性有没有影响?假如测量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观测值就会在较大范围内波动起伏,在这种情况下,测量是不可靠的,测得的观测值其可信性很低。

3.这一测量是不是有效的?即所测得的数值是否正是想要研究的变量值,其他变量的影响值是否控制为最小?假如要测量“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但在量表中却主要是询问“您是否拥护社会主义?”“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这类问题,那么即使测量得很精确、可靠性很高,这一测量也仍然是无效的,因为所得到的资料是反映“政治态度”,而不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这就将其他变量混入到所测量的内容中了。

对上述几个问题,我们在下面两节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