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理论检验的过程

并非任何社会研究都以建立理论为目的,实际上,大量研究都是为了解答问题,如“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犯罪率增高了?”“为什么近几年宗教迷信活动又开始出现了?”等等。对这些问题,已存在着各种理论解释,因此,社会研究可以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建立假设去系统地收集资料。这些资料可以:(1)检验这种理论解释的真实性;(2)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3)探寻新的理论解释。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更真实、更有效、更合理地解答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这种以假设为开端的研究可称为理论检验研究,在图4.1“科学环”中,它包括“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接受或拒绝假设→理论”这五个阶段。

一、推演假设

理论检验研究是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首先是从理论推演出研究假设。推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逻辑推演;(2)经验推演。

(一)逻辑推演

逻辑推演是从公理推演出定理(或理论假设),这种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最常见,如几何学和数学。有些社会学家也借用这种公理化方式推演理论假设,但他们是从一些公设开始推演的。例如,在社会学的组织理论中,韦伯的理论可作为公设,由此推导出可检验的命题:

公设Ⅰ:一个组织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它的形式化程度也越高。

公设Ⅱ:形式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

公设Ⅲ:复杂性越高,集中化程度越低。

前两个公设是韦伯提出的,第三个公设是汤普森提出的。由这三个公设可推导出三个定理:

定理1: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由Ⅰ、Ⅱ推出)

定理2:复杂性越高,形式化程度越低。(由Ⅲ、Ⅰ推出)

定理3:复杂性越高,效率越低。(由Ⅲ、Ⅰ、Ⅱ推出)

一般来说,由N个公设可推演出N(N-1)/2个定理。上例的N=3,因此可推演出3(3-1)/2=3个定理。在社会科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公设是无法直接检验的。在上例中,公设无法被检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集中化”和“形式化”的定义不清晰,无法进行经验观察,但对“复杂性”和“效率”则有明确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因此,定理3是唯一可被检验的命题,它可作为理论假设。

上述逻辑推演也称为命题逻辑推演。它的主要作用是从无法被检验的公设中推导出可被检验的理论假设。它的特点是,公设与推导出的假设都处于同一抽象层次,这样就能使经验观察与理论有一致的逻辑联系,理论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直接证实理论。在社会学中,泽特伯格H.L.Zetterberg:《社会学中的理论和检验》,纽约,1954年版。和布莱洛克H.M.Blalock:《理论建构》,纽约,1969年版。等人主张用这种逻辑推演建立和检验理论。

命题逻辑推演的缺陷是,在社会科学中,概念的定义与对概念的测量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一致,因此这种严格的逻辑推演是无意义的。举例来说,经典的气体定律是: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对它的检验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直接观测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在这里,概念的定义是与观测内容一致的。而对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效率”的测量则无法与概念的全部内涵相一致,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测量出的内容也不同,因此经验观察实际上并不能证实或否定理论假设(见图4.4)。

由于上述缺陷,有些社会学家(如霍曼斯等人)主张用定义逻辑推演,它的特点是,由理论推演出的假设是较低抽象层次的理论命题,它可应用于具体的时间、地点。它还可指导观察资料的收集工作。例如:

理论陈述:如果实行单选举区制,则必然导致两党制。

条件陈述:美国实行单选举区制。

(推论出)命题:美国必然是两党制。

图4.4

这一命题可作为假设,它可被美国的经验事实所检验。但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都是抽象的综合概念,它们并非都像“单选举区”、“两党制”那样易于观测。因此许多较低抽象层次的假设仍然是无法直接观测和检验的。例如,“由于中国的社会整合程度较高,所以越轨行为的比率较低”这一假设就无法直接检验。

(二)经验推演

社会学家为了得出可被检验的、可直接观测的、具体的研究假设(也称为工作假设),常常是运用经验推演的方法。

经验推演是把理论假设中的概念与经验变量和指标联系起来,然后在经验层次上建立工作假设。在社会研究中,经验推演是与逻辑推演相结合的。例如,对于“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一问题,可采用帕森斯的理论先作尝试性的解释。这一理论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地点越来越远离父母的居住地,此外,由于工作与培训的需要以及调动、转换工作单位等因素,导致了社会流动的增加,从而削弱了传统大家庭的联系,使核心家庭的比重上升。帕森斯:《家庭的社会结构》,编入R.N.埃森《家庭:其功能与命运》,纽约,1949年版。其中主要理论概念的逻辑关系是:工业化→社会流动→家庭形式。为检验这一理论,第一步是运用逻辑推演提出一组理论假设(见图4.5)。

图4.5 推演理论假设

这组假设仍然是抽象的、无法直接观察和检验,因为其中的概念,如“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城市”、“农村”、“核心家庭”还没有明确定义。因此,下一步的工作是运用经验推演建立工作假设。由理论概念到工作假设的过程称为概念的操作化。

操作化是要对理论概念作出解说和抽象定义。说明在何种范围、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然后建立概念的操作定义,选择和制定测量概念的指标和方案,最后用可被观测的变量和指标来重新表述理论假设。

例如,对上述抽象概念可作如下操作定义:

工业社会——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各个阶段——可用年代、人均收入水平或主要技术特征(火车、汽车、计算机)等等来划分。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比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家庭的数量占总家庭数量的比率。

城市——总人口超过5万,人口密度超过100人/平方公里且具有各种公共设施的地区。

做出理论概念的操作定义之后,就可以选择一些易于观察的测量指标,用它们来重新陈述理论假设,这种陈述称为工作假设,如:

图4.6 推演工作假设

(1)在不同国家,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x1)越高,核心家庭的比重越高。

(2)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各个时期,人均汽车占有量(x2)越高,核心家庭的比重越高。

(3)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各个时期,人口密度(x3)越高,核心家庭的比重越高。

由图4.6可以看出,经验推演是从理论概念——→变量——→指标,由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变量(Variable)是对概念的具体化,“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一个或一组有效的测量指标而构成的”《社会学专业大百科》,“变量”,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12页。对“变量”和“指标”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译法,本书采用社会学中较常用的定义。。指标(Indicator)是“表示抽象概念的一组具体事项,由它们可收集与这一概念相联系的经验资料。”《社会学专业大百科》,“指标”,第167页。注:indicator的直译是“指示物”,它不同于index,在社会学中,后者常指有明确标度的数量指标,而前者则包括不太明确的分类事项,如“同情心”指标、“信仰”指标等。变量在经验层次上与概念相对应,它的内涵与所界定过的概念相一致。如“工业化”有多种含义,但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是从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来界定的,它主要指“工业化程度”。指标与变量不同,指标只表示概念内涵中某些可以观察到的内容。一般来说,指标内涵小于变量的内涵。不过,如果变量只有一个测量指标,那么两者是一致的。如“文化”的概念,当界定为“文化程度”这一变量时,它的测量指标与变量名称相同。其他如年龄、性别等也是如此。

经验推演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以观测的指标,使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另外,由指标(或变量)陈述的工作假设可以指导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它能使研究者明确地认识到,要收集何种经验资料,在何种范围进行调查等等。

经验推演的缺陷是,由于概念、变量和指标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概念与变量、变量与指标、概念与指标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建立的,而是主观假定的,因此它们有可能不一致;变量有可能未界定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指标有可能反映不出概念的真实内涵或只反映其中一小部分内涵。因此,工作假设被证实并不能直接证实理论假设,理论假设被验证也并不能直接证明理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这样,检验一个理论解释就不能仅仅考虑研究假设的证实与否,还要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

二、假设的检验

在建立了研究假设之后,就可以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选择适当的研究类型及资料收集方法、选择抽样方法和测量工具,以便系统地收集经验资料以检验研究假设。下几步的工作与理论建构研究大致相同,即同样是从经验观察得到资料,通过资料整理、统计、归纳得出经验概括。不同的是,依据假设而进行的经验观察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收集的资料是系统的、有结构的,由它们得出的经验概括是为了与工作假设进行比较,以判定是否接受或拒绝假设。本章第一节中已说明了假设检验逻辑与单纯归纳逻辑的区别,下面主要说明检验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假设与虚无假设

研究假设通常是陈述两个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如“工业总产值比重(x1)越高,核心家庭比重(y)越高”。对它的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美﹞林楠:《社会研究方法》,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直接检验就是收集大量经验资料去直接验证假设。例如,研究者可收集各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和核心家庭比重的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判明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如果数据分析说明两者不相关,也就是说明研究假设可能是错误的。但调查研究通常是对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那么,这种调查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例如,所收集的十几个国家的数据是否表示这种调查结论对所有国家都适用呢?这就涉及调查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是运用统计检验的方法来间接验证研究假设。

间接检验是提出一个与研究假设相反的虚无假设,如“工业总产值比重与核心家庭比重不相关”。根据统计检验的原理,研究者可以依据由样本计算出的统计量在总体的范围内证明虚无假设是不成立的,从而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并接受与之相反的研究假设。同样,这种统计量也可在总体范围内证明虚无假设能够成立,从而接受虚无假设,并对研究假设的正确性产生怀疑。间接检验能够证实研究假设,但不能完全否定研究假设,其中的道理在“统计分析”一章中再介绍。虚无假设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如下:

间接检验的前提是,调查样本必须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间接检验的作用在于:(1)收集经验资料以反驳虚无假设,从而证明研究假设是正确的。(2)说明研究假设不仅在调查样本中成立,而且在总体中也成立。(3)说明研究假设中变量之间联系的有效范围。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解释

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研究假设,更主要的是完善和澄清理论解释,并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加以选择或发展新理论,这种对理论的改进和发展是从反驳研究假设开始的。反驳研究假设的方法主要有简单证伪法和理论证伪法。

简单证伪法是寻找否定研究假设的经验证据,这些证据可说明,在什么条件下研究假设不成立,并说明理论解释的局限和缺陷所在。例如,如果研究者发现,在亚洲一些国家,“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增长并不伴随着“核心家庭比重”的增长,那么他们可以对帕森斯的理论产生怀疑,并指出这一理论未考虑到不同文化的作用。简单证伪法需要在不同地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中收集反例,并以这种反例来怀疑或否定某一理论解释的真实性。

理论证伪法是对多种理论解释进行检验,以便选择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例如,对于“女人比男人的宗教信仰程度更高”这一经验事实有多种理论解释(见上一节),要检验哪一种解释更可信,就要检验由各种理论解释推演出来的研究假设。下面试以角色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例来说明理论证伪法。

由角色理论可推论出,由于男女的宗教信仰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那么在结婚之前,即在青少年时期这种男女差异并不明显。而由社会化理论则可得出相反的假设,因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从童年就开始了。因此,“10—15岁的女孩比同年龄组的男孩宗教信仰程度更高”这一研究假设如果被证实,则会支持社会化理论,并对角色理论提出疑问;如果这一假设被否定,则相反。依此程序,从这两个理论中还可推论出更多的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设,每一个假设的证实与否都可以在支持一个理论解释的同时对另一理论解释提出怀疑。在许多个假设的检验中,如果某种理论解释比另一种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那么后者将逐渐失去可信性和解释力,最终可能导致被证伪。

一般来说,一种理论是不会轻易被完全推翻的,由它推演出的研究假设即使被否定,也常常是促使理论作出修改或补充;只有当它在多次或多个假设检验中都受到怀疑时,才有可能陷入无法补救的境地。这是由于,一般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而研究假设则是经验的、具体的,研究假设是由理论概念通过经验推演而得出的指标(或变量)构成的,指标只反映概念中的部分内容,因此,指标之间的不相关并不一定证明概念之间不存在联系,例如,“人均汽车占有量与核心家庭比重不相关”并不说明“工业化对家庭形式没有影响”。此外,研究假设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某些样本做调查来检验的,它在某些条件下被否定并不说明理论解释在其他条件下也不成立。

由于同样的原因,研究假设被证实也不能证明理论解释是真实的、有效的,这种证实只是在某一方面提供了支持理论解释的证据,而不是做出普遍的、全面的验证。研究假设与理论解释的关系如下:

(三)检验的步骤

最后,我们概括一下理论检验研究的全过程。一般来说,理论检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解释,明确表述所要检验的理论。例如,说明帕森斯“家庭理论”的主要论点,列出他的主要理论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研究可以对一种或多种理论解释进行检验。

2.运用逻辑推演从理论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称为理论假设)。这些命题是抽象的,因为它使用的概念(如工业化、农业社会、社会流动、核心家庭等)缺乏明确的定义,无法直接观测。由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可检验的理论命题越多,则理论的可检验性就越大。如果在研究中被证实的理论命题越多,则这一理论的真实程度和可信度就越高。

3.运用经验推演将理论假设转述为具体的研究假设(也称为工作假设)。这一步称为操作化过程,它是理论检验研究的关键环节。操作化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概念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并将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变量和指标,然后用变量语言重新表述理论假设,并用具体的指标(或变量)建立研究假设。只有对具体的研究假设才能进行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的设计,才能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的时间、地点。

4.收集有关资料。根据上一步骤的设计方案(包括确定研究类型、调查方法、抽样方案、测量工具等)直接收集与研究假设有关的案例资料和统计资料。

5.整理与分析资料。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整理、归纳为一些经验概括,然后将它们与研究假设进行比较,并分析:(1)资料对研究假设的支持或否定程度如何?(2)资料、假设对理论命题的支持或否定程度如何?(3)资料、假设和命题对一般理论的支持或否定程度如何?资料分析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只涉及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运算,它还涉及逻辑推理、理论思索和创造性的想象。

6.检验与评判理论。一项研究很少能完全支持或完全否定一般理论,研究结论通常是在某些方面支持理论解释,在其他方面则与理论解释相矛盾。这就需要结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来评价一般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有效性。有些研究结果可能是出乎预料或难以解释的,它们能促使研究者思索改进和澄清理论解释。这种思索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它可以是又一个理论检验研究的开端。

最后要说明的是:社会科学家将理论检验过程与理论建构过程区分开来是为了说明不同的研究逻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两种过程常常是很难分开的,许多研究是既包括理论检验的成分,也包括理论建构的成分。当然,还有一些研究根本就不涉及任何抽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