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研究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礼记(节选)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与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其中的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的作品。《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礼记》为孔子七十弟子后学所记,汉戴圣传述;晋朝陈邵的《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多已佚失,流传下来的《礼记》指《戴礼》,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由此,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

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一):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二),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三)。”应曰:诺,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四),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五)

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六)。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成王幼,不能莅阼(七)。周公相,践阼而治(八)。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九)。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文王之为世子也。

…………

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一〇)。小乐正学干(一一),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胥鼓《南》(一二)。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一三)

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一四)。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一五)。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问三席,可以问。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一六),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一七)。凡大合乐(一八),必遂养老。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一九),以待又语。三而有一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二〇),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

——教世子。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二一)。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二二),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二三),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二四)。《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二五)?周公优为之,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

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君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二六)。世子之谓也。

——周公践阼。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二七),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二八)。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二九),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三〇)

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三一),不逾父兄,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族食,世降一等。

其在军,则守于公祢(三二)。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三三),练祥则告。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罚之(三四)。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三五)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三六)。其刑罪,则纤(三七),亦告于甸人。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三八)。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三九)。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

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四〇)。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敬吊临赙赗,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四一)。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也。

天子视学,大昕鼓征(四二),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四三)。有司卒事反命(四四),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四五)。适馔省醴(四六),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四七),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四八)。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四九),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五〇)

《世子》之《记》曰: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问于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今日安。世子乃有喜色。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世子,世子色忧不满容。内竖言:复初,然后亦复初。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羞。必知所进,以命膳宰,然后退。若内竖言疾,则世子亲齐玄而养。膳宰之馔,必敬视之,疾之药,必亲尝之。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尝馔寡,世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

■题解

《文王世子》实际上是将数篇文章合为一篇,它由六部分组成,其成文先后不一,第一部分《文王之为世子》大概作于战国中期,其次的《教世子》和《周公践阼》估计作于战国末期,第四、第五部分无题目,其经文可能写作于战国中期,第六部分《世子之记》可能成于战国初期。本篇重点为如何教育世子,开始记载文、武为太子时怎么侍奉王季、文王。接下来的《周公践阼》讲述周公旦摄政,通过教育其子伯禽,将太子之道示范给成王。次言大学之法,介绍古代大学及关于贵族子弟大学教育。然后介绍三王时代教世子之法,庶子如何管理公族以及如何养老乞言等。最后引用《世子之记》,与篇首《文王世子》呼应。

■注释

(一)内竖:《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二)莫:暮,傍晚。

(三)原:再也。

(四)帅:循。

(五)间:瘳,疾减损。

(六)年:天气。齿:人寿之数。九龄:九十年之祥。文王以勤忧减寿,武王以安乐延年。

(七)莅:视也。不能视阼阶,行人君之事。

(八)践:履也。代成王履阼阶,摄王位,治天下也。

(九)抗:举也。意思是,举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伯禽:周公旦长子,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

(一〇)干戈:《万》舞,象武也,用动作之时学之。羽籥:《籥》舞,象文也,用安静之时学之。

(一一)小乐正:乐师。

(一二)《南》:南夷之乐也。

(一三)瞽宗:殷学名。上庠:虞学名。

(一四)养老、乞言:养老人之贤者,因从乞善言可行者也。合语:即乡射、乡饮酒、大射、燕射之类。

(一五)论说:课其义之深浅,才能优劣。

(一六)官:《礼》、《乐》、《诗》、《书》之官。

(一七)国无先师先圣,则所释奠者当与邻国合也。若唐虞有夔龙、伯夷,周有周公,鲁有孔子,则各自奠之,不合也。

(一八)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

(一九)誓:谨也,皆谨习其事。

(二〇)兴:当为“衅”字之误,礼乐之器成,则衅之,又用币告先圣先师以器成。

(二一)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世子:太子。

(二二)交错于中:交互作用在内心。

(二三)其成也怿:能成就愉悦的心境。怿:成就。

(二四)保:护也。辅:相也。翼:助也。谓护慎世子之身,辅相翼助,使世子而归于道。

(二五)于:读为“迂”,广大。

(二六)元:大也。良:善也。贞:正也。

(二七)庶子:司马之属,掌国子之倅,为政于公族者。正:政也。

(二八)内朝:路寝庭。外朝:路寝门之外庭。司士:亦司马之属也,掌群臣之班,正朝仪之位也。

(二九)宗人:掌礼及宗庙也。以爵:贵贱异位也。以官:官各有所掌也。

(三〇)上嗣:君之嫡长子。受爵:谓上嗣举奠也。馂:谓宗人遣举奠盥,祝命之馂也。

(三一)三命: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不齿。不齿者:特为位,不在父兄行列。

(三二)公祢:即迁主,载在齐车随公出行的人。

(三三)赴:告于君。

(三四)吊:六世以上。免:五世。

(三五)承:读为“赠”。车马曰赗,财帛曰赙,珠玉曰含,衣服曰襚,谓之赠,皆赠丧之物也。

(三六)磬:悬缢杀之。甸人:掌郊野之官。

(三七)纤:通“歼”,刺也。:割也。

(三八)谳:言也。辟:罪也。

(三九)宥:宽也。

(四〇)杀:差也。

(四一)众乡族:天下之人皆知其所乡之方也。

(四二)大昕:黎明时。鼓征:击鼓征招学士。

(四三)兴:举也。秩:常也。节:礼也。使有司摄其事,举常礼祭先师先圣。

(四四)反命:向天子复命汇报。

(四五)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着。

(四六)适馔省醴:察看为养老礼准备的食物和醴酒。

(四七)登歌:乐工上堂演唱。

(四八)《象》:周武王伐纣之乐。达有神:明天授命周家之有神也。兴有德:美文王武王有德,师乐为用,前歌后舞。

(四九)阕:终也。

(五〇)《兑命》:书名,殷高宗之臣傅说之所作。典:常也。学:礼义之府。

■讲疏

本篇详细论述了周代如何教育世子及其他贵族子弟。据郑玄说,《世子之礼》亡,此存其《记》。刘向《别录》将其归入《世子法》。记文王为世子之法。文王,周文王姬昌。世子,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篇中说:“凡三王教世子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所谓“乐由中出”,“乐以修内”,说的是“乐”可以劝导己志,使行之不倦,其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内心道德感情。而“礼”是外在的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所以,“礼乐交错”构成了周代道德修养的两个方面。文中还提到:“亲则父也,尊则君也,对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这就是说,只要实行了“亲亲尊祖”、“尊祖敬宗”、“敬宗收族”的“亲亲之道”,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在古人看来,贵族子弟的品德与才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而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的安定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因此上层统治者特别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专门设立国学对世子及其他贵族子弟进行德与才的全面培养。

礼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一),事毕,出游于观之上(二),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三),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四),著有过,刑仁讲让(五),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六)。”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七)!’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八)。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九)。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一〇),皆从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一一),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一二),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一三)。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褅,非礼也,周公其衰矣!

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一四),是谓大假(一五)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一六)。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一七),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一八),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一九),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二〇)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二一),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二二),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二三)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二四),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二五),必知其情,辟于其义(二六),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二七)。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二八),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二九)。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三〇)。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三一)。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三二),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不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三三),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三四)。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三五),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三六),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三七),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渭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三八),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三九)。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四〇)

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四一),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四二),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四三)。”

■题解

“礼运”即礼之运行。周衰,礼崩乐坏,孔子借子游之问,极言礼之运行,表达以礼治国的思想。《礼运》篇提出了“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这种社会蓝图与儒家所推崇的礼治思想紧密联系。该篇对“礼”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礼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是一篇重要的礼学论文。

■注释

(一)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亦祭宗庙。

(二)观:阙也。

(三)笃:厚也。

(四)以考其信:考,成也。民有相欺,则用礼成之使信也。

(五)刑仁:刑,则也。民有仁者,用礼赏之以为则也。

(六)由:用也。去:罪退之。殃:祸恶也。若为君而不用上谨于礼以下五事者,虽在富贵执位,而众人必以为祸恶,共以罪黜退之。

(七)相:视也。遄:疾也。鼠之有身体,如人而无礼者矣。人之无礼,可憎贱如鼠,不如疾死之愈。

(八)杞:夏后氏之后也。征:成也。无贤君,不足与成也。

(九)苴:或作“俎”。

(一〇)首:阴也。乡:阳也。

(一一)粢:稷也。

(一二)祝号:《周礼》祝号有六:“神号,鬼号,祗号,牲号,粢号,币号。”

(一三)莫:指冥漠世界。

(一四)古代祭祀时,执事人为受祭者致福于主人。

(一五)假:亦大也。

(一六)幽国:幽,暗也。国暗者,君与大夫俱不明也。

(一七)古时贵族戴的帽子。

(一八)具官:各种执事皆备。

(一九)傧鬼神:傧,接宾以礼。以郊天祀地及一切神明,是傧鬼神也。

(二〇)疵:病也。

(二一)《易》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二二)明:尊也。

(二三)变:当为“辩”,辩犹正也。君守社稷,臣卫君宗庙。

(二四)耐:古“能”字。

(二五)意:心无所虑也。

(二六)辟:开也。

(二七)心之大端:人心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八)穷之:彻底显露。

(二九)竭:负载。

(三〇)淰:闪者。

(三一)獝、狘:飞走貌。

(三二)瞽:乐人也。侑:四辅也。

(三三)大:音泰。

(三四)官:效法。

(三五)协:合也。礼合于月之分,犹人之才也。养:当为“义”字之误。下之则为教令,居人身为义,《孝经说》曰:“义由人出。”

(三六)糵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这里指美味。

(三七)耨:锄也。

(三八)苑:积也。

(三九)茂而有间:繁杂的事而有条理。

(四〇)丰、杀:谓天子及名士,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拱持其情,合安其危。

(四一)合男女:《媒氏》:“令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

(四二)棷:聚草也。

(四三)实:犹诚也,尽也。

■讲疏

本篇的中心思想是谈论“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以子游问、孔子答的形式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并进而说明礼制是“大道之隐”之后的“小康”社会的产物。然后着重叙述礼的起源、发展、演变,以至于完善的过程,并探讨了圣王制礼的根据、原则,礼与仁、义、乐、顺等的关系,以及礼制的运行规律,反复强调了运用礼来治理人情、社会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周末的种种违礼现象。最后描述了通过运用礼制以达到天下“大顺”的境界,以与篇首的“小康”社会相呼应。《礼运》中的“大同”思想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终目标,成为我国人民探寻社会前进发展道路的精神动力之一。

礼器

礼器(一),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三)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四)。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五),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六)。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七),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八);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九)。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为贵也。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一〇)。此以小为贵也。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

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棜禁(一一)。此以下为贵也。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一二),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牺尊疏布鼏,椫杓(一三)。此以素为贵也。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一四)!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一五),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一六)。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七)。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生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一八)。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一九)。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二〇)。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二一),有曲而杀也(二二),有经而等也(二三),有顺而讨也(二四),有而播也(二五),有推而进也(二六),有放而文也(二七),有放而不致也(二八),有顺而摭也(二九)。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三〇)!”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飨腥,三献焰(三一),一献孰。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三二);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宫。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三三),乐有相步,温之至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稿鞂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三四),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三五)。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凰降,龟龙假(三六)。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人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三七)。”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三八)。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洞洞乎其敬也(三九),属属乎其忠也(四〇),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四一)。纳牲诏于庭,血毛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得也。设祭于堂,为祊乎外(四二),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

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余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盖重礼也。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四三)。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四四)。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四五)!”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四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四七)。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题解

本篇命名为《礼器》,取篇首“礼器”二字,孙希旦集解云:“此以《礼器》名篇,亦以其在简端耳,非有他义也。”所谓礼器,指的是古代用于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的器物,其含义是“藏礼于器”。这是宗法等级制度的物化,它象征着使用者相应的权力和地位。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行礼时就有不同的礼器与之相适应,即文中所提到使用礼器的具体礼节:“礼有以多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有以大为贵者”、“有以小为贵者”等等。而“礼不同,不丰、不杀……盖言称也”,就是说礼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不可增加,也不可减少,礼器不仅要与行礼者的地位相称,还要与所行之礼相称,即礼的根本精神即在于行礼者内心的诚敬。

■注释

(一)礼器:言礼使人成器,如耒耜之为用也。

(二)释:去也。回:邪辟也。质:性也。措:置也。

(三)飨:歆,欣羡,悦服。

(四)物曲:物体的性能。

(五)杀:谷物不熟。匡:恐也。

(六)革:急也。犹:道也。聿:述也。言文王改作者,非必欲急行己之道,乃追述先祖之业,来居此为孝。

(七)瑞:信也。诸侯执瑞,孤卿以下执挚。

(八)翣:古代棺饰。

(九)天子无介,无客礼也。灌:献也。

(一〇)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五献,子男飨礼也。壶大一石,瓦五斗,缶大小未闻也。

(一一)棜:斯禁也,谓之棜者,无足,有似于棜,或因名云耳。大夫用斯禁,士用禁,如今方案,隋长局足,高三寸。棜,古代祭祀时放兽、馔或酒樽的长方形木盘,无足。

(一二)朱绿:似夏、殷礼也。周礼,天子五采藻。

(一三)“至敬无文”句:大圭不琢,大圭,天子朝日月之圭也,尚质之义但抒上,终葵首,而无琢桓蒲之文。大羹不和,大羹,肉汁也;不和,无盐梅也。大路,殷家祭天车也。越席,蒲席也。疏,粗也。鼏:覆也。郊天时以粗布为巾以覆尊也。

(一四)省:察也。

(一五)翊:普也。

(一六)德:天地之德也。产:生也。

(一七)独:少也。既外迹应少,故君子用少而极敬慎也。

(一八)匹士:士也。攘:盗窃也。

(一九)镂簋:刻而饰之,大夫刻为龟,诸侯饰以象,天子饰以玉。朱纮:天子冕之纮也。藻棁:梁上侏儒柱也。滥:盗窃。

(二〇)文仲:鲁公子驱之曾孙臧孙辰也。奥:当为“爨”字之误,或作灶。

(二一)有直而行也,始死哭踊无节。

(二二)有曲而杀也,父在为母期。

(二三)有经而等也,天子以下至士庶人为父母三年。

(二四)有顺而讨也,天子以十二,公以九,侯伯以七,子男以五为节。

(二五)有而播也,芟杀有所与,若祭者贵贱皆有所得,不使虚。

(二六)有推而进也,若王者之后,得用天子之礼。

(二七)有放而文也,若天子之服,服日月以至黼黻。

(二八)有放而不致也,若诸侯自山龙以下。

(二九)有顺而摭也,若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

(三〇)醵:敛钱共饮酒。

(三一)焰:沉肉于汤也。

(三二)悫:诚实,谨慎。

(三三)摈诏:告道宾主者也。

(三四)节:据郑玄说,经验。

(三五)亹亹:勉勉也。君子爱物,见天雨泽,皆勉勉劝乐。

(三六)假:音“格”,至也。

(三七)蘧伯玉:卫大夫也,名瑗。

(三八)君亲牵牲句:纳牲于庭时,当用币告神而杀牲。

(三九)洞洞乎:恭敬的样子。

(四〇)属属乎:专一的样子。

(四一)勿勿:勉勉也。

(四二)祊:祊祭,明日之绎祭,因于庙门旁而得名。

(四三)甘受和,白受采:举此二物,喻忠信之人,可得学礼。

(四四)道:犹由也,从也。

(四五)大旅:祭五帝也。飨帝:祭天。

(四六)跛倚:偏任为跛,依物为倚。

(四七)室事:祭时。堂事:傧尸。质:正也。晏:晚也。正明之时而始行事,朝正向晚,礼毕而退,言敬而能速也。

■讲疏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礼、器关系。清孙希旦《礼记集解》认为本文以《礼器》为篇名,是因为“礼器”二字在简策之首,非有它义。而郑玄认为本篇篇名与内容相关。郑玄《三礼目录》又曰:“名为‘礼器’者,以其记礼,使人成器之义也。故孔子谓子贡:‘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此于《别录》属《制度》。”本文的中心问题是说明“礼”的本质在于“尊祖反初”,强调守礼以诚。文中明确指出:“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认为有“礼”是有道德的君子成其人的必要条件,“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由此,作者进一步认为,“礼乐”能使“贵贱有等”,使民众各安其位,“是故先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礼”关系到国家的治乱问题。

效特牲(节录)

效特牲,而社稷大牢(一)。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大牢。贵诚之义也。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大路繁缨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二)。郊血,大飨腥,三献焰,一献孰。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诸侯为宾,灌用郁鬯(三)。灌用臭也,大飨,尚腶修而已矣。

大飨,君三重席而酢焉。三献之介,君专席而酢焉。此降尊以就卑也。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四),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

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五)。卒爵而乐阕(六),孔子屡叹之。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七),贵人声也。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八)。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九)。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钟次之,以和居参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

庭燎之百(一〇),由齐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朝觐,大夫之私觌,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大夫而飨君,非礼也。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一一)。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君适其臣,升自阼阶,不敢有其室也。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钖,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一二)。台门而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

故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于此相贵以等,相觌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

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一三)。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辟君也。大夫有献弗亲。君有赐不面拜,为君之答己也。

乡人(一四),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孔子曰:“射之以乐也,何以听?何以射?”孔子曰:“士,使之射,不能,则辞以疾,县弧之义也。”孔子曰: “三日齐,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孔子曰:“绎之于库门内,祊之于东方,朝市之于西方,失之矣。”

…………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一五),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一六),夫妇之义由此始也。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玄冕斋戒,鬼神阴阳也(一七)。将以为社稷主,为祖先后,而可以不致敬乎?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器用陶匏,尚礼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厥明,妇盥馈;舅姑卒食,妇馂余(一八),私之也(一九)。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焰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二〇)。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二一),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二二)。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诏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二三)。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诸远者与?祊之为言倞也,肵之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飨之也。嘏(二四),长也,大也。尸,陈也。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血祭,盛气也。祭肺肝心,贵气主也。祭黍稷加肺,祭齐加明水,报阴也。取膟膋燔燎(二五),升首,报阳也。明水涚齐(二六),贵新也。凡涚,新之也。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二七)

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尽也。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而无与让也。腥肆焰腍祭(二八),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举斝角,诏妥尸。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将命也。

缩酌用茅(二九),明酌也。盏酒涚于清,汁献涚于盏酒,犹明清与盏酒于旧泽之酒也。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齐之玄也,以阴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

■题解

本篇题曰“郊特牲”,亦是取篇首三字,即祭天用辟犊之义。陆德明《经典释文》释“郊特牲”三字之义为:“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杨天宇认为,这是一篇杂记诸礼的文字,其中涉及较多的是祭礼。既有郊天祭礼,还记载了天子大蜡八祭礼,并说明飨神用物与常人的不同。此外本篇所涉及的有关礼的内容还很多,如冠、婚两段,兼及朝、舰、飨、燕之礼,似显杂乱,有学者疑其错简所致。任铭善认为,本篇文字由九篇礼文抄合而成,除祭礼外,还有冠礼、婚礼、燕礼、飨礼、朝觐礼、君臣礼、田猎礼等,亦有对违礼现象的批评。

■注释

(一)社:五土总神。稷:是原隰之神,功及于人,人赖其功,故以大牢报祭,其牲则黝色。

(二)大路:殷祭天车也。先路:亦殷路也。殷则有三路。先:相次为言,对次故称先也。每加以两,大路一先路三也,次路故五就也。

(三)灌:献也。诸侯来朝,在庙中行三享竟,然后天子以郁鬯酒灌之也。

(四)禘:当为“禴”字,《王制》曰:“春禴夏禘。”

(五)宾:朝聘者。易:和说也。

(六)卒爵:宾客饮完主人所献的酒。乐阙:演奏停止。

(七)匏:笙也。

(八)“乐由”三句:一是揭示乐和礼产生的必然性;二是强调礼和乐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唯有“阴阳”(礼乐)和谐统一共行教化,“万物”才能各得其所。

(九)旅:众也。迩:近也。

(一〇)庭燎:庭中设火,以照燎来朝之臣夜入者。

(一一)三桓:鲁桓公之子,庄公之第,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

(一二)白牡:大路,殷天子礼。

(一三)寓:寄也。寄公之子,非贤者,世不足尊也。

(一四):强鬼也。

(一五)先:倡导。

(一六)从:顺其教令。

(一七)玄冕:祭服。阴阳:夫妇。

(一八)馂:吃剩下的食物。

(一九)私:郑玄注:“私之犹言恩也。”

(二〇)涤荡:犹摇动也。

(二一)灌: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

(二二)焫:烧。膻:当“馨”,声之误也。芗:同“香”。

(二三)索:求神也。祊:庙门也。

(二四)嘏:主人受祭福曰嘏。

(二五)膟膋:肠间脂也。

(二六)涚:犹清也。

(二七)著:成也。主人齐絜,此水乃成,可得也。

(二八)腍:煮熟。

(二九)缩:滤去酒滓。

■讲疏

本篇论到,天是万物之本,冬至之日,天子南郊祭天,以始祖配祭。郊祭是众祭之首,天下之共主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以父事天,是尽人伦之义的大事。大地是万物之母,古代夏至之日于北郊祭社,表达“报德反本”的心愿。天子有大社,诸侯有国社,乡里有乡社、村社。社日不仅是人们聚集庆祝丰收的热闹日子,后来更成为男女相会的节日,今天在各地仍有保留。蜡祭,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祭祀对象比较全面,不仅祭神农、后极,同时将农官、吃田鼠的猫、食野猪的虎、叶陌、沟果一并聚在一起祭飨,体现了“报德”的思想。“天子大蜡八”的记载流传下来,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节日。

内则(节录)

凡养老(一),有虞氏以燕礼(二),夏后氏以飨礼(三),殷人以食礼(四),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五),七十养于学(六),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异(七),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八),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衾冒(九),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为丧。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虽老不坐,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一〇),养庶老于下庠(一一);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一二);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一三);殷人冔而祭(一四),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题解

《内则》为《礼记》第十二篇。本文记录男女居家侍奉父母公婆之礼,闺门之内,仪轨可则,所以题作“内则”。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内则》者,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于《别录》属子法。”孔颖达疏曰:“以闺门之内,轨仪可则,故曰《内则》。”关于《内则》的成篇年代,前人少有论及。朱熹认为:“盖古经也……今按此必古者学校教民之书。”今人王愕通过对比分析《内则》与《仪礼》、《周礼》的相关篇章,认为《内则》成篇于战国中期,而《内则》的撰写时代与《仪礼》相当,早于《周礼》。

■注释

(一)养老:古代每年设宴款待年老者,以示优待老人。

(二)燕礼:以饮酒为主,礼数最轻的宴会。设宴于寝室,用一献之礼,然后坐着饮酒至醉。

(三)飨礼:礼数最隆重的宴会,菜肴极丰盛。设宴于朝,用九献礼。

(四)食礼:只吃饭不饮酒的宴会。

(五)国:国中,小学在王宫之左。

(六)学:大学,在郊,右也。

(七):粮也。

(八)岁制:指需一年时间才能准备好的丧葬用品,如棺木等。

(九)绞:用以扎紧小殓衣、大殓衣的布带。:单被。大殓时用之。衾:夹被,大小殓均用,共三条。冒:小殓前套在尸身上的布袋。

(一〇)国老:年老而退职的官员。上庠:有虞氏的大学。下文“东序”、“右学”、“东胶”也是大学。

(一一)庶老:子孙为国而死的老人及年老的平民。下庠:“下庠”及下文的“西序”、“左学”、“虞庠”均指小学。

(一二)深衣:长褂子。

(一三)燕衣:飨燕宾客时所穿礼服。

(一四)冔:殷代冠名。

■讲疏

朱熹指出,本文是一篇古经,是古代学校的教材,今天看来,其文理细密,法度精详,作为古圣贤用以厚人伦、美教化的读本,确实不错。家庭伦理是礼的一个重要层面,由于文献的缺失,先秦家庭礼仪的全貌已经不为人知了,但是通过本书中的《曲礼》、《内则》以及《少仪》等篇,关于子女侍奉父母公婆、生子、子见父几方面保存了很多资料。本文还为我们详细记录了古人的食谱、菜谱。

大传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一),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二)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三),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奔走(四),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

上治祖祢(五),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六),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七),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八)。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九),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一〇)。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一一)。名著而男女有别。

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一二),昏姻可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一三)。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一四),位也。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一五)。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

绝族无移服(一六),亲者属也。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一七)。《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一八)。”此之谓也。

■题解

《大传》是《礼记》的第十六篇。关于本篇篇名,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仁亲之大义。此于《别录》属通论。”本篇与《丧服小记》,古代学者以为是阐释《仪礼·丧服》而作的,亦即认为是注释性质的著作。但本篇主要是从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方面阐释丧服制度的大义,而与常规的注疏不同。正如元人吴澄所说:“《仪礼》经十七篇,唯《丧服》一篇之经有《传》。”此篇通用《丧服传》,《大传》之于《礼记》,正如《系辞传》之于《易》一样,以泛论的方法总体讲述丧服、丧礼的一些基本原则。

■注释

(一)大祖:受封之君。

(二)大事:寇戎之事。省:善也。善于其君,谓免于大难也。干:空也。干祫:无庙祫,祭之于坛

(三)柴、祈:奠告天地及先祖也。

(四)逡:疾也。疾奔走,言劝事也。

(五)治:犹正也。

(六)缪:读为“穆”,声之误也。

(七)且先:言未惶余事。

(八)存:察也。存爱:察有仁爱者也。

(九)权:称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文章:礼法也。

(一〇)服色:车马也。徽号:旌旗之名也。器械:礼乐之器也及兵甲也。衣服:吉凶之制也。

(一一)际会:昏礼交接之会。

(一二)单:通“殚”,尽。

(一三)术:犹道也。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名:世母叔母之属也。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长幼:成人及殇也。从服:若夫为妻之父母,妻为夫之党服。

(一四)戚戚:上一“戚”字谓亲戚,下一“戚”为动词,亲近。

(一五)公子:先君之子,今君昆弟。

(一六)绝族无移服:族昆弟之子,不相为服。

(一七)严:犹尊也。《孝经》曰:“孝莫大于严父。”百志:人之志意所欲也。刑:犹成也。

(一八)斁:厌也。

■讲疏

《大传》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以及宗法制度的重要文献。《大传》开篇以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隆重仪式引出“人道亲亲”的概念,并将“治亲”列为古代君主治理天下最为重要的五个方面之首,所谓“治亲”就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接着文章从丧服制度及宗法制度两个方面论述了“治亲”的基本方法与原则。根据“亲亲”、“尊尊”等基本原则制定的丧服制度,以及源自血缘亲疏来确定的丧服关系,是维系家族秩序的重要法则。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将“亲亲”、“尊尊”的基本概念发展为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治亲之道也从处理家族内部关系进一步扩展为整个宗法社会自上而下以尊统卑的根本法则。篇末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人道亲亲”是维护宗庙社稷的根本,更加突出了人道为治国之本的中心思想。

乐记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一)。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二)。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三),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四),礼自外作(五)。乐由中出故静(六),礼自外作故文(七)。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八)。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九)。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一〇)。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一一),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一二)。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一三)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一四)。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一五)。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一六)。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一七)。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一八);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一九);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二〇)。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二一)。干戚之舞,非备乐也(二二);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二三)。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二四)!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二五),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二六),率神而从天(二七);礼者别宜(二八),居鬼而从地(二九)。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三〇)

天尊地卑(三一),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三二)。动静有常(三三),小大殊矣(三四)。方以类聚(三五),物以群分(三六),则性命不同矣(三七)。在天成象(三八),在地成形(三九)。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四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四一),天地相荡(四二),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四三),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四四),而百化兴焉(四五)。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四六),男女无辨则乱升(四七),天地之情也。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四八),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四九)。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五〇),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五一)。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五二)。…………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五三)。乐统同(五四),礼辨异(五五)。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五六)!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五七)。礼乐天地之情(五八),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五九),而凝是精粗之体(六〇),领父子君臣之节(六一)

…………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六二)。致乐以治心(六三),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六四)。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六五),安则久(六六),久则天(六七),天则神(六八)。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六九),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七〇);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七一)。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七二)。故德辉动于内(七三),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七四),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七五),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七六),以反为文(七七)。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七八),乐之反,其义一也。

■题解

本篇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与弟子间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注释

(一)同:谓协好恶也。异:谓别贵贱也。

(二)流:谓合行不敬也。离:谓析居不和也。

(三)等:阶级也。

(四)乐由中出:谓和在心也。

(五)礼自外作:敬在貌也。

(六)静:据王引之云,当为“情”字。

(七)文:犹动也。

(八)至:犹达也,行也。争:争斗之争。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

(九)宾:协也。试:用也。

(一〇)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

(一一)幽则有鬼神:《易》曰:“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

(一二)沿:犹因述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沿,或作“缘”。尊卑有别,是殊事。俱行于礼,是合敬也。

(一三)事:圣人所为之事,与所当时而并行。名:谓乐名。偕:俱也。言圣王制乐之名,与所建之功而俱作也。

(一四)缀:谓酂,舞者之位也。兆:其外营域也。簠簋:并祭器名。

(一五)述:谓训其义也。

(一六)化:犹生也。别:谓形体异也。

(一七)过:犹误也。暴:失文武之意,谓文乐武乐杂乱也。

(一八)伦:犹类也。患:害也。官:犹事也。

(一九)邪:又作“斜”。质:犹本也。

(二〇)功成、治定,同时发生。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

(二一)辩:郑玄读为“遍”,普遍。

(二二)备乐:乐以文德为备,若《咸池》者,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三)达:具也。

(二四)乐:人之所好也,害在淫侉。礼:人之所勤也,害在倦略。

(二五)敦:厚也。

(二六)敦和:乐贵同也。

(二七)率:循也。从:顺也。

(二八)别宜:礼尚异也。

(二九)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也。鬼:鬼神,谓先圣先贤也。

(三〇)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三一)卑、高,谓山泽也。

(三二)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也。

(三三)动静:阴阳用事。

(三四)小大:万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随阴阳出入。

(三五)方:谓行虫也。

(三六)物:谓殖生者也。

(三七)命:生之长短也。

(三八)象:光耀也。

(三九)形:体貌也。

(四〇)齐:读为跻,升也。谓地气上升天。

(四一)摩:犹迫也。阴阳二气相切迫也。

(四二)荡:犹动也。天地之气相感动。

(四三)奋:讯也。

(四四)暖:《易经》作“照耀”之意。

(四五)百化:百物化生也。兴:生也。

(四六)化不时:谓天地化养,不得其时,则不生物也。此明乐所以调和变化故也。

(四七)辨:别也。升:成也。若男女杂乱无别,则乱成也。此明礼之所以别男女故也。

(四八)极:至也。蟠:犹委也。

(四九)深厚:山川也。言礼乐之道,上至于天,下委于地,则其间无所不之。

(五〇)著:犹明白也。息:犹休止也。

(五一)自:由也。

(五二)“乐也者”四句:言乐出而不反,而礼有往来也。

(五三)理:犹事也。

(五四)统同:同和合也。统:领也。

(五五)辨异:异尊卑也。辨:别也。

(五六)管:犹包也。

(五七)经:常也。

(五八):犹依象也。

(五九)降:下也。兴:犹出也。

(六〇)凝:犹成也。精粗:谓万物大小也。

(六一)领:犹理治也。

(六二)斯须:片刻。

(六三)致:犹深审也。

(六四)易:谓和宜。直:谓正直。子:谓子爱。谅:谓诚信。油然:新生好貌也。

(六五)乐则安:心乐故体安而不躁也。

(六六)安则久:既身不躁,故性命长久也。

(六七)久则天:志明行威,久而不改,则人信之如天。

(六八)天则神:既为人所信如天,故又为人所畏如神也。

(六九)躬:身也。礼自外作,故治身。

(七〇)鄙诈:是贪多诈伪。

(七一)易:轻易也。

(七二)孔疏:“僈”作“慢”字。

(七三)德辉:颜色润泽也。

(七四)理:容貌之进止也。

(七五)进:谓自勉强也。

(七六)反:谓自抑止也。

(七七)文:犹美也,善也。

(七八)报:据郑玄注,当读为“褒”,勉励的意思。

■讲疏

《乐记》一文,说明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本文先由《乐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判断其思想形成,复求《乐记》反映的音乐观及省察角度,探讨其起源、特性、功用。《乐记》本身是记乐的精义,这里的“乐”其实包括“礼”。“礼”、“乐”占“六艺”之二,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经学的核心概念。“乐以象功,舞以象德。乐者为同,礼者别异。”“礼乐”作为艺术手段,与文学一样,自问世以来就承担着表达性情和教化社会的双重功能。探讨“礼乐”的生成、异同、本质、形式、功用……可以说是《乐记》的主要内容。由此而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也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通观诸子百家,几乎家家“论乐”。历代的思想家和统治者均视“礼乐”为无比重要的概念和手段,不断加以探讨和运用。

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一)。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二);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三),《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四),《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五);《礼》之失,烦;《春秋》之失(六),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七),燕处(八),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九),升车,则有鸾和之音(一〇)。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一一)。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一二),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一三)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一四),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一五),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一六),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一七),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一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一九),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二〇)。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二一),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二二)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二三)。《易》曰:“君子慎始(二四),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题解

《经解》是《礼记》第二十六篇。本篇在《礼记》四十九篇中,属于纲领性的篇章。首章论“六经”之教,是对“六经”分类比较早的记载;其次歌颂天子之德,认为天子是“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最后言隆礼治国之道。古代学校以《诗》、《书》、《礼》、《乐》为“四教”,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后来孔子作“十翼”,修《春秋》,儒家后学尊孔子所删定者称为“六经”,本文对“六经”进行了详细分析,所以被命名为《经解》。

■注释

(一)“入其国”句:观其风俗,则知其所以教。教:教化。

(二)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

(三)易良:和易善良。

(四)属:犹合也。《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比:近也。

(五)贼:害。

(六)失:不能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书》知远,近诬。《易》精微,爱恶相攻,远近相取,则不能容人,近于伤害。《春秋》习战争之事,近乱。

(七)道:犹言也。

(八)燕处:休息,起居。

(九)环佩:佩环、佩玉也,所以为行节也。《玉藻》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一〇)鸾、和: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也。

(一一)忒:差错。

(一二)说:通“悦”。

(一三)器:人所操持以作事物者也。义、信和仁,皆存乎礼。

(一四)衡:称也。

(一五)县:谓锤也。

(一六)陈:谓弹画也,同下文句“设”。

(一七)诚:犹审也,或作“成”。

(一八)隆礼:盛行礼也。方:犹道也。《春秋传》曰:“教之以义方。”

(一九)昏姻:谓嫁娶也。婿曰昏,妻曰姻。

(二〇)坊:谓堤防。人筑堤防,止约水之所从来之处。言若有污下水来之处,则豫坊障之。

(二一)苦:谓不至、不答之属。

(二二)倍畔:谓据倍天子也。侵陵:谓侵陵邻国也。

(二三)隆:谓尊盛之也。

(二四)始:谓其微时也。

■讲疏

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此于《别录》属《通论》。”本篇虽名曰《经解》,但纵观全文,本篇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礼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并非仅解释儒家六经的文字内容。本篇首先记述孔子论六经,并对六经的教化作用做了评价。之后宣扬天子之德,指出天子能行仁义于天下,万民和睦,才能称霸于天下。接着解释何为“和、仁、信、义”,并称这四者为霸王之器,要统治天下,不仅要有“治民之意”,更重要的是要有“霸王之器”。最后论述了礼的重要作用。

仲尼燕居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一)。子曰:“居,女三人者!(二)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三)。”子贡越席而对曰(四):“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五);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六);勇而不中礼,谓之逆(七)。”子曰:“给夺慈仁(八)。”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九)。子产犹众人之母也(一〇),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一一)?”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一二);馈奠之礼(一三),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一四)。”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一五);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一六);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一七),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一八),官得其体(一九),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二〇),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二一)。”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二二)。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二三),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二四)。不能《诗》,于礼缪(二五);不能乐,于礼素(二六);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二七);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二八)。”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大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二九),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三〇),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隨,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曚矣(三一)

■题解

《仲尼燕居》是《礼记》第二十八篇。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仲尼燕居》者,善其不倦,燕居犹使三子侍之,言及于礼。著其字,言事可法。退朝而处曰燕居。此于《别录》属通论。”本文为孔子退朝闲暇时,与弟子子张、子贡、子游论礼。主要论述了礼对修身的作用,礼在宗庙祭祀和宗法社会中的应用。指出礼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等级、讲究和谐的社会。本文又见于《孔子家语》卷六《论礼》,字句稍有不同。

■注释

(一)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言游:言偃,子游也。纵言:泛指说事。

(二)居,女三人者:女三人且坐也。坐:凡与尊者言,更端则起。女,音汝,后同,本亦作“汝”。

(三)周流:周旋流动。言我使女等恒以礼周旋流转,无不遍于天下。

(四)对:应对。

(五)野:谓鄙野。

(六)给:谓捷给、便辟。

(七)逆:谓逆乱。

(八)夺:犹乱也。巧言足恭之人似。慈仁,实鲜仁。

(九)商:指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过与不及,言敏、钝不同,俱违礼也。

(一〇)言父义母慈,父能教而不能爱,母则能爱而不能教。

(一一)领:犹治也。好:善也。

(一二)昭穆:指不同辈分的祖先。

(一三)馈奠:以食品奠祭初死的人。

(一四)仁:犹存也,凡存此者,所以全善之道也。郊社、尝禘、馈奠,存死之善者也。射乡、食飨,存生之善者也。

(一五)辨:别也。

(一六)三族:父、子、孙也。

(一七)式:谓载也。所载有尊卑。

(一八)党:类也。

(一九)体:尊卑异而合同。

(二〇)策:谋也。

(二一)祖:始也。

(二二)大飨:飨诸侯来朝者也。

(二三)县兴:悬挂的乐器,一齐演奏。

(二四)节:制也。言乐者,使万物得其节制。

(二五)缪:误也。

(二六)素:质朴,没有文采。言乐能有音声、缀兆、干戚文饰于礼,若不能习乐,则于礼朴素。

(二七)文为:文章所为。

(二八)错:施行也。

(二九)服体:体服也,谓万物之符长,皆来为瑞应也。

(三〇)目巧:谓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犹有奥阼,宾主之处也。

(三一)乃晓礼乐不可废改之意也。

■讲疏

本篇可分为四个部分,文章开篇至“夫礼所以制中也”,只要是孔子答子贡之问,指出礼的实质是“所以制中”。“子贡退”至“以礼乐相示而已”,写孔子答言游之问,强调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子曰”至“古之人也”,主要是承上段礼乐之事继而说明礼乐之义:理为条理,乐为节制。最后则是答子张问政,强调为政之本在明于礼乐而践行之。礼乐行则天下平,礼乐废则天下乱。篇中阐述“礼以制中”,“礼”与“中”一致的理论。认为“中”是维持分的稳定,求“中”之方,由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结点来确定,以求双方的平衡。“礼”之分要求适“中”。当“礼”之“分”走向极端,有可能引起破裂时,儒家认为应当采取“让”。“让,礼之主也。”(《左传·襄公十三年》)让才能和,和而后安。这个思想与孔子把礼视为“中”,人的行为要求执中,并处处事事以礼分事非,臧否人物。

孔子闲居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一),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二)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三),无声之乐也(四)。‘威仪逮逮(五),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六)。‘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七)’,无服之丧也(八)。”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九),犹有五起焉(一〇)。”子夏曰:“何如?”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一一)。”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一二)。”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一三)。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开降时雨,山川出云(一四)。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一五)。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一六)。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一七),令闻不已(一八)’。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一九)。“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二〇)

■题解

本篇记叙孔子燕退闲居与子夏论诗。郑玄《目录》:“孔子闲居者,善其无倦而不亵,犹使一弟子侍,为之说《诗》,著其氏言可法也。退燕避人曰闲居,此于《别录》属通论。”

■注释

(一)凯弟:乐易也。本又作“愷”,又作“豈”。

(二)原:犹本也。横:充也。败:灾祸也。

(三)其:《诗》读“其”为“基”声之误也。基,谋也。密,静也。

(四)言君夙夜谋为政教以安民,则民乐之。此非有钟鼓之声也。

(五)逮逮:安和之貌也。

(六)言君之威仪,安和逮逮然,则民效之。此非有升降揖让之礼也。

(七)救之:赒恤之。

(八)言君于民有丧,有以赒恤之,则民效之。此非有衰绖之服。

(九)服:犹习也。

(一〇)君子习读此诗,起此诗之义,其说有五也。

(一一)孔:甚也。施:易也。从:顺也。畜:孝也,使万邦之民竞为孝也。就:成也。将:大也,使民之效礼,日有所成,至月则大矣。

(一二)三王:谓禹、汤、文王也。参天地:其德与天地为三也。劳:劳来。

(一三)帝:天帝也。《诗》读“汤齐”为“汤跻”,跻:升也。降:下也。齐:庄也。昭:明也。假:至也。祗:敬也。式:用也。九围:九州之界也。

(一四)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谓圣人也。嗜欲将至:谓其王天下之期将至也。神有以开之,必先为之生贤智之辅佐,若天将降时雨,山川为之先出云矣。

(一五)峻,高大也。

(一六)翰:幹也。

(一七)明明天子:谓宣王也。

(一八)令:善也。言以名德善闻,天乃命之王也。不已:不倦止也。

(一九)弛:施也。协:和也。大王:文王之祖,周道将兴,始有令闻。

(二〇)承:奉承,不失队也。

■讲疏

《孔子闲居》是《礼记》的第二十九篇,本文通过孔子与子夏的对话,讲述了君子要拥有“五至”、“三无”、“五起”、“三无私”的品质才能称为“民之父母”。

“五至”的内涵是——“志”、“诗”、“礼”、“乐”、“哀”。“志”,《说文》:“志,意也”,《毛诗序》:“在心为志”。“志”即“心志”,是对外物所引发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主宰。“诗”,郑玄解为“好恶之情”,这和古代“诗言志”是密切相关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但是到了后代,诗逐渐摆脱了政教的功能,因此后代的学者逐渐注“诗”为“歌咏欢乐也”。但可以肯定的是“诗”较之“志”,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礼”,历代各种注疏对“礼”的解释基本没有争议。“乐”,本身有两个读音,音“洛”或音“岳”。如果和后面的“哀”相连,似乎应读为“洛”,如果和前面的“礼”相连,似乎读为“岳”更恰当。唐宋注疏大多注音为“洛”,清代学者多读为“岳”。而对于“乐”注音和理解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对后面的“哀”字理解的差异。“哀”,郑玄注从儒家推己及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更要体会别人的哀伤。

“三无”就是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形体的礼仪,没有丧服的服丧。“五起”是没有声音的音乐,不违背气质和志向;没有形体的礼仪,容貌举止,从容不迫;没有丧服的服丧,存心宽厚,慈悲满怀;没有声音的音乐,气质和志向尽已获得;没有形体的礼仪,容貌举止,恭敬庄严;没有丧服的服丧,将恩惠施予四方国家。“三无私”是天覆盖四面八方没有偏私,地承载万事万物没有偏私,日月照耀普天之下没有偏私,奉行这三者以效劳天下,就称之为三无私。

中庸

天命之谓性(一),率性之谓道(二),修道之谓教(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四)。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五)。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七)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八)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九)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一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一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一三)!”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一四)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一五)。”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一六)。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一七)?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一八),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一九),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二〇),强哉矫(二一)!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二二),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二三),吾弗能已矣(二四)。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二五)。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二六)《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二七)。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二八)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二九),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三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三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三二),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三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三四)。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三五)《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三六)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三七)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三八),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三九),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四〇)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四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四二),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四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四四)。《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四五)。’故大德者必受命。”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四六)。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四七)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四八);燕毛,所以序齿也(四九)。践其位(五〇),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五一)。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五二)。夫政也者,蒲卢也(五三)。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五四)。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五五),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五六),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五七)。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五八),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五九),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六〇),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六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六二),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六三),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六四)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六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六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六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六八)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六九),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七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七一)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七二)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七三)。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七四)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七五)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七六)

故时措之宜也(七七)。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七八)。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七九)。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八〇)。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八一)。”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八二)。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八三);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八四)。”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八五):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八六)。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八七)。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八八)。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八九),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九〇)。《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九一)。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九二)!”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九三)。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九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九五)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九六)。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九七)。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九八)。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九九)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一〇〇)。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一〇一)!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一〇二)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一〇三)。《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一〇四)。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一〇五)。”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一〇六)。”毛犹有伦(一〇七),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题解

《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关于本篇的篇题,郑玄《礼记目录》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昭明圣祖之德。此于《别录》属通论。”朱熹《中庸章句》引程子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作解,并进一步发挥,以“平常”释“庸”,认为“平常”兼有“不易”之义。“中庸”即大本之体发用于平常日用。程朱的解释,应该说更为详尽地揭示了“中庸”的含义。

■注释

(一)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

(二)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

(三)修: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教”。

(四)道:犹道路也。

(五)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六)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七)“致中和”句:致,至也。位,正也。育,生长也。言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八)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反中庸者,所行非中庸,然亦自以为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者,其容貌君子,而又时节其中也。小人而无忌惮,其容貌小人,又以无畏难为常行,是其反中庸也。忌:畏也。惮:难也。

(九)鲜:罕也。言中庸为道至美,顾人罕能久行。

(一〇)鲜能知味:谓愚者所以不及也。过与不及,使道不行,唯礼能为之中。

(一一)迩:近也。近言而善,易以进入,察而行之也。

(一二)两端:过与不及。

(一三)斯:此也。其德如此,乃号为舜。舜之言充也。

(一四)予:我也。言凡人自谓有知,人使之入罟,不知辟也。罟:网也。擭:谓柞也。

(一五)拳拳:奉持之貌。

(一六)强:勇者所好也。

(一七)抑:辞也。而之言女也,谓中国也。

(一八)衽:犹席也。

(一九)流:犹移也。

(二〇)塞:犹实也。

(二一)矫:强貌。

(二二)素: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犹乡也。

(二三)废:犹罢止也。

(二四)弗能已矣,汲汲行道,不为时人之隐行。

(二五)憾:恨也。

(二六)语:犹说也。所说大事,谓先王之道也。听说小事,谓若愚不肖夫妇之知行也。圣人尽兼行。

(二七)察:著也。

(二八)则:法也。言持柯以伐木,将以为柯近,以柯为尺寸之法。此法不远人,人尚远之,明为道不可以远。

(二九)违:犹去也。

(三〇)慥慥:守实言行相应之貌。

(三一)素:读皆为“愫”。不愿乎其外,谓思不出其位也。自得,谓所乡不失其道。

(三二)援:谓牵持之也。

(三三)无怨:人无怨之者也。《论语》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三四)易:犹平安也。俟命:听天任命也。险:谓倾危之道。

(三五)自:从也。迩:近也。行之以近者卑者始,以渐致之高远。

(三六)琴瑟:声相应和也。翕:合也。耽:亦乐也。古者谓子孙曰帑。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

(三七)体:犹生也。可:犹所也。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

(三八)明:犹洁也。

(三九)洋洋:人想思其傍之貌。

(四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思:皆声之助。言神之来,其形象不可亿度而知,事之尽敬而已,况可厌倦乎?

(四一)保:安也。

(四二)名:令闻也。

(四三)材:谓其质性也。笃:厚也。言善者天厚其福,恶者天厚其毒,皆由其本而为之。

(四四)栽:殖也。培:益也。覆:败也。

(四五)宪宪:兴盛之貌。保:安也。佑:助也。

(四六)缵:继也。绪:业也。戎:兵也。

(四七)修:谓扫粪也。宗器:祭器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也,设之当以授尸也。时食:四时祭也。

(四八)序:犹次也。爵:谓公、卿、大夫、士也。事:谓荐羞也。以辨贤者,以其事别所能也,若司徒羞牛,宗伯共鸡牲矣。

(四九)燕:谓既祭而燕也。燕以发色为坐,祭时尊尊也,至燕亲亲也。齿:年也。

(五〇)践:犹升也。

(五一)方:版也。策:简也。息:灭也。

(五二)敏:犹勉也。

(五三)蒲卢:蜾赢,谓土蜂也。

(五四)言修身乃知孝,知孝乃知人,知人乃知贤不肖,知贤不肖乃知天命所保佑。

(五五)困而知之:长而见礼义之事,己临之而有不足,乃始学而知之,此“达道”也。

(五六)利:谓贪荣名也。勉强:耻不若人。

(五七)体:犹接纳也。子:犹爱也。远人:蕃国之诸侯也。

(五八)不惑:谋者良也。

(五九)不眩:所任明也。

(六〇)既:读为“饩”,“饩廪”,稍食也。

(六一)一:谓当豫也。

(六二)跲:踬也。

(六三)疚:病也。人不能病之。

(六四)获:得也。言臣不得于君,则不得居位治民。全句言知善之为善,乃能行诚。

(六五)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因诚身说有大至诚。

(六六)措:置也。

(六七)果:犹决也。

(六八)此劝人学诚其身也。

(六九)自:由也。

(七〇)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由明德而有至诚,是贤人学以知之也。

(七一)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赞:助也。育:生也。

(七二)其次:谓自明诚者也。致:至也。曲:小小之事也。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形:谓人见其功也。尽性之诚,人不能见也。著:形之大者也。明:著之显者也。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化而性善也。

(七三)四体:龟之四足,春占后左,夏占前左,秋占前右,冬占后右。

(七四)言人能至诚,所以自成也。有道艺,所以自道达。

(七五)物:万物也,亦事也。大人无诚,万物不生。人小无诚,则事不成。

(七六)以至诚成己则仁道立,以至诚成物则知弥博。此五性之所以为德也,外内所须而合也。外内,犹上下。

(七七)时措:得其时而用也。

(七八)征:犹效验也。

(七九)昭昭:狭小之貌。振:犹收也。卷:犹区也。言至诚无贰,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

(八〇)育:生也。峻:高大也。

(八一)言为政在人,政由礼也。凝:犹成也。

(八二)德性:谓性至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广大:犹博厚也。温:谓故学之孰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八三)兴:谓起在位也。

(八四)保:安也。

(八五)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

(八六)礼:谓人所服行也。度:国家宫室及车舆也。文:书名也。

(八七)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八八)征:犹明也。

(八九)三重:三王之礼。

(九〇)用其法度,想思若其将来也。

(九一)射:厌也。

(九二)永:长也。

(九三)此以《春秋》之义说孔子之德。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九四)帱:覆也。

(九五)圣人制作,其德配天地如此,唯五始可以当焉,帱亦覆也。小德川流,浸润萌芽,喻诸侯也。大德敦化,厚生万物,喻天子也。

(九六)言德不如此,不可以君天下也。盖伤孔子有其德而无其命。

(九七)言其临下普遍,思虑深重,非得其时,不出政教。

(九八)如天:取其运照不已也。如渊:取其清深不测也。貊:本又作“貃”,《说文》云:“北方人也。”

(九九)尊亲:尊而亲之。

(一〇〇)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

(一〇一)焉有所倚?肫肫:或为“纯纯”,恳诚貌也。

(一〇二)言无所偏倚也。人人自以被德尤厚,似偏颇者。

(一〇三)淡:其味似薄也。简而文,温而理,犹简而辨,直而温也。自:谓所从来也。三知者:皆言其睹末察本,探端知绪也。入德:入圣人之德。

(一〇四)孔:甚也。昭:明也。疚:病也。

(一〇五)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谓之“屋漏”。

(一〇六):轻也。言化民当以德。德之易举而用,其轻如毛耳。

(一〇七)伦:犹比也。

■讲疏

“中庸”这一概念由孔子提出,《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篇的主旨,重点在于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念,如“性”、“命”、“诚”等,对儒家形而上学做了重要表达,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篇从唐代开始受到重视,韩愈、李翱为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合为“四书”,并撰《四书章句集注》。此后,“四书”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成为后世官方正统教育和开科取士的基本教典。

■参考文献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

《礼记解读》,丁鼎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礼记》,陈戍国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

《礼记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礼记今注今译》,王梦鸥注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礼记通译》,俞仁良译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夏静著,中华书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