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吉金:图说西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武王伐纣

周部落兴盛于姬昌做首领的时候,姬昌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昌长子伯邑考为商纣王杀害,昌死后次子发即位,就是周武王。姬发继位后,便将周都从丰迁到镐,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

姬发继位之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即位第二年,姬发抓住时机,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传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讨伐纣王。姬发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师归周。此后,商纣王继续淫乱,大臣微子劝谏无效出走,比干强谏被杀,箕子亦被囚。商王统治分崩离析,于是,武王起兵,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西及西南方国部落,渡孟津与诸侯会,作《太誓》以谴纣恶。在甲子日凌晨,姬发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大军(“七十”非具体数字,乃中国古代代表“至大无极”的一种神秘数字)决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又作《牧誓》,号召决战。发命太公率先犯敌,大军随即冲击,纣军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登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而亡,商灭。因周部落自古公亶父时迁居周原,发灭商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代建立。周武王成为周王朝的开国之君。

武王灭商后,分其王畿为邶、鄘、卫,设三监加以治理。继而派兵征讨商在各地残余势力。据载共伐九十九国,共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武王分封宗室功臣,像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亦封前王之后,像焦、祝、蓟、陈、杞等。

为巩固统治,武王返周后选定伊水、洛水一带夏人故地,准备立新都邑,但不久即逝,未能实现计划。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并由周公辅佐,终于同召公一起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檀公簋,为周武王时名利的“右史”(官名)所作,是当今所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簋深腹,圈足,圈足下附方座。双兽头耳垂珥。腹和方座饰兽面纹、夔纹,圈足饰夔纹,都以云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还饰有蝉纹。簋口腹内底有铭文4行共32字。铭文内容记载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战事参加者利记战事时间及获胜,铸器以资纪念檀公。铭文有:“珷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珷就是武王的合文。这段铭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因而很快就占有商国。对于铭文中的“岁鼎”,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岁鼎”即岁贞,指贞问一岁之大事;有人认为“岁鼎”为越鼎,即周武王伐纣得鼎,但一般多主张指岁星而言。利簋铭文中的甲子纪时,不仅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也证实了《逸周书·世俘》的“甲子朝”、《尚书·牧誓》的“时甲子昧爽”的记载并非没有根据。

利簋

西周早期 通高28厘米 口径22厘米 重7.95公斤

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段村周代青铜器窖藏出土

初由临潼县博物馆收藏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铭文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