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心理学
所谓的主体心理学或者以治疗室的临床为基础的心理学,主要是指精神分析。之所以说精神分析是主体心理学,主要是指在精神分析的治疗精神疾病的实践中,是让病人或者比较准确地说分析者处在一个主体的位置,让分析者、让病人自己自由地诉说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在这种自由地诉说中,理解自己的困难所在,理解自己的精神疾病的根源所在。治疗师或者我们称为精神分析家的人首先是提供了一双愿意倾听任何言辞,任何话语的耳朵,一双充分开放的耳朵;其次才是在分析者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些解释,以帮助分析者理解自己诉说的意义,而不是将病人、分析者当成客体,当成一个被动的接受治疗家、分析家的建议甚至命令的人。
正是让分析者自由的言说,精神分析发现了无意识。最先的发现者是弗氏。分析者在自由的言说中会出现语误、说错话,分析者在自由的言说中会讲自己的梦、会解释自己的梦,分析者在自由的言说会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与自己的症状的关系、自己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以及发病的情况。弗洛伊德因此将语误、梦与症状视为无意识的三大形式,从而天才地解决了在思辨心理学时期人们谈论无意识时所遇到的悖论:如果无意识是可以有意识地谈论的东西,那么它就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如果它真是无意识的,我们就无法谈论它。弗氏的贡献在于我们能够通过无意识的变形:语误、梦与症状来研究无意识、理解无意识。
然而精神分析家们通过对分析者及对语误、梦与症状的研究所定义的无意识则是众说纷纭的: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像一口沸腾的坩埚,它主要由冲动与冲动表象构成;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有结构的: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的;荣格则强调无意识是由一些先天的意象所构成,等等。
这些不同的关于无意识的看法,我们都将给同学们介绍。同时我们还要请大家做一个作业,做一个对自己的梦的分析的作业,以帮助大家理解精神分析为什么是主体的心理学,无意识究竟是什么。
在客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生理因素,在主体心理学中是以力比多、冲动等概念表达出来的。
在客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在主体心理学中则是以母亲在孩子的精神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与父亲在孩子的精神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这样的更具体的形式而出现。
人的存在不是像客体心理学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被动地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存在,而是欲望着的存在,欲望支配着人行动、支配着人去主动寻找刺激、支配着人去达成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