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淮海地区的历史文化
一、发展源流
人类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往往与当时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相关。淮海地区的淮河流域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梳理淮海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源流,显然是深入理解现代中国文化根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国家民族的精神传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致而言,研究淮海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从史前、先秦、秦汉几个阶段加以梳理。
(一)史前时期
淮海地区除部分沿海区域外,更多是处于黄河冲积平原,总体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植被茂密,土壤肥沃,从历代考古学家的考察成果来看,这一区域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相当活跃的人类生产活动。1981年在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遗址发掘出的一批珍贵化石中就有人类头骨的残片,被定名为“沂源猿人”,距今约40—50万年,这大约是淮海地区最古老的先民。而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2—3万年前,在淮海地区的东北区域,即今天的苏北、鲁南地区又发掘出许多文化遗存,佐证了人类活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化。1983年,在徐州新沂和山东郯城交界处的马陵山南段又发现了细石器地点约40处。距今8000—9000年前淮海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渐渐形成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文化发展序列,众多已发现的文化遗址,很好地见证了淮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
(二)先秦时期
历经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变,农业文明逐渐在淮海地区萌芽发展,农业部落东夷族也在这里发祥,并与河南、山东、苏北等地的徐夷、淮夷等部落共同开发了东方文明。东夷先民们曾在淮海地区建立了众多的文明古国,诸如彭国、徐国、邳国、薛国、钟吾国等,它们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淮海文化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多文明古国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彭国。据典籍载,早在帝尧时期,东夷的一支彭氏部落的首领在徐州地区建立大彭氏国。夏朝时,大彭氏国实力雄厚,与夏是政治关系较为密切的属国。商朝早期彭国实力仍然比较强大,多次助商平叛。商王武丁在位时期,灭彭国,从建国到覆灭,大彭国存世800多年,文化历史遗存丰富,遗族散布全国各地,繁衍生息,延绵不绝。除大彭国之外,徐国也算当时的强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直到春秋末年才被吴国所灭,共有44代国君,延续了1649年。
(三)秦汉时期
秦灭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由于秦朝的横征暴敛,这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很快覆灭,因此秦朝仅仅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和国家观念,而文化思想上的大一统并未实现。汉取代秦后,历经数百年,吸纳了多种文化后,终于熔铸成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汉文化。可以说汉文化始于徐州,成于神州一统,是大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徐州人和徐汉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历史文化更为丰富。
二、文化遗存
一国之历史,系一国之灵魂;一方之文化,系一方之精神。淮海地区囊括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大海以西、豫州以东一片广袤的自然区域,因其在地理历史上独特的地位,这里曾经出现过众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文明古国,它们对淮海文化的发展,乃至淮海经济的开发,均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
从文化思想层面上梳理,淮海地区有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其后孔子、孟子、曾子、庄子、墨子、刘邦、项羽、曹操、华佗、王羲之、刘裕、朱全忠、李煜、施耐庵、朱元璋、吴承恩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使淮海地区的文化熠熠生辉。
另外,淮海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也琳琅满目。其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景点有:泰山,孔庙,孔府,云龙山,云龙湖,龟山汉墓,高祖原庙,峄山,微山湖,泗水亭,张良墓,汉城公园,九里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太白楼,皇藏峪,包公祠,清明上河园,铁塔,大相国寺,翰园碑林,开封府,归德古城,白云寺,芒砀山,壮悔堂,梁孝王墓,汉高祖斩蛇碑,陈胜墓,阏伯台,张巡祠,帝喾陵,微子墓,仓颉墓,木兰祠,伊尹墓,商均墓,崇法寺塔,八关斋,造律台遗址,张飞寨,隋堤,梁园,龙岗遗址,商丘古城,黄河故道,冀鲁豫革命纪念馆,金山,秦王洞,曹州牡丹园,防山墓群,伏羲陵,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沂南汉墓博物馆,孟良崮,抱犊崮,花戏楼,太清宫,华祖庵,薛阁塔,万佛塔,白衣律院,清真石寺,嵇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华山森林公园,颍州西湖,花果山,施耐庵纪念馆,骆马湖,宿北大战纪念馆,嶂山森林公园。这些历史名胜不仅仅是地理层面的遗存,更是充满历史感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继承和文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总体特征
(一)历史文化精深厚重
淮海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史是刀光剑影的争雄史,是大河横流的苦难史,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史,亦是人文荟萃的创造史。这一地区风尚典型,南北交融,东西并蓄,涵具勤劳、勇敢、仁义之风;文化底蕴深厚,秉地域风土之优,融上古众家之长,开汉朝文化之先。
(二)文化形态丰富多元
淮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要冲的特殊区位,为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历史上淮海地区南部属于荆楚文化区,北部属于齐鲁文化区,西部则属于中原文化区。淮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并非源于某一种单一文化,而是继承了上述多种文化而形成的全新的综合文化,较之上述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内容更为丰富,气魄更为宏大,形态更为多元。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淮海地区文化最大贡献在于孕育了先秦最主要的几个思想流派——儒、道、墨,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淮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既有齐鲁文化的好儒厚礼,又有荆楚文化的粗犷雄浑、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因此,以徐汉文化为核心的淮海地区的文化是以荆楚文化的道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的儒家学说为基础,融汇了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等亚文化单元而形成的,更具开放性、多元性,更善于吸纳,也更具有兼容性的气度和能量。
(三)主体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总体上看,淮海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相当大的趋同性。一个区域文化圈的建立,不仅表现在地域、种族的因素上,还表现在民俗习性的一致性上,其主体文化有内在的统一性。而这些地区的习俗风尚,往往体现为求同存异的发展形态。
总体而言,淮海地区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空间,其历史文化精深厚重,源远流长,因此亦存在着内在的、自成一统的文化类型与模式。这种类型与模式又以丰富多元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外在差异性,又有内在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