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机构
清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66年12月23日),船政动工兴建办公、教育、生活和工厂等设施。船政建筑分两大部分,初无定界,后以围墙相隔。围墙内称坞内,为造船生产主要场所,占地约200亩。西面滨江,南抵马限山麓,北邻马尾市集。七年(1868年)七月,坞内的拉铁厂、锤铁厂、铸铁厂、轮机厂、合拢厂、钟表厂、木模厂、铜厂、帆缆厂、造船厂、锯木厂、水缸厂等13个工厂先后建成。各工厂分别安装有轧机、铸铁炉、锅炉、汽锤、蒸汽机、大直锯、圆锯、钻床、车床和钳床等机器设备。坞外为办公、教育、生活和护卫设施,分布在东侧婴脰山下,建有船政衙门、洋员办公楼、储材馆、学堂及考工所、学生宿舍等,山顶建有护卫船厂的兵营和外籍员工宿舍等。山南麓江边建有砖瓦厂。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船政各厂厂房、设备和生活设施遭受法舰重炮轰击,损坏严重。同治七年至光绪十四年,为护卫马尾要塞与船厂安全,先后在马限山中坡及前后坡修建护厂炮台3座。光绪十四年和1914年相继建设一号和二号船坞。1918年,福州船政局增设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设有飞机棚厂、装配厂及滑水道等设施。1922年,设电灯厂,添置150千瓦和100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抗日战争期间,海军马尾造船所多次遭日机轰炸和入侵日军的掠夺、破坏,所内仅存轮机厂、铁胁厂和绘事院等几座残破的厂房。1949年夏,部分机器设备运往台湾左营,工厂设施、设备损失殆尽。
1912年,船政各工厂改属福州船政局管辖。翌年,收归北洋政府海军部管辖。抗日战争期间,船厂大部分人员及部分设备撤往南平峡阳,设南平办事处。马尾厂址两度被日军侵占,机器和厂房多次遭日机轰炸,受到彻底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厂设备和人员从南平峡阳迁回马尾,恢复马尾造船所名称。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管制委员会接管该所。
一、船厂
船厂为早期船政的主要生产部门,其分厂(车间)主要有:
(一) “十三厂”
早期设立十三厂,后根据生产需要而变动,有的撤并,有的增加。
1.锤铁厂(锻造车间),配有300 —6000公斤汽锤6个;锻造舰船大型部件。
2.拉铁厂(轧材车间),拥有6座再热炉,4台轧机,轧制板材,重型铁件、角铁、小型铁件及铜件;设汽锤7架,最大者有7吨,拉铜、钢、铁、打铁炉57座,各类机床51副;拉制铜、钢、铁并打铁等造船所必需各工,并审验钢、铜火候和锤力。
3.锅炉厂:原名水缸铸铜厂(锅炉车间),设卷铁床、水力泡钉机、剪床、钻床、刨床41副;专门制造船上锅炉、烟筒、水管、烟管、汽表和方向盘等。
4.轮机厂(装配车间),拥有制旋纹汽机、制螺饼汽机、移动钻孔汽机设备各一台,制造船机大小机件;设车光机、刨机、削机、钻机、砺石机、螺丝床、钳床223副;制造船用大小机器,制成后先在合拢厂做合拢试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增刨旋纹钻汽机、磨钻机器、制旋纹机与制钢瓣汽机各一台。
5.铸铁厂(翻砂车间),拥有11千瓦动力设备1台,除铸铜设备外,还有铸铁炉3座,能熔炼铁15吨;设铸铁、铸铜大小铸炉11座,碾机、风箱、风柜等23副;专门提供造船所需之铸铁、铸铜及进行化验铜、铁的工作。
6.钟表厂(经纬仪车间),专门生产经纬仪、光学器械及船用罗经;制造仪表、望远镜和航海指南针。
7.打铁厂(锻造车间),专制各种船舶修造中小型零部件及船用设备,拥有44座化铁炉和3台300公斤汽锤;各重3吨。
8.锯厂(机械锯木车间),附有木模厂,设有大直锯、小直锯、圆锯、砺床、钻床、车床和钳床35件;模厂设各种锯机、刨机、旋机20余副;制造船模、汽鼓模、各机件模及细木雕刻各工件。
9.铁胁厂,设锯机、剪机、钻机、卷房,碾机、刨机35副;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各钢铁件打造、拗弯、镶配各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增泡钉汽机、钻孔汽机、柳条锯木汽机、砺石锯木汽机、卷铁板汽机、拗铁板手机、抽水汽机、钢泡钉炉等。
此外,还有舵厂、帆缆厂、广储所(仓库)等。
(二)设施
1.船台
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第一座船台动工,将8 —9米长的木桩打入台基以巩固基础,用巨大木材鳞次叠成一座座台垛,以大铁钉固定,计叠55垛。临江最前垛高0.55米,最后垛高5.5米,呈斜坡状,中间贯架巨梁,使之深固不摇。这座长80米的船台于3个月后的十二月三十日竣工。至次年秋,共建成3座船台。另有40吨起重机1台,船台可用于建造龙骨长100米、排水量2500吨的船舶。设石制船台1座,长90.5米;木制船台1座,长84.1米;锯木机8座;能起重40吨的起重机1座;建造木质、铁质、钢质、穹甲、钢甲各式船身,有5000吨船的建造能力。十二月,第一座船台竣工,并正式开始造船,八年五月第一艘木质轮船“万年清”号下水。十年第五号轮船“安澜”号(排水量1258吨,马力580匹)下水,配备首台国产蒸汽机(仿造)。光绪二年(1876年)船政局建成铁胁厂,第一号铁胁轮船(木壳护以铁板)安上龙骨下水。光绪七年开始试制两千吨级巡洋舰,马力达2400匹。十五年造成双机钢甲战舰“龙威”号。从同治八年到光绪二十年共造各种轮船34艘,总计排水量约4万吨,这些船舰中的大部分编进了初具规模的船政、南洋(含粤洋)、北洋三支舰队。
2.船坞船槽
船坞两座。一号船坞位于青洲罗星塔下,船坞是船厂的重要设施。光绪十二年(1886年),船政大臣裴荫森奏准朝廷,择地罗星塔东侧青洲,修筑一座大型船坞。开工后因经费困难数次停工。自十四年始建,至十九年竣工,二十二年投产。坞体为巨大花岗岩石砌成,坞口为大铁闸。轮船可乘涨潮进坞,放下铁闸,再抽水出坞。坞口潮平深10米余,坞长128米,宽33.5米,深9.3米,设有抽水机厂、机器厂、官厅、丁役房、水手房、木料亭、栈房等,可容纳8500吨级以下船舶进坞修理。系当时远东最大船坞。
二号船坞为1914年购自美商的木船坞改造而成,位于紧邻船政局的东南侧,1934年重修后,可入坞修3000吨级船只。
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新增挖土机船、装土船、刮土船、起重机等。船坞是船厂的重要设施。
船槽构件购自法国,以滑道推移下水,再托顶船舶上岸修理。可分两段,同时拉两船,合一则拉一大船上岸。配有40匹牵引机1台,槽区盖棚屋1座,以遮盖机器。船槽长98米,上设机房,拖船机40座,大螺丝40条,40匹马力轮机水缸1副,可容1000吨以上船舶上槽修理。
(三)仓储
创办船政时,设有广储所,供储备材料之用。木材部分依靠进口,运至马尾码头,再由运夫搬运上岸屯集。同治九年(1870年),又在船坞以北一里外滨江浅港设储材厂。钢、铁、煤等物资则存于广储厂。广储厂位于坞外南侧。各厂生产所需材料存用过工料细册。年终逐项盘点造册。
(四)考工所
东、西考工所是工人的集体住所。东、西考工所位于坞外。船政工人约2000 —3000人,派员绅统一管理,以防“五方杂处,漫无统纪,易滋事端,栖息无从,亦难号召”。
(五)图算所
负责船舶、武器、土建工程的图纸设计与计算,属绘事院。
二、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
1913年,选派魏瀚率魏子浩、韩玉衡等14名舰员及在英留学生赴美学习飞机制造;1916 —1917年,马德骥、巴玉藻、王助、曾诒经、韩玉衡等相继学成回国。1918年1月,福州船政局增设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由巴玉藻负责设计,曾诒经负责机务。1919年8月,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制造成功。1920年,选派沈德燮、江元瀛、蒋拯等留学英国,学习飞机制造,曾明志、吴汝菱、陈泰耀和刘道夷等赴菲律宾航空专科学校学习。1921年4月学成回国,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航空员。至1930年10月,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处共生产飞机17架,这是中国飞机制造工业的发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北洋政府认识到飞机、潜艇的威力,令海军总长刘冠雄安排生产飞机和潜艇,并同意变卖新购进的军舰“飞鸿”号,所得款项30余万元,作为筹办经费。第二年,即派魏瀚、韩玉衡、陈宏泰、李世甲等13人赴美国学习飞机、潜艇制造技术。同时命令在英国留学的巴玉藻、王孝丰、王助、曾诒经4人转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巴玉藻等人原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清廷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出洋考察时带往英国,入阿姆斯特朗工学院学机械工程。一行人转赴美国后,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他们聪颖好学,尽管课程相当繁重,成绩仍十分突出,一年多就获准毕业,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第二期毕业生。该系第一期仅毕业2人,第二期也只毕业7人,除2人为美国军方学生外,其余5名都是中国留学生;巴玉藻、王助、王孝丰取得硕士学位,曾诒经已先期转入寇提司飞机制造厂继续学习航空发动机。同年底,民国政府复派郑礼庆、陈绍宽到欧洲观战,并令陈绍宽调查飞机、潜艇制造技术。当时美国航空业虽处领先地位,但也尚在探索发展时期。麻省理工学院为数不多的航空工程系毕业生就成了美国各飞机厂争抢的宝贵人才。巴玉藻等人立志开创祖国航空事业,毅然于1917年回国。此时,袁世凯已死,时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的刘冠雄为图海军实力壮大,仍热衷于飞潜制造,并在福州马尾开办了第一所“飞机潜艇高等学校”。巴玉藻等人归国后,刘冠雄视他们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安排他们在飞潜学校担任飞机制造专业教官,共培养三届学生56人,其中有8人选送英美留学,培育飞行员21名。在抓好航空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快飞机厂筹办步伐。因财政困难,原制造潜艇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为后期重要业务。1918年春,福州船政局成立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始试制飞机。1923年下半年,福州船政局飞机制造工程处归海军总司令公署管辖,改名为“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处”。1924年1月,飞潜、制造两校合并。7月,船政局第5架丙型一号双桴、双翼水上飞机制成。功率360马力。至1930年10月,所生产飞机由巴玉藻负责设计,曾诒经负责机务。1931年,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处(1928年9月更名为“海军制造飞机处”)并入江南造船所。1918年2月,福州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试制飞机。制造飞机螺旋桨、机翼内架、尾翼和桴体等均使用福建生产的榆木。为防止木材干裂和变型,将木材割锯成大小适合的木板,使用特制蒸汽烘干炉加以烘干,经拉力、压力试验后待用。机壳用麻布罩面涂油。螺旋桨、骨架等涂上桐油防腐,木桴内涂二道桐油,外壳涂一道生漆,再涂上磨光漆以减少阻力。对飞机翼体采用沙袋加载法,作抗扭、抗弯试验,以确保飞机安全。这种严格的质量管理方式延续至其并入江南造船所止。
1919年8月,造出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甲型一号”为双桴双翼水上飞机,即以双桴为撑体,通过水面滑行而升空的飞机。机身为木质铁架结构,发动机购自美国。飞机总重量1055公斤,马力100匹,时速120公里,为双座教练机。甲型水上飞机前后共制成3架。1922年1月,造出乙型飞机1架,马力90匹。1924年4月,制造成功“丙型一号”飞机。该机为拖进式,6座,装置有机枪1挺,可携带1具鱼雷或8枚炸弹,最高时速165公里,续航能力850公里,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双翼水上轰炸机。在“海鹰一号”双翼海军巡逻机制成的基础上,1928年6月至1929年3月,又分别制成“海鹰二号”和“海雕”号鱼雷轰炸机,最大时速18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3800米,总重量2500公斤,海面爬高率每分钟161米,装有机枪、火炮各1门,携带炸弹8枚,还可携带鱼雷。1930年,制出的“江鸿”号教练机,曾由马尾起飞至湖北汉口,在长途飞行中经受考验。1923年,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改称“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处”。至1931年并入上海江南造船所止,共制造各式水上飞机15架;制造的飞机最高时速为180公里,最大功率为360马力,续航时间最长为5.5小时,最大载重量2.43吨。另已完工两架双翼水陆变换式(即可在水面或地面起飞)教练机,运至上海江南造船所组装后,试飞成功。海军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的成立和水上飞机的制造成功,是中国飞机制造工业的发端,在中国飞机制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飞机棚厂
飞机制造工厂,位于马尾造船厂西北濒江处,将船政局原铁胁厂改建为木作、机械车间,将一个造船台改造为飞机棚厂和装配厂,工人300人。并以船厂为基础扩展附近旷地,建成飞机棚厂和装配厂,在临江地段铺设飞机下水道。机械设备方面,因开办初没有专项经费,无法添置机械设备,只得使用造船机器。这些机器均属粗笨陈旧之物,非制飞机专用,故开工后飞机制作须多倚赖手工。
(二)装配厂
巴玉藻等设厂不久即着手试制飞机。他们吸收欧美各航空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为飞机各构件的设计依据,并勇于技术革新。制造飞机所需的钢、铝等金属材料及发动机,当时国内不能生产,只得向国外购买;而大量使用的木质材料(早期飞机主体大部分为木质,后来才发展为金属制造),欧美各家多采用白银枞、胡桃木,这些材料也得到国外采购,价格昂贵,运输困难,巴玉藻等决定选用国产木材取代。经筛选质优者反复施以严格的物理试验,认定闽产杉木和白梨木、樟木和白麻栗木完全可以用于飞机制造:杉木质坚韧,与国外白银枞相等,用于制造机身、机翼及机桴主体;白麻栗木质柔韧,易于弯曲,用于制造龙骨等弯曲部分;樟木、白梨木纹细质坚,用作龙骨、框架的加强角。
(三)附属设施
1.滑水道
1919年8月,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在马尾飞机工程处制造成功。该机机身采用国产榆木,为100马力双桨双翼飞机。以水面为跑道,水面建造浮站停靠。浮站利用竹排,依次叠成,上盖木板,两旁系以铁链,抛锚江中,形如方舟,集泊停于一地,浮站上还设有候机室设备,水上飞机有9个座位。
2.水上机站
1922年,巴玉藻与王助合作,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库,即水上机站,解决水上飞机水面停置问题。
第三节 教育机构
一、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
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人才,左宗棠提出“开设学堂,延致熟习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习”,并制定艺局章程。同年,在船政大臣沈葆桢的主持下创办了求是堂艺局,对学制、培养目标、学生待遇、考试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该年十一月五日(12月11日),左宗棠在《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中提出设立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同日又上奏清廷《密陈船政机宜并拟艺局章程折》,进一步阐述:“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又指出“艺局初开,人之愿习者少”,必须采取“非优给月廪不能严课程,非量予登进不能示鼓舞”的措施。同时提出在“恭呈御览,伏恳天恩俯准照拟办理”的同时,“即饬司刊刻章程,出示招募艺局子弟”。
左宗棠在折中提出的《求是堂艺局章程》规定:
第一条 各子弟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假三日,度岁时于封印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日,亦不给假。每日晨起、夜眠,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
第二条 各子弟到局后,饮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患病较重者,监督验其病果沉重,送回本家调理,病痊后即行销假。
第三条 各子弟饮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第四条 开艺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学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
第五条 子弟入局肄习,总以五年为限。于入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第六条 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稽查师徒勤惰,亦便剽学艺事,以扩见闻。其委绅等应由总理船政大臣遴选给委。
第七条 各子弟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惟学习监工、船主等事,非资性颖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职、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职,应准照军功人员例议奖。
第八条 各子弟之学成监造者,学成船主者,即令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
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30日)清廷批准左宗棠所奏的艺局章程。
船政工程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66年12月23日)全面动工,求是堂艺局也同时开局招生,先行开设英文专业。六年一月十五日(1867年2月19日),署闽浙总督英桂上总理衙门《陈办理船政事》中提到:“于十一月十七日开局,先行鸠工庀材,派委员绅和洋员督同砌岸筑基,缭垣建屋。习学洋技之求是堂,亦经开设,并选聪颖幼童入堂,先行肆习英语、英文。”第一次招考的考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严复报名应试。当时他父亲初丧,见此命题文情悲切,为沈葆桢所激赏,“置冠其曹”。严复以第一名被录取。在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867年1月6日)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学。校址暂设在福州城内定光寺(又称白塔寺)、仙塔街。随后又招收法文专业的学生,暂借城外亚伯尔顺洋房开课。从工程刚开始就把学堂视为“船政根本”。首期招收学生105名,开设驾驶和造船专业。六年五月初五(1867年6月6日),迁入新建成的马尾校舍。
学堂设有监督(练船学堂初设督练,后改为监督;艺圃设院首)、洋文秘书、总办文案、事案、书记官、医官、总教习、协教习、专业教习(如驾驶专业教习、管轮专业教习、枪炮教习、帆缆教习、操教习等)、洋文教习(法文教习或英文教习)、中文教习等。
(一)制造学堂
同治六年五月五日,求是堂艺局迁至马尾后,按专业进行分班,因造船专业校舍设在船政衙门南侧前部,遂称为船政前学堂,即制造学堂;因是学法文,用法语教学,又称“法语学堂”。
学堂设有造船和设计专业,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起初由监督秘书博赖(A. Borel)任教,同治七年三月(1868年4月)转由数学教授迈达(L. Medard)和物理、化学教授禄赛(M. L. Rousset)任教。造船专业学制五年,设有算术、几何、透视绘图学(几何作图)、物理、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机械学和法语等课程。专业课程有蒸汽机制造和船体建造。学堂重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原则,凡实习课时学生都要参加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熟悉工厂工作,逐渐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有学生10 —12人。设计专业旨在训练培养能够绘制生产所需图纸的绘图员,学制五年。开设课程有算术、几何、几何作图、微积分、透视原理、蒸汽机结构和法语等。共3个班、32名学生。优等生毕业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计毕业制造班学生7届,共143人。
1913年10月,船政前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1921年,原船政前学堂招收的最后一届制造班学生35人毕业。
(二)驾驶学堂
求是堂艺局迁至马尾后,按专业进行分班,因航海专业校舍设在船政衙门南侧后部,遂称船政后学堂,即驾驶学堂,因是学英文,用英语教学,亦称“英语学堂”。由嘉乐尔(J. Carroll)主持,并由仕记(R. Skey)协助,罗丰禄后学堂毕业后也协助,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
学堂设有驾驶专业,学制五年,开设英语、算术、几何、代数、直线和球面三角、航海天文气象,航海算术和地理,采用英国教材。专业实习课有舰船驾驶和演炮。光绪七年(1881年)前后,增设轮机专业,学制五年,学习课程有算术、几何、设计、蒸汽机结构、操纵维护船用蒸汽机、使用仪表、监分计等。同时,进行实际安装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管轮的知识和实际经验。至光绪三十四年,驾驶班共毕业学生19届241人。至宣统三年(1911年)轮机班学生共毕业11届545人。
1913年10月,船政后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学校。1920 —1924年,原船政后学堂招收的最后三届轮机班学生共毕业84人。
(三)管轮学堂
同治七年一月又创办管轮学堂(后并入后学堂)。从香港和上海工厂招收有几年工龄的青年为艺童。艺童已经具有生产铁件和加工铁板的经验,学习期间,先在岸上练习装配80匹马力和150匹马力发动机,再到新建轮船上安装各种机器。
(四)练船学堂
练船学堂是根据沈葆桢“能否成材,必亲试之风涛”的要求设置的。同治九年五月十七日(1870年6月15日),确定船政自造的第3号兵船“福星”号为练船,标志着练船学堂的成立。安排驾驶学堂毕业的学生和从香港英国学堂招来的上等艺童、上船实习和训练,为“练习学生、水手之用”。
(五)绘图学堂(绘事院)
同治六年十二月(1868年1月)增设画馆,后称绘事院(又称绘画学堂),一学船图,二学机器图。沈葆桢认为:“中国匠人多目不知书,且各事其事,恐它日船成未必能悉全书之窍要,故特开画馆两处,择聪颖少年通绘事者教之,一学船图,一学机器图,庶久久贯通,不至逐末遗本。”画馆的培养对象是测绘人员,这是船政学堂开设的测绘专业,设于轮机厂之楼上。专业课程学习为3年,收画童39名。课程有法语、算术、几何、几何作图、微积分、透视原理、船体机器绘算概要等,还有一门完整的150号马力船用蒸汽机结构实习课。由于船政要制造7台主机分别配备新造舰只,绘画学堂为此作了精心研究,同时带领学生考察了车间发动机和工具。
(六)电报学堂
光绪二年二月(1876年3月),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主要培养电报技术人员,开设课程为竖桩、建线、报打、书记、制造电气等。
船政大臣丁日昌派唐廷枢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通商局延请丹国电线公司教习学生条款》,聘请大北公司工程师来电报学堂任教习。电报学堂生源一部分来自船政学堂毕业生。如苏汝灼、陈平国等都是第一届制造班学生,另到广州、香港招收懂英语的学生,总共70名学生入学。
英国海军军官寿尔在记1876年福州电报学堂中写道:
在其他革新事业之中,还有一所电报学堂,建设在福州,由丹麦大北公司(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 of China)的工程师们指导。一部分的学生是从香港和广州来的,能说英文,其余是从船政局那些学堂出来的,已有数学的知识。教练是理论兼实际,把对电气原理的相当知识和操使所用机器的方法相结合,俾使学生们适合于电报员的职位。少数最有希望的学生将要受更高的教育,他们将被送到英国大的电报学校、机关去完成学业;在这些英国的学校、机关里,他们将接受电线的安装与维护的教育。最后可以成为电报工程师。这样一个学校的建立,使中国有希望在将来采用电报设施。
电报学堂学生学成后,分配全国各地架设电线、开办学堂、教授学生,为发展中国近代电报信息事业作出贡献。光绪九年(1883年),后学堂停办。
(七)艺圃(艺徒学堂、匠首学堂)
同治七年一月,船政设艺圃(又称艺徒学堂),主要培养生产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艺圃招收15 —18岁青少年,开设有算术、几何、几何作图、代数、设计和蒸汽机结构等课,实行半工半读制度。至当年年末,有学生100多名。八年四月,造船专业开2个班,学生增至71名。十年,设计专业第一班转学造船专业,艺圃通过考试,编为4个班。光绪六年四月(1880年5月),清政府严令船政裁员压编,撤销艺圃,并入考工所。十一年,恢复艺圃,但新招艺童“只给饭食,不给赡银,学习3个月,考定留堂者,始行于日给饭食外,月给赡银四两”。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日(1897年5月11日),福州将军兼管船政的裕禄提出,将艺圃分为艺徒学堂和匠首学堂。他认为“学堂、艺圃等处久未招考新童,宜及时举办”,可以按照法国初级学堂和法国监工学堂的办法,分为艺徒学堂和匠首学堂。他在《挑选生徒入堂肄业并定年限课程片》中写道:“艺圃学堂拟分为两学,一为艺徒学堂,一为匠首学堂,课程限制各以三年为期。初入学堂,按照法国初学学堂办法,学习法国语言文字、数学、几何入门、常用艺学浅义井画法等书。各徒均于每日下午赴学肄业,上午入院学习船身、轮机各种绘事,并时时派赴各厂历练工作,三年之后大考一次,考校所习各业,并令试制匠人手艺器件。其所制精熟者,即予升为匠人赴厂办工,择其优者派入匠首学堂肄业三年,教以稍深艺学,并讲说制造、轮机、汽机、打炼钢铁法度,以为升补匠首管轮之用。技尚未精者,可以分派各厂充当小匠,俟其历练娴熟,再升为匠人。各生徒在学,或性情懒惰不肯勤学,或资质鲁钝于学难期心得者,均随时剔退,另行挑补。现均饬令入学,按章办理。此外并尚挑有年幼聪颖幼童造册存记,令其在家候传,以备后学堂挑补及前学堂艺圃两处鲁钝生徒剔退者之用。”
光绪二十三年艺圃分设之后,船政共办有八所学堂,即制造学堂、驾驶学堂、管轮学堂、练船学堂、绘画学堂、电报学堂、艺徒学堂、匠首学堂。这就是船政学堂的学校规模,因是船政所办,所以习惯上被统称为船政学堂。
二、海军学校
1912年,船政衙门划归“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节制,改称为福州船政局。当年仍用船政各学堂名义招生180名,分为驾驶、管轮、造船三个专业,各60人。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学堂划归中央海军部管理,前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学校;艺圃改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仍归福州船政局建制。绘事院改为福州船政局图算所(1916年因经费支绌而停办),仍归福州船政局建制。1917年12月,经国务会议通过批准福州船政局设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1924年1月,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福州海军制造学校两校合并。1926年5月,并入福州海军学校。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合并后仍以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的名义办完三届航空班。1930年1月20日,海军部公布《海军学校规则》,校名定为“海军学校”,去掉“福州”二字。4月,海军学校招收航海、轮机两班学生,由海军部举行考试,选取100名新生,此为海校全国统招第1届。1931年7月,前海军总长杜锡珪上将任海军学校校长。12月,马尾海军学校正式改称海军学校,新颁校印。原校长杜锡珪调任海军部高级顾问,仍兼管海军学校。1937年9月,因日军轰炸,海军学校迁往鼓山涌泉寺上课。次年6月,又迁往湖南湘潭。10月,海军学校自湘潭移迁贵州桐梓(史称桐梓海校)。1946年1月,海军学校自贵州桐梓迁往重庆山洞海军总部旧址待命。6月,海军学校航海第11届(后编民国三十六年班)学生校课毕业,转青岛中央海军训练团见习。8月,海军学校航海第12届、轮机第6届、航海第13届、轮机第7届、航海第14届学生182名由重庆抵达南京下关海军训导队,集训三个月后,学生分赴各舰训练。12月,海军学校奉令与在上海刚创办不久的中央海军军官学校(简称海军官校)合并,迁青岛办学。1949年,南迁厦门,后迁台湾左营。现在左营海校,仍称“海军军官学校”。学校均设有校长、佐理官、斋务长、庶务长、教务长、教官等。
(一)福州海军学校
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学堂划归中央海军部管理,后学堂改称为福州海军学校,任命王桐为校长。专门培养海军船舰航海(原称驾驶)和轮机(原称管轮)人才,学制改为八年四个月。同年,在全省范围进行首次招生,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年龄13 —15岁。经3场考试,首批招收新生120名,其中驾驶专业60名,轮机专业60名。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入学6个月后举行甄别考试,不及格者淘汰。每学期期考不及格者退学。被退学开除者须赔偿在学期间一切费用。学生在学期间,课本、文具、制服、膳食、零用钱均由学校发给。
轮机科开设有国文、英文、代数、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球面三角、解析几何、初等微积分、物理、化学、电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机械学、造船原理、副机、机舱管理等30余门理论课程。课本均采用英国原版。公共课设有军训、体育、拳术和游泳。游泳不及格者退学。学生毕业后须在舰船上见习1年。
1925年7月,福州海军学校增设军用化学专业,培养海军弹药检验人员,学制三年。学生由艺术学校学生中选送。
1926年,福州海军学校与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合并,统称福州海军学校。1943年,福州海军学校造舰班毕业学生1届,共10人。至1946年,福州海军学校轮机班共毕业学生6届,共101人。抗日战争期间,该校先迁福州鼓山涌泉寺,后又迁到湖南等地。1938年10月,又迁往贵州桐梓。1945年,由贵州桐梓迁往重庆。1946年,并入青岛海军学校。至1948年,航海班共毕业学生12届,共253人。
(二)福州海军制造学校
1913年10月,船政前、后学堂划归中央海军部管理,船政前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任命陈林樟为校长。仍设置造舰、造机专业,培养设计、制造船体、轮机及飞机的工程师。
同年,首次在全省范围招生,报考者达五六千人(一说2000人),经3场考试(面试、考试和体检),录取新生60名,编为甲班。同年扩招2个班,分别编为乙班和丙班。学制十年,其中一年为实习,初级三年相当于高中一、二年,中级三年相当于中专,高级三年相当于大学。初级分设内课、外课和中文。内课为数、理、化。外课为体操、器械运动、拳术和射击。中文课以四书为主,辅以《官话指南》;中级为专业课,设高等数学、力学、高等物理、化学、蒸汽机和电机等课程。半天学习,半天实习。主要学习舰艇设计制造以及与海军船舶有关的一般技术。所有学科,包括史地,均采用法文课本。
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学校考试制度严格,计有平常考、月考、期考、年考。考试时,内课、外课和中文并重,期考1门不及格者,均可退学。各门各科平均成绩达60分者为及格,80分以上,每增5分为1级,分别给予5 —10元(银元)不等的奖金。
1915 —1916年,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相继招收丁班和戊班。1918年,丁班和戊班学生改学英语,并转入烟台海军学校航海科。1920年,甲、乙、丙班学生同期毕业。
1926年,福州海军制造学校与福州海军学校、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合并,统称福州海军学校。
(三)福州海军艺术学校
1913年10月,船政艺圃改称福州海军艺术学校,仍归福州船政局建制,任命黄聚华为校长。专门培养船厂各工种中级技工。1915年,招收初中文化程度学生120名,设英文甲、乙班,法文甲、乙班,学制四年。英文班主要学习英文和数学。法文班学习法文和数学。课程均按全国海军学校规定设置。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每日上午学习,下午下厂劳动。1918年,增收学生120名,分别选调学生陈振铧等10余名,并入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军用化学班,选调学生30余名并入福州海军学校航海班。1927年,设初中班,培养初中程度的社会青年。
1935年,福州海军艺术学校停办,在原址创办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
(四)福州海军飞潜学校
1917年12月,经国务会议通过批准福州船政局设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由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兼任校长。由巴玉藻(曾任美国通用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王助(曾任美国波音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王孝丰、曾诒经、叶芳哲、陈藻藩等任教师。
这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培养飞机、潜艇制造专业人才的学校。开设飞机制造、潜艇制造和轮机制造3个专业,分别培养飞机设计师、潜艇设计建造和航空发动机、潜艇轮机设计制造工程师。
飞机制造专业课程有热工学、高等数学、蒸汽机、材料力学、材料与处理、动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流体力学、造船原理、实用造船学、飞机结构、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和气体动力学等;潜艇制造专业课程有材料力学、轮机、电机学、高等数学、锅炉设计、内燃机、液体力学、机械学原理、造船设计及制图等;轮机制造课程有热力学、电机学、高等数学、材料力学、锅炉设计、锅炉构造、实用水力学、船舶结构、金属构造学、汽机制图和轮机制造等。学制八年。分普通、特别和专业三级。普通级学习2年6个月,主要学习基础课,尤其英语和数学。特别级学习3年,主要学习高等学校基础理论课。专业级学习2年6个月。英文采用原版教材,国文采用四书白语注解及古文选编等为课本。
1924年1月,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福州海军制造学校两校合并。1925年6月,陈兆锵调离福州船政局,飞潜学校校长职务由总教官黄承贶兼代。
1926年5月,并入福州海军学校。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合并后仍以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的名义办完3届航空班。
1930年1月20日,海军部公布《海军学校规划》,校名定为“海军学校”,去掉“福州”二字。4月海军学校招收航海、轮机两班学生,由海军部举行考试,选取100名新生,此为海校全国统招第1届。5月,海军学校航海第1届学生在南京参加毕业考试,海军部代部长陈绍宽亲临监考评卷。
1931年7月,前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杜锡珪上将任海军学校校长。12月,马尾海军学校正式改称海军学校,新颁校印。原校长杜锡珪调任海军部高级顾问,仍兼管海校。
1937年9月,因日军轰炸,海军学校迁往鼓山涌泉寺上课。次年6月,又迁往湖南湘潭。10月海军学校自湘潭移迁贵州桐梓。
(五)桐梓海校
1938年10月,海军学校自湖南湘潭移迁至贵州桐梓,史称桐梓海校。
1945年5月19日上午,日军撤离马尾前,埋炸药炸毁海军学校、勤工学校等单位。1946年1月,海军学校自贵州桐梓迁往重庆山洞海军总部旧址待命。6月,海军学校航海第11届(后编民国三十六年班)学生校课毕业,转青岛中央海军训练团见习。8月,海军学校航海第12届、轮机第6届、航海第13届、轮机第7届、航海第14届学生182名由重庆抵达南京下关海军训导队,集训三个月后,学生分赴各舰训练。12月,海军学校奉令与在上海刚创办不久的中央海军军官学校(简称“海军官校”)合并,迁青岛办学。
1949年,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南迁厦门,后迁台湾左营。现在左营海校,仍称“海军军官学校”。大学本科4年制。下设电机工程系、船舶机械系、海洋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应用科学系,公共课设外文系、文史系与政治系等。校史中仍以马尾海校为宗。
三、勤工学校
1935年5月,海军艺术学校停办,在原址筹办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简称“勤工学校”)。1937年3月,教育部准“勤工学校”改称福建省私立马江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翌年2月,“勤工学校”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办福建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简称“商船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1946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令勤工、商校两校合并,改称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学校”)。1951年10月,福建省文教厅根据全国院校调整方案,决定“高航学校”停办。
(一)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
1935年5月,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筹办,正式成立前仍用艺术学校名义办学,设有高级航空机械、高级机械、高级电机、高级船工图算四个专业。8月,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海军艺术学校改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学校设董事会,萨镇冰任名誉董事长,陈绍宽任董事长,李世甲为常务董事。董事会聘马尾造船所工务长(总工程师)萨本炘为校长。1936年3月,由叶心传代理校长。6月20日,勤工学校董事会聘海军学校副教官校陈钟新为校长,一直到1952年“高航学校”停办后离职。
(二)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7年3月,教育部批准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改称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工业职业学校。
(三)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
1938年,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工业职业学校改称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设航空机械科、职工图算科、机械科及电机科,学制三年。
抗战爆发后,1938年6月,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内迁尤溪县朱子祠。
(四)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9年夏天,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三年制的航空机械科、职工图算科、机械科及电机科学生毕业后,又增招造船科1班、航空机械科1班、机械科1班,均为五年制。此外,还招三年制机械科1班,在校学生300余名。由于改制五年,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的校名改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教员大多来自飞潜、艺校的校友,师资力量雄厚。
1941年6月,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师生从尤溪出发,经沙县、南平在将乐县高滩设校。
1943年7月,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受福建省交通局委托,代办汽车机械科,招新生41人,学制三年。当年,福建省府令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制造滑翔机1架,12月完工。
(五)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
1944年2月,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创办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简称“商船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设有航海、轮机、造船3个专业。1945年,“商船学校”迁回福州,因校址无法解决,于1946年8月,与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合并。
(六)福建省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
1946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令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两校合并,改称福建省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学校”),陈钟新任校长,设航空机械、航海、轮机、造船4个专业,学制三年或五年。1951年10月,福建省文教厅根据全国院校调整方案,决定“高航学校”停办。
民国时期,船政办学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军民分开,中央和地方分设,但同根同源,关系密切,海军艺术学校及以后改设的勤工学校、商船学校、高航学校,都为海军学校、海军制造学校提供生源,实际上仍是海军各学校的预备学校。海军各学校设有3—6个月的试读和甄别考试、重新编班的制度,而从海军艺术学校转入的学生就不用试读和甄别考试、重新编班。勤工、商船、高航等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也大都来自海军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