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天舜日
【尧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宋叶适《代薛瑞明上遗表》:“岩栖穴处,未尝不戴于尧天;气尽行销,无复再瞻于舜日。”(《汉大成语大词典》)
为何要用这则成语比喻太平盛世?那是因为尧天舜日里承载着由部族向国家演进的光辉历程。
黄帝之后,最有作为的就是帝尧。他带领部族定居在平阳,即现今的山西省临汾市,一心想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可这想法还真不容易实现。首先,要让民众吃饱肚子就是个难事。虽然,神农氏尝百草确定了农业耕种,但是,啥时候下种还很难把握。不是种早了,就是种迟了。种早了,种子发不了芽,长不成苗,没收成;种迟了,还没有完全成熟便遭受霜打,就会歉收。因而,不是广种薄收,就是有种无收,民众要吃饱肚子确实很难。于是,帝尧打定主意要改变这种状况。
改变的办法是观天测象,帝尧选择能人组成了一个探究日月星辰的班子。从《尚书·尧典》看,这个班子的成员有羲叔、羲仲、和叔、和仲。他让羲仲住在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确定春季;让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从最南端回来,确定夏季;让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确定秋季;让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确定冬季。由此掌握了四时变化,帝尧判定,一个轮回是三百六十六天,多余的日子增加闰月,这就是最早的一年。
我国最早的历法就这样诞生了,史书上叫作钦定历法。过去说尧时期有了历法,不少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古观象台,这是最早观察日出确定节气的地方。那时的人们就已经会使用包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内的主要节气。而且,观测的时段恰在帝尧时期,这便确信无疑了。在人类发展史上,我国是最早使用“两分两至”的。
确定历法,敬授民时,先民掌握了农时节令,播种就有了正确时日。这一来,不再广种薄收、有种无收,收获的五谷多了,众生都能吃饱肚子,平阳到处是欢乐景象。一天帝尧来到一个村庄寻访,众人在做击壤游戏,一边投掷,一边歌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尧见大伙这样高兴,就问这是什么村庄?得知这是康庄,他夸奖村里全是小康人家。小康社会,就由那个古老的年代传播开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平阳年年丰收,衣食富裕,因而成为周边各部落仰慕的地方。东西南北的部族,纷纷前来朝拜效仿,帝尧不仅让农官后稷“教民稼穑”,还赐予他们最好的种子,平阳的富庶光景迅速普及开去。像葵花朝阳一般,平阳成为天下子民向往的乐土。
黄帝之后,最有作为的就是帝尧
帝尧掌管的地盘更大了,平阳周边那些部落和部落联盟,都演变为地方性的国家。几千年后,历史学家遥想当年的盛况,称之万国林立,平阳恰好处在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因此简称“中国”。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来历,也是国家初创的雏形期。虽然此时的“中国”还只是地理格局的称谓,但是为我们祖国准备了最好的名称。
帝尧的功绩不只是钦定历法,敬授民时。为了抵御大旱,他开凿了水井,解救众生;为了广听谏言,他设立了诽谤木,后来演变为天安门前后屹立的华表;为了供养年迈者,他将老人安顿在米庠吃住,又让他们教化孩童,米庠遂成为最早的学校。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奉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没有将帝位禅让给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了平民子弟虞舜。
帝尧到了晚年,深感精力不济,就想寻找个理想的接班人继位。民间盛传他四处访贤的故事。他找到了许由,人家非但不接受,还嫌帝尧的话污染了耳朵,居然跑到颍水河边去洗耳朵。帝尧又找见高士齿缺、蒲伊、王倪,他们异口同声推荐了虞舜。这一日,帝尧来到历山寻找虞舜。正是秋种时节,大片的田地被一条条拢起的土线分割成块。这是为什么?农夫告诉他,这是划分土地的地垄。以往,各家各户经常因为田地多少引起争吵,自从有了这垄线,各种己田,再也没有争端。这真是个好办法。
帝尧问这是谁的主意?农夫指了指不远处耕田的一位后生。这后生只扬鞭,不打牛,打的是犁后头的簸箕。帝尧感到新奇,上前询问。原来后生心疼牛,不忍心打它们,还说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身上,打哪头,哪头用劲,不挨打的,不用劲。两头牛用劲不匀,地很难耕平。
这后生就是虞舜,看看他耕过的地,果然平整如镜。虞舜既有仁爱之心,又有智慧才能,真是难得的贤人。为了进一步考察虞舜的道德才能,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虞舜娶了帝尧的女儿,仍然像往常那样对待父母和弟弟,尽管继母和弟弟几次谋害他,他也不计前嫌,仍然毕恭毕敬,恪守孝道。后来,帝尧就把他召进宫中,代为摄政,管理天下的事情。虞舜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将天下治理得国泰民安,帝尧放心地将帝位禅让给了他。
虞舜一如既往,呕心沥血,为民众操劳,天下继续着帝尧时的太平盛景。后世子孙把这段众人向往的历史,赞颂为尧天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