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男孩更需要尊重
每个男孩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要给男孩足够的尊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男孩成功地表现自己,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进他健康成长。
管教男孩,不必大吼大叫
很多男孩都像一头小马驹一样桀骜不驯,总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爱动且一刻都不肯停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超市里,妈妈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大声呵斥:“今天不许再买玩具车了!”可孩子丝毫不买账,非但赖着不走,还哭闹不止,真是让父母难堪。
面对不听话的男孩,父母的耐性一旦被磨光,就会以粗暴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觉得反正是自己的孩子,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可是,在很多时候,“大声”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只会让男孩感到难堪,让他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从而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让男孩与父母之间形成对立,不利于男孩的发展。
在阿华的5岁生日聚会上,阿华邀请了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来参加。几个小男孩聚到一起,简直玩疯了,在客厅的沙发上爬上跳下的。爸爸担心他们会受伤,急忙冲他们吼,打算把他们震住,一时间是震住了他们,可爸爸刚转身去厨房里帮妈妈忙,几个男孩又打闹了起来。
妈妈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没有大声吼叫,而是脸上挂着笑容,安安静静地用眼睛扫过正在打闹的孩子。
一分钟后,孩子们像是被施了魔法,安静了下来,都被妈妈的静默不言给“定”住了,安分地坐到沙发上。妈妈小声说:“小伙伴们,今天你们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我知道你们喜欢打闹,可是太大声就会遭到邻居的投诉,这样我们的聚会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请你们不要再继续打闹,先看一会儿电视,点心很快做好了。”妈妈说完就回厨房继续忙了,小朋友们真的就安静了下来。
很多父母管教男孩,都喜欢通过大声来震住孩子,这种办法可能一时奏效,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温柔地讲道理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性,对于习惯性的东西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当父母第一次大声地责骂孩子时,孩子可能会被吓哭或安静下来,但次数多了,他就习惯了父母的这种大声教育的行为,因此再次被骂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处在游离状态,根本就难以听进去,也就不可能达到父母预期的教育效果。
另外,父母大声责骂孩子会引起孩子紧张,一紧张,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注意力就放在如何应对父母的“大声”上来。而且,孩子善于模仿,如果父母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去大声吼别人,这样会影响他的人缘,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培养。
在生活中,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男孩,别让男孩在粗暴的“大声叱喝”的环境中成长。当发现男孩犯错或有犯错倾向时,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用轻声细语来代替大吼大叫,用温和的态度对男孩讲清楚问题的后果,让男孩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此,男孩才能更健康茁壮成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发言权
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父母往往会气急败坏地直接破口大骂。其实,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阻碍问题的解决。管教孩子,最关键的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
“你现在不想睡觉是吗?那你明天一早能够按时起床去上幼儿园吗?”
“你已经有了那么多玩具车,我们这个月先不买,好不好?”
“儿子,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咱们再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行不?”
……
遇事应和孩子一起商量,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发号施令,利用父母的权威使得男孩服从。只有这样,家庭才会更加和睦,氛围才会更和谐。商量不是迁就,也不是妥协,而是父母与男孩之间的对话、沟通和相互了解。
孩子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即使他年龄再小,也有权利说出自己的心声。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权威,习惯以上对下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更会激化矛盾。因此,在孩子对着干时,父母不妨放低声音,同孩子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2 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后果
除了平时的告诫以外,父母要在实际情景中教导孩子,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父母再怎么大声吼叫也无济于事。因此,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让孩子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
3 给孩子另外一个选择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执意做一件事情时,父母不要只是冲孩子吼叫,用大道理来对孩子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给他另外一个选择。也就是说,父母不要只说“不可以”,而要指出一条可以选择的路给他走。如此,男孩才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而不是漠然地管教。
晚饭后,4岁的小振又想在沙发上蹦跳,但是爸爸有事情要处理,没空陪他,沙发太小又担心他一不小心就摔倒了。于是,爸爸用商量的语气对小振说:“儿子,爸爸有事情要做,要不你先回房间的床上跳一下,或者等爸爸忙完了,再陪你一起去公园跳?”
小振听了爸爸的建议,开心地说:“好啊,爸爸,那我先回房间里面跳一下,等一会儿您要带我去公园玩啊。”
如果你还在抱怨男孩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不听话且任性,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能在理解和尊重男孩的基础上给男孩另外一个选择,给男孩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对脾气暴躁的孩子该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熊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抱着大人的大腿赖着不走。这些暴怒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大人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会僵持下去。
导致男孩脾气暴躁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家庭成员不和睦,父母私心较重或者教育观念落后的家庭中,男孩的脾气就很容易变得暴躁。有些父母认为,小孩子不顺心时发脾气是很正常的,反正一转眼就会忘了。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抗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是改变不了孩子爱发脾气的坏习惯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面关注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如孩子会因小伙伴不让他参与到游戏中而发脾气,此时父母要了解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才能加以开导和耐心说明,才能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
15个月的小深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也会说1、2。他走路走得很好,也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他会拿抹布擦鞋、擦桌子。可是他的脾气却很暴躁,如果事情不按他的意思去做,他就会哭闹,甚至摔东西。妈妈为他的暴脾气感到非常的困惑,不知如何去缓和他爱发脾气的情绪。
孩子有探索的愿望,但很多父母以“保护孩子”为由阻止孩子探索,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他的挫败感。一旦次数积累多了,孩子就会越来越容易脾气暴躁。父母不妨把事情分清楚,满足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愿望。在没有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减少跟孩子的冲突。对于那些确实涉及安全、卫生问题的,父母要坚决阻止。
对于男孩的暴躁脾气,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纠正:
1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养育一个男孩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的才能够了解。有时,父母精心为他准备好了一顿大餐,可是他却一口都不愿意吃;有时,父母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等着哄他入睡之后再去完成,他却怎么都不肯睡觉;有时,父母晚上瞌睡得眼皮直打架,他还在不停地玩耍……面对这样精力充沛的小男孩,你有足够的耐心吗?
其实,父母以所有的耐心和最大的限度去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只是不希望自己的行为态度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父母没有耐心、粗暴,孩子也很难会耐心、温和。
5岁的肖呈特别没耐心,脾气也很暴躁。有时妈妈带他出去买东西,遇到太多人排队,他就会显得非常急躁。妈妈为了纠正他的性格,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一天晚饭后,肖呈又叫妈妈去逛超市。要是平时,正在搞卫生的妈妈会立马放下手边的活儿,先陪他去超市,回来后再继续搞卫生。但这一次,妈妈温和地对他说:“宝贝,我很乐意陪你去超市,可是我还需要搞卫生,要不,你等一下妈妈,好吗?”
“不行,去完超市再回来搞卫生。”肖呈霸道地说。
妈妈伸出沾满泡沫的手,对肖呈说:“儿子,你看妈妈满手都是泡沫,要是等一下回来再搞卫生,妈妈又要重新做,这样不行的。你先一边玩玩具,一边等一下妈妈,好吗?”
“好吧。”肖呈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妈妈。
面对没有耐心的孩子,父母不妨从小就让他学会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合理,也可以让他等等,锻炼孩子的耐心。
2 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父母要始终如一地拒绝
遇到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父母一次都不能妥协。父母对孩子说出“不行”“不能做”时,很多男孩并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为,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试探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的态度稍有妥协,他们就会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得寸进尺。此时,作为父母,要坚决地把孩子抱开,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继续重复地说“不行”,与孩子较量。孩子从父母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某一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对待孩子的行为,父母要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父母今天这么做,明天又告诉他这样做不行,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认知混乱,孩子也会通过“发脾气”的伎俩去获得“通行证”。
3 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利和责任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慢慢形成和发展,父母要给男孩一点权利和责任,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事事都顺着父母的意愿,即使是“为他好”。其实,父母有时不妨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承担责任,树立起责任意识。
当孩子把一大堆的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父母要和他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如果孩子摔倒了,请不要急着去扶起他,先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请放手让他去尝试。
总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同时,还能减少孩子因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发脾气的机会。
以骂代教不可行
男孩的管教确实不易,有些父母一看到男孩闯祸,不分青红皂白就开骂,不仅批评男孩的行为,连男孩的人格也一并加以否定。其实,这很伤男孩的自尊心,不利于男孩树立自信和自尊。如果男孩做错了事,父母只需指出他错在哪里、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样的管教会让男孩更加受益。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养育男孩时,总喜欢边责备边辱骂。比如,“你真笨,这都会错!”“天啊,你怎么就那么不开窍!”“你是猪吗?喝水都能洒一地。”如果男孩不懂事,不善与人交往,有的父母就会骂:“傻啊,你看人家××说话多好听,你看你,叫人都不会!”
相比起对待女孩,大多数父母对男孩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待他的错误和缺点也更苛刻。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在养育男孩的问题上,父母不袒护、不放任的态度是没有错的,这种批评的方式也许能得到暂时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很容易打击男孩的自尊心,也会导致男孩的脾气变得暴躁,对男孩的身心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小王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在他3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是妈妈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可是小王长大后,动不动就对妈妈大呼小叫。
原来,小王小时候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由于年纪小,偶尔会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可是,到了妈妈眼里就不这样了。自从爸爸去世之后,妈妈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长大成才,因此对儿子的要求也变得苛刻起来。
只要一看到小王做错了事,她就忍不住口不择言地骂儿子:
“你不努力,以后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你除了闯祸还会干什么?一点用都没有!”
“我告诉你,我骂你是为你好,你知道吗?”
……
久而久之,随着小王被骂的次数多了,原本活泼聪明的小王变得内向胆小、行事胆怯,也不会沟通和表达,和身边的小朋友距离越来越远。
其实,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被骂大的,因为父母总觉得孩子不懂事就得骂,不骂不懂事,不骂不成才,甚至大多数父母像小王的妈妈一样觉得骂孩子是为孩子好。
可事实上,孩子的成长不是骂出来的。父母经常骂孩子,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在辱骂下成长的孩子难以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他的性格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据心理学研究,批评教育的方式并不适合男孩的心理发展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即使是毛病一大堆的男孩,他们也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和肯定。父母多夸奖男孩,无论在精神上、情绪上,男孩都会获得激励,这种积极的正能量可以促进男孩自尊心的塑造,从而增强男孩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其产生“我要做得更好”或者“我会继续努力”的心理。
相反,如果男孩经常遭受到父母的批评,不管做什么都得到否定,父母根本看不到他的付出,也不尊重他的努力,他就会郁郁寡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逐渐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变得懦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小杰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本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对他的教育特别严格,一旦他犯了错误,就会受到爷爷一顿训骂。爷爷对他极其严格,让他变得更加叛逆。比如,奶奶叫他不要把饭弄到地上,他就故意把饭撒到饭桌上,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坏”孩子。
4岁半那年,爸爸妈妈把他接回身边。刚开始,他也特别不听话,故意违背爸爸妈妈的指令做事。妈妈心里急,但妈妈并不会训斥他,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来教育他。
一次,他喝水的时候,故意洒了一地的水,妈妈没有骂他笨,而是夸奖他说:“宝贝,你真厉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但是宝宝,下一次要是不把水洒出来就更棒了。”在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下,他感觉到了自己被尊重,也就愿意“做得更好”。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每一次小小的批评和辱骂对他幼小的心灵都是巨大的创伤,父母对他的否定越多,他就越会对自己产生否定的认识。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重新变得听话懂事,不如先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对每一个男孩不要抱有成见,无论他有多么优秀或多么平凡,像小杰的妈妈一样,尊重小杰的每一个行为,他才会做得更好。
父母应该明白,批评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敌人,而培养男孩的自尊心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无论处在哪一年龄段的男孩,都不喜欢受到大人的训斥和羞辱,尤其是6岁之前的男孩,他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每一次训斥都是一种羞辱,打击的是男孩最重要的自尊。男孩更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实在有必要指责,父母应该私下善意地告诉男孩,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父母要与孩子坦诚相待。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生气,但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真诚地交谈,让孩子走出误区。
总之,父母粗暴打骂或体罚孩子,对孩子自尊心的塑造非常不利,会明显增加儿童品性障碍的发生,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意识,产生抑郁、退缩、胆小等心理,甚至会使男孩产生顶撞、反抗等攻击行为,出现暴力倾向,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形成。
不打不骂是教育3岁前孩子的正确方式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些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
也就是说3岁前的孩子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他们的很多动作都是无意识的。在这个阶段,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采取打骂的形式对待孩子,并不会对孩子起到警示作用,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慢慢地,他会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例如,孩子喝水时不小心洒出水来,父母用打骂来惩罚他,此时在孩子的意识中形成的是“喝水是错的,喝水会招来打骂”,而不会形成“是因为洒水,这不符合喝水的规则才受到惩罚”的意识,从而可能会引起孩子拒绝喝水的心理。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用适当的语气跟孩子讲明错在哪里,该如何去做,而不是动手打孩子。3岁前的孩子,怎能受得了父母的打骂?
然而,如今把打作为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在少数,结果呢,打不出孩子的行为规范,反而打没了男孩的探索精神,打出了男孩胆小怕事的性格。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现代男孩的养育,更不适合运用到3岁前男孩的养育过程中,对男孩的身心健康具有许多不良影响。
父母的打骂会让男孩产生恐惧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不听话哭闹的时候,父母就会吓唬孩子说:“你再闹,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来关进黑房子里,警察叔叔专门抓不听话的小孩子。”受到这种恐吓长大的孩子,就会对警察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一看到警察就会大哭大闹、精神紧张,且万一遇到困难或坏人时,不敢向警察求救,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比较压抑、沉默。
在一个公交车站台上,一位父亲抱着2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等车,为了轻松一点,父亲把男孩从怀中放了下来,让孩子在站台上玩。不一会儿,小男孩看到地上有个食品袋,便好奇地捡了起来,打开袋子,想看看里面有什么。
此时,父亲刚好低头,就看到了小男孩正在使劲地撕包装袋,双手沾满了零食残渍。父亲立马从小男孩手中拿走食品袋,接着狠狠地打小男孩的小手,边打边生气地问:“还乱捡东西不?”小男孩哭着说:“不捡了,不捡了。”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未见过的东西,如果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来阻止孩子的探索欲望,那么就会降低孩子以后探索新事物的感知能力,使孩子变得胆小害羞。
幼儿对细菌的免疫能力较差,出于卫生考虑,很多父母都不让孩子乱碰脏的东西,如垃圾、硬币或掉到地上的食物。但孩子出于好奇,看到陌生的东西就会伸手去摸摸,捡起来看看。如果捡了,父母就用打手心来让男孩记住不要随便捡地上的东西,却忽略了孩子的好奇天性。男孩的探索欲望被打断了,可能就会让男孩觉得探索未知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就会扼杀男孩对自然中事物的热情和兴趣。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好奇探索,父母往往感到很头疼,既要管住孩子,让他形成良好的习惯,又不能体罚他,该如何去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呢?
(1)冷处理男孩的无理取闹。当男孩通过吵闹来要求得到某些东西时,父母要进行冷处理,且表明不能达到他的要求,不能因为孩子的吵闹而满足孩子,更不能以一时的体罚来阻止孩子的要求,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2)对于喜欢乱碰东西、探索的孩子,在不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有指引性地陪伴孩子去探索,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其中的危险。
(3)当孩子的行为不对时,可以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和生气写在脸上,这样孩子就会敏感地捕捉到,从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父母要跟孩子解释他的行为中存在哪些错误。
(4)父母要给男孩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可以对他说:“乱碰开水瓶,就会被烫到,就像打针一样痛。”
教育3岁前的男孩的方式有很多种,简单粗暴地打骂是绝对不可取的教育方式。男孩犯了错误,父母以打骂来教育孩子,给男孩留下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灵上的伤痕,他们会变得胆小畏缩,不敢去探索、去尝试。另外,有些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就通过说谎来隐瞒父母。总之,请别用打骂来教育男孩。
尊重,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人格的形成,不是父母通过“大棒”教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而是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形成的。如果儿童生活在相互承认和尊重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
在婴幼儿时期,爱和尊重远比教育更重要,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重要,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所以,与其急着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不如给他好的关系,爱他,同时尊重他。只有父母尊重孩子,他长大以后才会懂得自尊,也才会尊重他人。
如果把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分为三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否定他和批评他;第二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忽视他;第三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尊重他的选择和做法。显然,在最后一种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的孩子更能成才。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总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行事,就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这种教育方式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孩子顶撞父母时,父母就会觉得很伤心,因为感觉孩子不尊重自己。可是,父母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是否尊重过孩子呢,父母应该明白,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知道孩子的隐私,就随意地侵犯他们的隐私权,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儿都不尊重自己,从而也不会对父母表现出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就会有自己的小秘密,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些事情他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时,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如果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他说话,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而他也会尊重父母。父母具体可以这样做:
1 涉及孩子的事情不妨多与孩子商量
婴儿刚刚降生就有了自我意识,通过哭闹来表达自我,到了4岁或5岁的时候,儿童就开始建立起早期重要的自尊感,因此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些表现得胆小、唯唯诺诺,有些表现得勇敢、自信,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
孩子的事,父母主动和孩子一起商量,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还能让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这样孩子才愿意配合父母,并和父母分享他的想法。
4岁的明明正在上幼儿园,很多同学都报了特长班,妈妈担心明明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就想让他也学点特长。一天晚饭后,妈妈找明明商量起了这件事情。
妈妈说:“儿子,要不我们也去上个特长班?”
明明疑惑地问:“什么是特长班呀?”
妈妈解释道:“就是学习跳舞、画画、弹钢琴之类的,你要去学什么?”
明明问:“我也可以自己在家里画画。”
妈妈笑着说:“但是在特长班里,会有很多小朋友一起陪你画画,还有老师帮你指导,你就可以很快进步,也能画得更好呢!”
明明想了想说:“那我就没有玩的时间了。”
妈妈提议说:“我们可以周六玩一天,周日再去上课呀!”
明明欢喜地答应了,也越来越喜欢画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也很快。
妈妈希望明明参加特长班,但她并没有擅自做主帮他决定,而是和明明商量,让他自己决定,也尊重明明的想法。这就让明明感觉到了妈妈的尊重,于是他主动去上课,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安排。
2 父母要经常和男孩沟通
父母想要了解男孩的想法,就要经常和男孩沟通,但一定要与男孩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跟他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这样男孩才更愿意与父母沟通,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近一段时间,钟其总是闷闷不乐的,爸爸决定和他聊聊。做完作业后,钟其从房间里出来看电视,爸爸坐到他旁边,对他说:“儿子,爸爸想和你说说话。最近爸爸单位要考试,学习很多新知识,爸爸年纪大了,学习有点吃力,要是考不过,就不能加薪,爸爸挺烦的。”
钟其说:“爸爸,没事的,您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相信您肯定能考得过,您别太担心。”过了一会儿,钟其又接着说:“我这些天也烦,我后面是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孩,长得很高,就会欺负我,上课时总是不停地在我后面骚扰我,让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爸爸说:“那你跟他说了吗?”
钟其烦恼地说:“说了,但没用,他还是一样。”
爸爸说:“那你可以向老师反映一下,让老师跟他说,如果他还不听,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排,让他前面没有人。”
钟其说:“可是,我怕老师会训斥我呢。”
爸爸说:“不会的,老师就是要维持课堂秩序嘛。你有问题可以找老师,老师解决不了,你再告诉我,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处理好的。”
钟其问:“真的吗?”
爸爸说:“当然,我们一起努力。”说完,父子俩伸出手相互击掌,表示鼓励和支持。
在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爸爸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孩子说了自己的烦恼,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对等的交流,让孩子觉得非常轻松,感觉得到了父母的尊重,那么他也会去尊重父母,这样就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3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男孩的想法
如果孩子想要跟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父母在忙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先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尊重,这样孩子才会有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意愿。
很多孩子都会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因为每次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都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听他们说话。很多父母觉得这没什么影响,其实给孩子的感觉是父母并没有用心地听他说话。下一次,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告诉父母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了。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才会主动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