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养育男孩不可忽视性别教育
幼小的孩子对性别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并不知道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区别,这就需要父母从小对孩子加以引导,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告诉孩子要做一个独立、坚强的男子汉。
3岁前要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
很多小男孩一出生,就被父母打扮得十分秀气,父母带着男孩出去逛街,甚至会被很多人当成女孩子,并当着孩子的面赞美说“这个小妹妹真可爱”,有些父母会马上纠正说“这是男孩”,有些父母却安静地接受了这种“赞美”。
还有一些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刚毅、独立和坚强,而且温和、细腻。这种“女性化”的意愿伴随男孩慢慢长大,父母会发现男孩子越来越中性化了,从而开始担忧,并感到不知所措。
俊俊今年6岁,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他都只跟女孩子一起玩,一让他走入男孩堆里,他就胆怯、哭闹。为此,俊俊很苦恼,但反观这些年,在俊俊身边的只有妈妈和婆婆,而且她们总喜欢把俊俊打扮得跟女孩子一样,还经常对俊俊说:“俊俊长得真漂亮。”而不是对俊俊说:“俊俊是一个男子汉。”
其实,男孩性格上适度的中性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能让男孩更容易地融入社会环境中,提升他的生存能力,也有利于他的交际能力。但是,一旦男孩的中性化过了界,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变得越来越女性化。因此,为了预防男孩过度的性别错位,父母应该从小注意对男孩的性别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反复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在对孩子进行最初的性别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喜欢女孩就把男孩当女孩养。更不要认为小孩子没有性别观念,就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置办孩子的衣服。千万不要这样做。正确的做法是给男孩买男性化一点的服饰,反复地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尤其要让他知道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凡凡今年5岁,长得非常秀气,皮肤也白白净净的,假如穿上小女孩的衣服,就像一个小美女。有一次,凡凡参加幼儿园的文艺演出,化完妆后,简直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
出门时遇到了邻居家的叔叔,叔叔和凡凡开玩笑说:“哟,这谁家的小姑娘呀,长得真漂亮。”凡凡听了,不高兴地说:“我不是姑娘,我是男孩!”逗得在场的邻居们都哈哈大笑。
凡凡为什么对自己是男孩的认识这么强烈呢?原来在凡凡很小的时候,凡凡的妈妈便不断地告诉凡凡:“你是个男子汉。”平时,凡凡跟其他男孩子一样很调皮,喜欢蹦蹦跳跳,其间免不了磕磕碰碰。很多时候,他摔倒了,磕破了皮,他都忍着不哭,因为妈妈说过:“男孩子不轻易掉眼泪,你是一个男子汉,这点伤痛并不算什么。”因此,凡凡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坚强。
有一次,凡凡和邻居家的小女孩在门前玩耍,突然飞来一只虫子,小女孩吓得哭了起来,凡凡也吓得脸色苍白。妈妈看到了,走过来,对凡凡说:“你是男孩,要勇敢,要保护小女孩,不能遇到麻烦跟小女孩一样只知道哭。”听了妈妈的话,凡凡赶紧过去安抚小女孩。
妈妈看到后,对凡凡竖起了大拇指:“宝贝,真不错,像个男子汉!”
经常对孩子强调他的性别,相当于给孩子心理暗示:“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要像个男子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男女的不同,还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2 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
性别认同是男孩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男孩子只有认同自己的性别,才会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且希望自己拥有这些特征。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千万不能因自己的期望而颠倒孩子的性别,这样会给男孩一种错觉:自己作为男孩是不受欢迎的,女孩才是爸爸妈妈喜欢的。如此一来,男孩就会厌恶自己本身的性别而发生性别错位。
有些父母认为,性别教育就是将性别模式化,把某一些特征固定下来,例如,让男孩穿深色衣服,说话要爽快、粗犷,作风习惯要大手大脚。这并不叫作性别教育。培养男孩的性别教育,是要培养男孩内在的勇敢、刚毅、有责任心的性格特征。
另外,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和指导者,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为男孩树立正确的性别榜样,同时,帮助男孩选择合适的同性伙伴,不要让男孩整天泡在女孩堆里,而要让男孩从其他男孩身上学到所必需的男孩品质。尤其是当下家庭中,很多男孩都是独生子,要是父亲角色缺失,就会让男孩陷入一个只有妈妈和婆婆的家庭,每天围着男孩子转的都是女性,从而导致男孩产生错误的性别观。
3 男孩一定要去男厕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抓住所有时机,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之间的不同,这对孩子健康性别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父母可以从孩子上厕所开始。
妈妈很注重对文文进行性别差异的教导,从小妈妈就很精心地为文文挑选合适的男婴用品,每一件生活用品都精心选择颜色和款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文文想上厕所的时候,妈妈绝对不会带文文去女厕所。
有一次,文文和妈妈一起去超市,文文想去厕所,他说:“妈妈,我要上厕所。”于是,妈妈带着文文找到了厕所。由于文文从未在外面上过厕所,而且与那么多陌生的成年人在同一个厕所,他有点害怕,想让妈妈陪着他一起去。妈妈哭笑不得:“那是男厕所,妈妈不可以进去。”
此时,文文看到一个小男孩被他妈妈带入了女厕所,他便对妈妈说:“那我也跟您一起去女厕所。”妈妈一口拒绝了文文:“那可不行,你是男孩,就要去男厕所。”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文文终于消除了内心的胆怯,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男厕所。
孩子在公共场合上厕所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是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的好机会。上述案例中妈妈的做法就很正确,她不仅坚持让孩子上男厕所,还灌输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念:你是男子汉,就要勇敢。
让爸爸给男孩灌输男子汉气概
男性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就是男子汉气概。但是,很多男孩对男子汉气概有着错误的理解,有的觉得男子汉气概是不拘小节,有的觉得男子汉气概是霸气,等等。对于男孩对男子汉气概错误的认知,父母要及时给予纠正。
其实,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爸爸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妈妈要邀请爸爸参与到亲子教育中,给男孩灌输正确的男子汉气概。
星期天,6岁的郑文在客厅里玩着,突然跑回房间里穿起爸爸的皮鞋,戴上爸爸的帽子,还偷偷地拿出爸爸的一根香烟放到嘴边,故扮酷酷的样子站在厨房门口,对正在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酷吗?是不是非常有男子汉气概?”
妈妈看了他的装扮,惊奇地问:“你从哪里学的?”
郑文自豪地说:“我看电影上都是这样的。”
妈妈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拿走了香烟,告诉郑文:“小孩子不能动香烟的。”过后,妈妈提醒爸爸说:“我看这事需要你出马了,你要想办法让儿子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此后,爸爸开始注意培养郑文的男子汉气概。一天,郑文和爸爸玩闹时,不小心把妈妈的花瓶打碎了。爸爸灵机一动,决定给郑文一个教训,说:“郑文,怎么办?妈妈看到了肯定会生气的。”
郑文想了一下说:“要不,我们就说是小猫把花瓶打碎的?”
爸爸故作开心地说:“好啊好啊。”又想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们是男子汉,要敢做敢当,这样做会不会显得我们是胆小鬼?”
郑文沉思了一下,说:“是啊,我们是男子汉,要敢做敢当。我们还是主动向妈妈认错道歉吧。”
此后一段时间,爸爸都注重在生活中让郑文认识到男子汉气概的概念。一次,妈妈试探性地问郑文什么是男子汉气概,他说:“我觉得爸爸更像男子汉,我应该向爸爸学习。”
在男孩的心目中,爸爸是崇拜的对象。因此,让爸爸来给男孩灌输男子汉气概是最明智的选择。那么,怎么做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尽早让男孩认识到真正的男子汉气概的概念
有些父母觉得男孩年纪尚小,并不存在男子汉气概的问题。但是,0~6岁是男孩性格形成期,妈妈要尽早跟爸爸沟通讨论这个问题,尽早让男孩形成正确的男子汉气概观,才能更好地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
因为性别差异,爸爸和妈妈对男子汉气概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观念的差异会让男孩无所适从。因此,妈妈要和爸爸沟通好,对男子汉气概的定义达成一致,共同建立正确的男子汉气概标准。
2 适当地提醒,让爸爸做一个好榜样
在大多数家庭中,家务活基本都是由女性一手包办,男性则很少动手。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思想更适合现代男女相处的方式。男性也应该参与家务,以便给孩子做出榜样。
一天晚上准备睡觉之前,妈妈对5岁的儿子说:“宝贝,来和妈妈一起收拾一下玩具再睡觉。”
儿子却说:“不,这是女人做的事情,男人不插手。”
妈妈愣住了,随即生气地瞪了先生一眼:“你看,他的动作和表情都和你一模一样,平时让你做点家务,你也是这么说的。”
爸爸的行为很容易影响男孩的行为。因此,在给男孩灌输男子汉气概之前,一定要提醒爸爸做好男子汉气概的榜样。如果爸爸做得不那么好,妈妈也不要埋怨和指责,而是给他一点时间,委婉地向他提出来,一起做好孩子的榜样。
3 适当地旁敲侧击
虽然说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的主要责任在于爸爸,但并不是说妈妈可以撒手不管。有时,一些必要的旁敲侧击,能更好地让男孩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男子汉的行为。
梁浩一家人晚饭后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邻居老奶奶吃力地拎着一大袋东西,颤颤巍巍地走着。爸爸看了,连忙上前向老奶奶打招呼,并帮老奶奶拎起东西。妈妈看了爸爸的做法,对梁浩说:“宝贝,是不是觉得爸爸特别棒,是不是很有男孩汉气概?”
梁浩开心地说:“是的,我要向爸爸学习,我也过去帮奶奶拎东西。”说着就跑上前帮爸爸去了。
妈妈的旁敲侧击会加深男孩对爸爸行为的认识,也会让男孩更用心地去思考爸爸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因此更能理解爸爸的行为,从而加深对男子汉气概的认识。
男孩与女孩天生不一样
男孩喜欢玩具枪,女孩喜欢娃娃,这是男孩和女孩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其实,男孩与女孩的不一样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作为父母,对此应该要有深入的了解。
小王有一对龙凤胎,她从没给儿子买过玩具枪、玩具剑。但是有一天,儿子居然把家里的扫把当剑比画,又过了些日子,他从邻居家借回了一把冲锋枪。
女儿正好相反,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料理玩具,对弟弟的行为一点都不感兴趣。在教养过程中,小王对两个孩子采取了相同的模式,可是孩子由于性别的不同,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男孩和女孩大脑发育的差别,早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并且随着出生后的生活和学习,进一步向各自的方向踏步迈进。这种差别主要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在大脑的组成方面,男孩和女孩大脑的某些部位就已经开始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天生的差异不断地分化,且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有所影响。反过来,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大脑机能的发育。一个孩子在学习、玩耍时,相对应的脑细胞就会更加活跃,且得到不断的更新。比如,男孩爱运动就会不断地刺激他的运动细胞,从而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那么,男孩和女孩的天生不一样体现在哪里呢?
1 女孩比较注重交流与人际,男孩比较注重行动和空间思维
有研究发现,就智力正常的孩子而言,男孩在语音能力和词汇量方面要落后于女孩。因此,父母不要过早地要求男孩一定要掌握多少语言,6岁之前的男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完整,如果过于要求,会让他对读写能力的要求感到头疼。到了小学一年级,男孩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障碍才基本消失,这时进行阅读训练是比较合适的。
从养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女孩比男孩更好带。因为女孩更为健谈,注重人际关系,也更渴望融入社会。相比之下,男孩对社会信息不那么敏感,更多的脑力集中在控制身体活动、空间意识和分类信息的区域。
在婴儿时期,男孩更爱打滚,试着到处爬、走。很多父母会发现,男孩才刚出生四五个月,就开始试着自己去抓一些有趣的小物件,有时抱着他,他还会拉扯妈妈的头发。刚学会爬,就经常从房间的这边爬到另一边,有时可能抓着婴儿床的小围栏站几个小时。
有位妈妈说,她的儿子从9个月大就开始学走路,不到一岁就能爬防火梯了。
还有位妈妈表示,她那3岁儿子的身体里好像装了一台开动的马达,可以让他从早晨就开始不知疲惫地跑来跑去、跳上跳下地玩到夜里。
即使在幼儿园,老师也对男孩感到很头疼,他们总是不安分地不停扭动身体,伸手乱抓东西,互相用胳膊肘推来推去,在教室里横冲直撞,满地打滚。
2 女孩善于讨父母的欢心,男孩努力寻求打破情感的遥控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女孩更有可能敏锐地发觉她周围的人流露出来的感情,且会巧妙地运用它。可是,男孩就不一样,他们好像总是很努力地寻求打破情感遥控的新办法,总是故意惹怒父母。
男孩的世界里充满动作,喜欢探索新奇,因此常常被称为“淘气包”。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他们整天毛毛躁躁、坐立不安,没有女孩子乖巧。对于男孩的“闹腾”,父母不必太过于担心,先让他通过运动的方式释放出体内的能量,再引导他一起做一些安静的事,如画画或看书。只有玩够了,他们才能更容易进入安静的状态。
3 女孩热衷于精细动作,男孩更喜欢运动型的玩具
男孩的运动细胞比女孩更加发达,一般比女孩早3~4个月开始奔跑和跳跃,这是因为男孩更倾向于运动型的玩具,如小汽车和可以让他跳动的玩具。从2岁之后,男孩就表现出更强烈的身体活动性,更爱奔跑、跳跃和摸爬滚打,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待着。通过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他们能建立更好的友谊。
而女孩恰巧相反,她们更喜欢安静的运动,喜欢娃娃、画画等,因此被认为比较心灵手巧。在过家家游戏中,女孩更喜欢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
4 在玩耍过程中,男孩更容易受伤
男孩天生精力充沛,危险和高难度的动作能带给他更好的感受,这也决定了他们会更容易受伤,如在攀爬、跳跃等玩耍过程中可能会因不小心而摔得头破血流。然而,即使他们前一秒摔得大哭,下一秒就忘了,又开始重新追逐。所有严厉的警告和严肃的惩罚,根本阻止不了他们的激情。
6岁的小豪真是从小摔到大。刚1岁半的时候,他就趁大人不注意,翻过围栏,把头摔出了一个大包。3岁时整天乱跑乱跳,不知道摔倒在地上多少次,把手和脚磕得紫一片青一片。5岁时隔壁家建房子,妈妈一个转身,他就爬上了楼顶,站在楼顶开心地看着急得团团转的妈妈。即使摔伤了很多次,甚至把手摔脱臼,但只要疼痛一有减轻,他转眼就忘了,又继续这些危险的动作。
这些在女孩看起来是很冒险的行为,却让男孩乐此不疲,因此女孩的生活相对来说更安全。
6岁前的男孩喜欢腻在母亲的怀抱中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父母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掌握他们的特点,给予正确的引导。
6岁前的男孩喜欢腻在妈妈的怀抱中,喜欢妈妈的关爱和抚摸。这个阶段妈妈的爱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也会影响男孩的一生。
如果妈妈与男孩经常交流、精心培养,又给予男孩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就会使男孩的大脑得到更好的发育及完善,也能使男孩更早地掌握说话技巧,孩子长大以后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反,如果妈妈总是情绪低落或者喜怒无常,经常忽视或者打骂孩子,那么男孩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变得胆小怕事、脾气暴躁。因此,在这一阶段,妈妈要了解男孩的特点,用心去培养,才能养育出更加优秀的男孩。根据男孩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 用动作来代替过多的语言,更能让男孩理解
6岁之前男孩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对某些词的认识尚不完整,比如,不会明白“加班”“一个小时”是什么概念,他唯一能理解的就是妈妈没有在他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一天,妈妈因工作加班,到了吃饭时间还未回家。4岁的罗杰开始哭着闹着要找妈妈,爸爸说:“儿子,别闹了,妈妈要加班,工作还没做完,过一个小时就回来了。”爸爸越是安慰,罗杰就哭得越凶。
对于这一阶段的男孩,父母不用急着跟他说太多的道理,因为那些道理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多情况下,这些道理都是徒劳的,而更好的办法是父母示范正面的行动给他看,这样他更能接受。
然而,管教男孩时,偏偏有的妈妈很容易失去耐心,为了让男孩长点记性,便打骂男孩。这种做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6岁之前的男孩还没有形成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父母给他解释太多,时不时地给他讲道理,只会让他觉得很烦躁,变得更难管教。
2 多给男孩一些引导,而不是让他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6岁以下的男孩有更多选择的可能,长大以后,他就很难成为有主见的人。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男孩尚未形成自己的认知,还并不清楚哪一项选择更加适合他的性别和年龄,此时,需要父母去耐心引导。例如,妈妈可以引导男孩穿什么、玩什么玩具、几点吃饭,而不是让他选择玩芭比娃娃还是玩小汽车。在妈妈的安排下,男孩会很乐意去参与其中,并获得安全感。
3 引导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
男孩天生好奇心比较强,对周边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尤其是小时候,这一欲望会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会去“研究”所有的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在拨弄、揉搓自己的“小鸡鸡”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快乐,这种感觉让他们感到很疑惑,因此他们就会时不时地去研究这一项“技能”的来源。
3岁的肖裕总是趁父母不注意就拉扯或揉搓自己的“小鸡鸡”,即使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也会把手伸进裤子里。妈妈很烦恼,说了很多次还是纠正不了肖裕这个不良的行为。一次,妈妈在宝妈群中说起了这事,发现很多男孩的妈妈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妈妈不必对孩子这个行为感到大惊小怪,只需正确地引导孩子,告诉他“小鸡鸡”是非常隐私的事,不能在众人面前做这么不礼貌的行为。
总之,0~6岁是男孩的纯真时代,也是男孩身体、智力、情感发育和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在妈妈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妈妈不要推开他们,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呵护和引导。
适当的哭是男孩发泄情绪的方式
明代戏曲作家李开先的代表作《宝剑记》中有两句很有名的唱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两句词流传至今,被广泛记住的却只有前一句,因此只要男孩一哭,父母就教育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许哭,你可是男孩子”等。在这样的教育下,男孩便开始隐忍自己的情绪。
3岁的小杰和姐姐相差一岁,但父母对待两个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一次,小杰和姐姐相互追逐玩耍时,姐姐不小心摔倒了,紧跟在姐姐背后跑的小杰也被姐姐绊倒了,姐弟俩哭了起来。此时,坐在沙发上的妈妈连忙上前把姐姐抱起来,不停地安慰她。但对小杰,妈妈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她只是检查了一下,发现小杰没有受伤,就不以为然地说:“男孩子,哭什么鼻子呀,男孩子要坚强。”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哭是表达情绪最初的方式,也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可是,很多男孩却被剥夺了哭的权利,同时也被剥夺了任意表达情绪的权利。实际上,学龄前是男孩学习情绪表达的重要时期,男孩只有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才能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研究表明,会讲“我很伤心”“我感到害怕”或者“我很难受”的孩子长大以后,比那些一直掩藏自己情感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更加健康。
孩子在3岁之前,他的表达能力比较差,基本需求都是通过哭来表达。如果妈妈不能接受他的表达方式,为了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他会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底。有研究表明,这种压抑情感的表达方式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小时候曾被要求不能哭,他就会用同样粗暴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的潜意识告诉他男孩子是不能哭的。
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再慎重些吧,允许男孩用“哭”来表达他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为他有权利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表达情绪对他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当男孩感到受伤或苦恼时,父母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男孩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将他培养成果断的人。在学习表达自己情绪的过程中,男孩也能学会认识情绪,因此他会更加善解人意,更能接受别人的温柔和关怀,也善于把温柔和关怀带给身边的人。当男孩感到受伤或苦恼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1 允许男孩发泄悲伤情绪
适当的哭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它能帮助男孩排解内心的消极情绪,帮男孩释放压力。因此,请允许男孩用哭来表达他的情绪。
5岁的浩浩因为被幼儿园老师误解而挨了批评,回家后看到妈妈,他委屈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直轻轻地抚摸他。过了一会,浩浩不再哭了,妈妈才安慰并建议他:“儿子,被老师误会肯定让人很难过,我完全能体会你的心情。要不我们向老师好好地解释一下?”
浩浩小声地对妈妈说:“可是我不知怎么向老师解释,我担心他不相信我。”
“不会的,儿子,你可以……”妈妈耐心地和他聊聊该如何去向老师解释,并取得老师的信任。
后来,浩浩遇到了事情,他会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再只是个哭鼻子寻求妈妈帮助的男孩了。
6岁之前的男孩本来就不善于表达情绪,更多时候是通过哭来舒缓,如果父母还阻止他哭,就等于断了他发泄自己情绪的出口,他的心理负担就会不断加重。因此,父母要允许男孩发泄他的情绪,尤其是悲伤、难过时。
2 帮男孩找到更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父母为什么会阻止男孩哭?因为大多数父母认为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如果男孩哭了,父母要找到男孩哭的原因,跟他聊一聊,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行为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整件事中他忽略了什么细节……如果父母曾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向男孩介绍一些自己的经验。
如果男孩确实错了,父母也不要说诸如“让你听我的话你不听,现在好了吧”之类的话,否则反而会让男孩心生反感。当然,对于男孩哭的原因,父母不要妄加评论,要根据事件本身给男孩更加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3 提醒男孩不要总是用哭去应对问题
凡事都有个度,虽然男孩可以通过哭泣来发泄情绪,但不能总是没完没了地哭。男孩哭过之后,父母一定不要忘记对男孩进行“勇气教育”,告诉他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这件让他心里不舒服的事情,并战胜它。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尝试让男孩想办法去解决各种小事,增长他处理问题的本领,提高他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一来,当他再遇到难过的事情时,他就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只用哭来表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