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货币流通规律

1.4.1 货币流通

1.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在商品交换中,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往往交替发挥这两种职能。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是: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受制于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但货币流通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对商品流通具有显著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货币流通还会超越商品流通而形成自身的运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数量与商品流通规模相互适应。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时,多余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反之,流通中商品数量多于货币时,贮藏的货币又会进入流通满足商品流通需要。因为金属货币也是商品,有价值,它与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多余的货币会自行退出,货币短缺时又会返回流通领域。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与商品交换不是等价交换关系,因此,当流通中货币数量多于商品数量时,过多的货币会追逐特定数量的商品,当这种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反之,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少于商品量时,又造成部分商品价值不能完全实现。所以,适应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流通是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重视货币流通规模,使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相适应。

2.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量

(1)货币需要量。货币需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商品流通正常进行所必需的货币量。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实现的商品总量,单位商品的价格和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可见,货币需要量是客观量,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以公式表示为: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待流通的商品总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定时期的流通次数。该公式表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与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成反比。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公式左边的数量单纯由右边决定。在纸币流通时,等式左边的数量不仅决定于右边数量,而且等式左边的数量也会影响右边的数量。因为货币数量既是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变量,受人为因素影响。

(2)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是流通中实际存在的数量,通常又称货币供给量。实际的货币流通量通常并不完全等于货币需要量,为了保证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货币当局必须根据货币需要量提供货币供给,以有利于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量具有趋同性。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二者之间具有不确定关系,或者一致或者不一致。因为货币政策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控制和调节货币流通量不仅是为了实现货币流通自身平衡,还要实现宏观社会经济目标。在某些情况下,为实现宏观发展目标,货币当局会人为增减货币供给数量,使流通中货币数量与货币需要量不完全相符。可见,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是不同的概念。货币需要量是客观量,货币流通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带有主观性。

3.货币流通量与货币购买力

货币购买力是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的商品越多,货币购买力越大;反之,购买得越少,货币购买力越低。在金属货币时期,货币数量对货币购买力影响不大,因为多余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形成贮藏。而货币数量不足时,贮藏货币又回到流通中。但在信用货币时期,由于货币本身没有价值,货币购买力与商品、劳务价格直接相关,价格水平又与流通货币数量正相关,也就是说,当过多的货币滞留在流通时,会造成过多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形成物价水平上升,使货币购买力降低;反之,当流通中货币数量较少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单位货币购买力会提高。因此,使用信用货币时,要保持货币购买力稳定,就要保持货币数量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1.4.2 货币流通形式及渠道

1.货币流通形式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有两种形式: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现金流通是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非现金流通是指各经济主体在银行存款账户基础上通过银行转账完成货币收付的行为。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构成统一的货币流通。二者之间既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但又互相区别。

(1)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买方通过银行将货款转给卖方时,这时发生的是非现金流通。当卖方收到货款后提取现金用于日常零星购买时,这时又转化为现金流通。当现金进入银行账户时,现金流通转化为非现金流通,使银行资金来源增加,信贷投放增加,导致信用扩张。反之,资金从银行流出,会造成信贷规模收缩。②由于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相互转化,因而它们在性质上一致。

(2)二者之间的区别。①服务对象不同。现金流通主要服务于个人、家庭小额货币收支;非现金流通主要服务于企事业之间大额货币收付行为。②受银行控制程度不同。现金流通主要受个人支付行为支配,银行对它支配、控制程度小;而非现金流通主要通过银行转账办理,处于银行的监督管理之下。

由上可见,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区别是相对的,在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中,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支付方式。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非现金流通日益成为主要的流通形式。

2.货币流通渠道

货币流通渠道是指货币进入和退出流通的路径。与货币流通形式相适应,货币流通渠道有两条:现金流通渠道和非现金流通渠道。

(1)现金流通渠道。现金由中央银行发行库转入商业银行业务库,称出库,再由商业银行业务库投入流通领域,称现金投放。现金投放渠道主要有四条:

①对个人工资及其他支付。它是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对职工发放工资、奖金、救济金、抚恤金等。这是银行向城市居民投入现金的主渠道,形成城市居民购买力。

②采购支出。主要是向城乡集体及个体经济单位采购农副产品、工矿产品、手工产品时支付的现金。农副产品采购支出是银行向农村投放现金的主要渠道,形成农村居民购买力。

③行政管理费支出。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从银行提取现金支付管理费用,满足日常开支。

④财政支出和信用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支援、抗灾、救济拨款等,对国债的还本付息也以现金形式进行。信用支出主要有:银行对农村企业、个人贷款,储户提取存款,金融债券的还本付息等。

上述支出分两大类:购买支出和非购买支出。前者是投放货币取得商品,如采购支出。后者是投放货币而没有取得商品,如工资支出、财政拨款、信用支付等。

当现金从流通领域回到商业银行时,称为现金回笼,再从商业银行业务库回到中央银行发行库,称入库。现金回笼渠道包括:

①商品销售收入。主要是企业单位销售商品获得现金收入,销售的商品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这是现金回笼的主渠道。

②服务收入。是服务单位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也称服务回笼。如提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公共交通等服务而获得收入。

③税费收入。指单位和个人向国家交纳税款、罚没款项、各种费用等取得收入。

④信用收入。指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收回到期贷款等得到现金。

(2)非现金流通渠道。非现金流通渠道是通过银行转账完成各主体之间的货币收付活动,它只使各单位存款账户数额发生增减变化,而不影响银行存款总量。根据转账结算的内容,非现金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

①商品价款收支。这是由各主体之间因购买活动而形成货币收付,它是非现金流通的主要部分。

②劳务费用收支。这是各单位之间因发生劳务活动产生的货币收付行为。

③货币资金的缴拨。主要包括各单位上缴的利税费,财政部门拨付给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费以及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的资金拨付等。

④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主要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各单位发放贷款及回收到期贷款等。

1.4.3 货币流通规律

对于货币流通规律,我们分别探讨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包括铜、铁、银、金等形式,最初以不规范的条块方式充当流通媒介,但后来在流通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演化为规范化的铸币流通。此时,金属货币与各种商品实行等价交换,进入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数量能自动适应商品流通需要,所以,在金银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条件下,一定时期金银货币的流通规律可以概述为: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货币量与待流通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则有:

在金银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为1次和实行等价交换条件下,流通中金银的价值量与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相等;但当生产金银的劳动生产效率变化时,单位金银货币的价值量会发生反向变动。假定待流通商品价值量不变,当生产金银生产率提高,单位金银货币的价值量降低,流通中需要的金银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所以,流通中金银货币的需要量与单位金银货币包含的价值量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但与待流通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在商品流通中若出现赊销行为,则会直接引起货币流通数量的变化,即赊销的发生会导致货币流通量减少,赊销到期时又会引起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所以,由赊销或债务清偿引起的货币减少或增加,会改变货币流通量,因此,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现在应修改为:

2.纸币流通规律

在金银货币流通条件下,单位货币价值量是稳定的。然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并不固定。当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与单位金银货币的价值量相等时,市场上的价格总水平同金银货币流通时完全一样,纸币发挥了与金银货币相同作用。若当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十分之一时,则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就会10倍于金银货币流通时的价格水平。这表明,在纸币流通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既决定于商品价值大小,又决定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银价值。同时,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在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与金银货币价值量相等时,则流通中需要纸币量与金属货币流通时需要的数量相同。但当纸币所代表价值量是金属货币价值量十分之一时,流通中需要的纸币数量也会增加10倍。可见,纸币代表的价值高低,与价格成反比关系,与纸币数量成正比。

对纸币流通规律,马克思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既然纸币代表金币进行流通,如果纸币发行量与金币量相一致,这时纸币作用与金币完全一样。但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相反,纸币发行量若低于需要量则会造成信用紧缩,物价下降,失业增加及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