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与特点

1.1.1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把经济学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是挪威经济学家、奥斯陆大学教授拉格纳尔·弗瑞希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对宏观经济学给出了种种定义,但基本含义大致相同。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学》中指出:“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考察的是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

R.多恩布什和S.费希尔在其《宏观经济学》中指出:“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行为的高涨与衰落、经济中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为了研究经济的一般状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影响经济状况的经济行为与政策上——消费与投资、工资与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货币与财政政策、货币存量、联邦预算、利率、公债。”

综上所述,可以把宏观经济学定义为: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第一,突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法;第二,突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经济总体;第三,表现出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

1.1.2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具有以下几个相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突出特点:

1.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变量单个数值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状况的经济变量及模型进行分析,在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总人数、价格水平等,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它主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它与就业密切相关)和价格水平,以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因素。所以,宏观经济学也研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2.以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弥补其不足为前提条件

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我调节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假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缺陷,但政府有能力运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厂商从要素市场上获得生产要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由此,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围绕国民收入决定这个核心,研究现有资源未充分利用的原因和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理论;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的周期波动时,必须考察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劳动力市场的组织、产业的结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行情。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必须把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作为研究的前提。因为,当经济的产出水平大大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至少在短期内资源并未充分利用,这时可以通过减少失业和提高闲置的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来增加产出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