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量化分析投资行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情绪波动对投资者的干扰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安东尼·罗宾斯

前面讲到,人们常使自己陷入危险的赌博之中,那么罪魁祸首是谁呢?其实,大部分原因来自人们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1.3.1 热手效应

常看NBA的人都知道,乔丹在NBA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自从联盟成功塑造了乔丹后,NBA的收视率立刻爆表。大多数人看比赛看的不是整体,而是其中一些明星。人类天生就具有塑造明星的天赋,他们喜欢去对应、喜欢去称颂,喜欢个人英雄主义。不难发现,仅仅考虑个体投资者面对股价连续涨跌时的交易行为与预期,大多没有涉及其他因素,尤其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继续列举NBA的例子,一场比赛,科比连续投中了四个球,那么第五个球,球员肯定会传给他,大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他的“手感很好”。但是在NBA里,连续投中三个球以上的下一个球,不中的概率大于70%,即便是科比、乔丹这一类的球星。但如果一个命中率很高的投手,今天连续三个球没投中,那么第四个球投中的可能性会很高,但是此时,几乎很长的时间内没有人会传球给他,甚至他还会被教练换掉。

这一结果曾经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随着技术统计数据的逐渐公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寻找热手效应存在的证据。然而,2013年一项利用元分析方法回顾“热手效应”研究的综述指出,统计证据更倾向于支持“热手效应”不存在的观点。30年间,篮球爱好者和球员依然相信“热手效应”的力量,但在许多研究者口中,这种现象也有了另一个名字——“热手谬误”。心理学家开始分析,为什么“热手效应”还是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研究者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知”到“热手效应”的存在,本质上是对随机性的一种错觉。特沃斯基和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总结: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错误地将每次随机试验之间独立的概率建立起联系。

就像受“热手效应”误导的球迷或受其左右的赌徒,投资者预测股价也容易受到之前价格信息的影响,用直觉代替理性分析,产生所谓的“启发式心理”。举个例子,一家制药公司的股价长期上扬,在初期,投资者可能表现为“热手效应”,认为股价的走势会持续,其实以此单一地去判断涨跌,来自人们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即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自相关的关系。

在市场中,很多基金的交易团队表现得更为理性。前期涨了,不代表后期就会涨;向上突破,不代表就一定会继续涨;追了也要防止接下来破位行为的不成立。因为就像抛硬币一样,后面涨跌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不可以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如果不去分析全面的原因,受此左右的话,就会被一些所谓的好图形所误导。如下图所示,在假意二次突破的前后,套牢了不少人,套牢的筹码重点分布在7.6元左右。打开筹码区,眼睁睁地看着下方4元的筹码渐渐消失。

1.3.2 反转谬误

与热手效应的谬误相反,投资者有时候又会陷入强烈的反转情绪之中。大家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空仓的时候,看着股价一直上涨,就是没有机会进场;持有的时候,股价涨了几天自己就按捺不住了,稍有风吹草动就止盈离场。股价下跌的时候,如果你被套了,总觉得跌了这么多了,肯定会涨回来;如果想买入股票,有些人总觉得跌得多的股票更安全,因为上涨空间大,结果贵州茅台和钢铁股永远都在打人的脸。

其实市场中的博弈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前奏的结果,你正着看、反着看都是错误的,因为你只要使用你的情绪,那就是错误的。你要分析的是行情走势的过程和原因,毕竟市场的大资金是利用大家的情绪来左右行情的,而并非用情绪去左右资金,因为大资金都是有“队伍”的。

1.3.3 你自信过头了吗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游戏,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这没关系,只要你根据估计,给出答案区间即可,即给出一个最小的估计数字和一个最大的估计数字。

1.截至2009年,地球上有多少个独立国家__________________

2.月球直径有多少公里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到纽约的直线距离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尼罗河的长度是多少公里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出生在哪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_

6.俄国女皇凯瑟琳有多少个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头亚洲象的妊娠时间是多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8.蓝鲸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吨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战死了多少士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体一共有多少块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不要让这个范围太大(缺乏自信),或者太小(过于自信),要在你觉得适中的情况下回答。

根据这个范围选择,一般你应该能答对8个问题以上。

你对自己的答案有九分把握的话,那么至少能答对6个问题以上。

但真正测试下来,极少有人能答对8个问题以上,大部分人只回答对了2~5个问题。我做了一遍,只对了2、5、10题。

其实,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多数是不能充分估计自己对题目有多了解的,心里的概念会先入为主。其实你只要不是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基本上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我回答问题时,确实是过度自信了。

那么这种自信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认知的限制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所谓夜郎自大、井底之蛙,是因为看到得太少,想象得太多。

其次,大量的已知案例会影响你。

所以有些事,在你没有足够认知的情况下,是无法精确预测的,这也是我后面讲到的量化样本数的重要性。

1.3.4 恐惧与贪婪

日本战国后期,丰臣秀吉为了统一日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对手是坐拥“日本第一坚城”——小田原城的北条氏。久攻不下,转而围城,但粮草将尽,丰臣秀吉心急如焚。这时,丰臣秀吉突然想出了一招攻心的方法。他派人在城外山上密林中悄悄修筑一座城,几个月后,城市建好,丰臣秀吉将军队移至城边,连夜将城前的树林砍伐干净。第二日清晨,北条军士兵发现一夜之间对面山上出现了一座坚城,以为是一夜之间建造的,于是小田原城中人心惶惶、风声鹤唳,军心大乱,奔走相告,连北条氏的家臣们都开始动摇了,防守方开始从内部崩溃了。北条氏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向丰臣军进行开城交涉,愿意自己切腹以换取整个城市的性命。其实这时候,丰臣秀吉已经粮尽,北条氏离胜利仅一步之遥。

在多数投资行为中,恐惧是很能引发情绪反应的,在已经下跌或者行情不好的情况下,恐惧事件会在认知之前影响你对这些股优劣的判断。在这种认知下,你的情绪就会驾驭你去采取行动。著名的金融大亨索罗斯,是专门利用恐惧的高手。巴菲特也有一句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我记得在我刚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暴跌之后,一个老股民爷爷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狂跌以后,地量出现,很快就有地价。其实后来我仔细想过这句话,是有一定的人性道理在里面的。最低点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就是最绝望的那一个人卖出的时候。所以,在股价的下跌过程中,注定是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这只股票,也就是说成交量会一直变少,当最绝望的那个人以一个价格卖出以后,再没有人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去卖的时候,股价就应该上升了。可是这最好的买入机会产生时,往往是这只股票的关注度最低的时候,这也是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深意。

对于贪婪,道理完全是一样的。一只股票的最高点往往是由最乐观的那个人造成的,主力其实是一个平均价格,绝对不会指望在最高点会有太多的人接盘。其实我是比较赞成左侧交易的,在投资中,不管是项目、资本市场还是货品的价值,都是不可能永远持续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最风光的时候视自己为股神。我并非赞成一赚就卖,但是止盈条件也是一定要有的。

《大时代》电影里面有一个桥段,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交易所找股神,把很多年来的数据调出来,发现股神是一个老太太。她每天一早都会过来交易一次,买了不一会儿就卖了,然后去买菜。几年下来,收益率稳稳排在全香港第一。所以,在恐惧和贪婪面前,最好的投资方法就是一笔算一笔,冷静判断,不要以过去的心情为标准。

1.3.5 期望与强迫症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张图。

怎么样,有没有一种想动手纠正的感觉?我记得小时候,我放学走路,有时候非要不踩着线;踢石子非要左一脚右一脚;看小说,看到87页,非要坚持看到100页才关灯;打游戏,整数关口上不去,非要打到通过才会停手。以前还看过一本书,里面写到一个患有严重强迫症的女孩,竟然会吃到吐才会停下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强迫症,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有强迫现象的人大多数有一种“不允许自己不完美”的心理倾向。因为“不允许”,所以当其他人觉得可以了或无所谓的时候,本体的心理出现了矛盾,即大多数人要求的程度与本体的不一致。在本体内心深处,只有完成任务才能消除焦虑(焦虑是一种认为未来可能会发生不安全事件引发的情绪,会让人紧张、坐立不安等,比如考试前的感觉)。比如,夏天有人说不用关门了,凉快,但本体却觉得不关门不安全,而且还进蚊子,但是人家都说不用关了,怎么办?到底是关还是不关?于是就开始不停地想。这就是矛盾心理的表现。

其次,一般情况下强迫症是一种替代行为。也就是说,可能有某件事对本体造成了伤害,而这件事本体没有能力解决或是已经解决了但害怕未来有再次出现的可能,导致本体处于长期的焦虑中。为了缓解焦虑,本体的潜意识层为自己寻找到一种可以具体操作的事情。例如,在考场外等着的父母们会不停地来回走动;有的人会不停地洗衣服、洗手等(强迫洗涤);一些人非常喜欢数东西,像楼层、路人、钟摆的次数等(强迫计数)。

有强迫现象的人大多都会为自己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如衣服脏了我才洗的,不把门关好会有人进来,等等。但事实上,按常规是没有必要的。

大家发现了吗?炒股时患有强迫症的人也是无处不在的。已经涨到九元多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十元才卖?已经跌到五点零三元了,为何又要设定到了五元才卖呢?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很荒谬?你的期望,是否在交易下单的那一刻被强迫症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