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综述
1.1 探索中国设计园区的发展机制
1.1.1 工业设计园区
设计园区作为完整的社会化工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工业化流程中,将设计与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目标整合到最终输出的产品品质之上,同时,还取决于如何解决社会创造力,如何成为产品概念和创新,如何对受众需求作出前瞻性的回答。社会各工种、各专业、各利益集团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由于其角色、领域和信息集成的性质不同,在一个完善的工业化系统中,这些可以连接的生产关系会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自由匹配。但是,在实际中,这种完善的自组织只是一种理想。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要素之间远没有那么容易能够形成匹配。各种生产集团要在一个产品生产体系中成为关系要素,要依靠社会中间促进力量。
今天,全球经济已经进入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形态。每一个现代工业经济体,都十分需要这种能够促进匹配,以实现综合、跨领域、跨地区的发展机制。
作为全球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也已经触及了这样的生产形态,并正在迅速地展开转型。20世纪末开始,全国纷纷建立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设计园区、设计创新与产业发展园区等各类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铺陈开来。
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全国设计园区建设与发展,并形成学术性的发展指数研究;呈现和分析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设计、文化、创业、产业类园区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考验;考察其核心问题,从各地园区机构的衔接工作中,在做好由原来政府主导投入的建设方式背景下,如何过渡为社会自由资本主导投入的建设方式;从园区如何可持续经营,到设计创新到底可以带来怎样的舞台?从园区如何能够成为当地资源整合的一个枢纽,到如何在地区、产业以及企业群间联络出新兴产业的生机和力量?
这些问题都非常鲜明地放在当前设计、文化、创新等为主题的推动者们的面前。这里,我们在关注以上这些问题的同时,试着探索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上,考察其经济、产业、城市、文化等当前受到高度重视的发展要点,并分类型和方面展开考察、分析和总结。
1.1.2 考察组织形态的意义
随着服务型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备受关注。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园区组织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型组织形态。它可以定义为设计在园区组织层次上新思想与新行为的产生与实现。我们将考察和分析的焦点集中于此,目的是探索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之路的实际路径、经营方略和社会价值。一方面,所有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多媒体或工业设计等主题园区的成长与崛起,其最核心的要点是如何与本地区的主体经济相融合。工业设计园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水平既与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相关联,又与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工业竞争环境日趋升级相对应。要保持这一态势的良好发展,关键是彻底与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
“工业园区”是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促进工业开发的手段而出现的。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整合产业链以及刺激地区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地区性规模经济集聚发展是工业文明深度发展的一种表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亦以现代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区取得了高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各个地区、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核心基地和重点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有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工业设计园区”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新生事物。截至2013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下属的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成员就有近40家。到2015年底,以全国设计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园区已近千个,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汇在当地“工业园区”范围之中的。2016年中国各省主要经济活跃地区,甚至部分区县,都已开始筹划和建设自己的“工业设计园”或“设计创新、创意产业园”。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工业设计园区这一适应产业条件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尚十分欠缺,特别是能够反映和链接当地产业良性发展需求的则更为稀少。从“工业设计发展整体状况的基础数据”统计来看,自发经济建设的设计园区尚在少数,许多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兴办的。建立起来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与地方产业磨合,其中,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创新与知识产权维护等均是问题。
全国第一家工业设计园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于2003年5月被科技部批准以来,中国的工业设计和园区建设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列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全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的已近40家,在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目标上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高度一致。
目前,园区已形成了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模具设计、工业计算机应用设计、精密零件设计、汽车及工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产品研发和孵化新兴产业的初步格局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
工业设计整体事业形态,已经从原来的学校、企业为主体,向着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公司等组织形态更为灵活、丰富和复杂的方向发展,并向设计咨询、产业对接、文化创意和产权维护等领域衍生。正如2010年7月由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国家十一个部委下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所述:“目前,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发展迅速,设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优秀设计成果已经走向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
我国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虽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与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工业设计园区”的出现与迅速成长在许多方面却萌发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并受到来自世界同行们的关注与尊重。自2013年以来,各地大力发展“设计园区”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工业设计呈现给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服务途径。原来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品的设计服务为目标的方式,转变为以一个地方经济的产业环境为背景,从产业转型和行业升级的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工作,并形成市场。“设计园区”成为政府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1.1.3 形成年度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的来说,人们对工业设计的作用,从认识不足到高度重视;从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到各国“海归”踊跃集聚;从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到各地区政府部门充分设计扶植政策,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事业,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
从一个正在从经济发展洪流中急速成长的经济形态来看,我们也必须冷静地思考和辨析工业设计园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结合全国园区年度发展势态和基本统计情况来分析,其特点首先表现为依托各级政府支持或扶植建立起来的工业设计园区,正在迅速地与当地产业展开深度融合。
“设计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的存在已经开始脱离“政府哺育期”。来自市场法则和自身组织机制的合理性等关键问题,开始经受经济环境、产业形态、市场需求的严厉拷问。
我们知道,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先期经历了专业化发展,工业设计的教育机构和人才充当了当时的产业基础。到了90年代后期,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内设计部门和职业化的设计公司开始露出端倪,共同构成了工业设计产业的主体。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7年政府高层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之后,工业设计产业的形态开始呈现国家战略化。一时间,工业设计或独立或嫁接着文化创意平台、高新科技园区的再建设项目,或以各种促进中心、创新园区的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体形态开始趋向多种方式并存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代表的应用性工业设计领域;以职业设计公司为代表的服务性工业设计领域;以大专院校、职业培训等为代表的专业性人才养成领域和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与区域经济相对接的集聚性工业设计领域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第三个阶段的主体结构。其中,工业设计园区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总体特征呈现以下两点:
首先,大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园区数量也高速增长(全国已有设计创意类园区超过1000家),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园区已有40多家,其辐射的设计企业和企业设计部门超过6000家。人才辐射数量也高速增长(全国已有设计类专业院校超过1700家,工业设计院校超过500家,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140万)。与园区相关联的设计企业数量高速增长(以北京和深圳为例)。北京工业设计产业起步较早,规模和技术服务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统计在册的结果显示,2009年,北京工业设计及相关业务收入已达60亿元。目前有200余家综合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全市专业工业设计公司400余家,主要集中在IT、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这些单位都与园区建立了多形式的联结。同样,2009年深圳工业设计专业的单项产值近2亿元,各类工业设计企业超过3500家,有5000余家设计型单位与园区发生深度联结。
其次,园区数量高速增长,工业设计园区日益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方政策的引导下,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陆续建立了工业设计或设计产业园区,全国设计创意类园区已突破1000家,其中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园区有40多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园区有:北京的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的751设计公园、尚8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的工业设计产业园、深圳的工业设计产业园、上海的8号桥设计创意园、顺德北滘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宁波的和丰创意广场和鄞州大学生创意与创业产业园等。
这些园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吸收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共同投资兴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形成了明显的聚集效应。在人才辐射上也形成了一个高地,拉动并影响了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工业设计从业者年龄结构主要在20~30岁,所占比例达到总人数的93%,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城市。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分别为24%、22%和20%,西南和东北地区各占8%,西北地区为4%。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设计从业人员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北京的设计相关人员已近35万人,其中工业设计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在广东,工业设计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在上海,工业设计人员也已超过18万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直接从事工业设计的总人数约70万,这种规模与增长速度十分可观。从设计人才培养数量上看,2006年全国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有260多所,相当于2000年的2倍。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工业设计的院校已超过500所,每年毕业生约3万人,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支持。
所以,经过之前的十多年发展,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方面,还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人才梯队的建设方面,都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为迈向下一个经济发展台阶做好了准备。
1.1.4 设计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融合
扶植与本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的设计、文化、创意类园区,要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相协同,以建立能够汇集政策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平台为主要发力点。
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主体经济,其实都是有主导的、有计划和需要控制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目标的几乎不存在。但是,独断的计划机制亦没有出路。智慧的方法是在社会经济体中建立中间组织,以嫁接目标与目标之间的纽带,既连接国家政治经济,又顾及行业、产业自身情况。这就需要社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组织形态,让政府作为推动者,而非管理者,来培育社会创新创业的力量。
设计园区作为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一种活动策源地,除了对解决人类生产过程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能源、经济创新、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等问题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以外,在国家产业调整、新型产业体系建立等方面也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设计园区对产业水平的提升,以及所产生的高价值回报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成为国家意志在全球竞争环境中获得胜利的重要利器。
关于设计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新西兰国家经济研究院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研究结果,并得到广泛认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设计竞争力在本国的战略提升,设计竞争力综合排名靠前的国家,其国家综合竞争力也都靠前。这反映出一个国家在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将设计创新作为一个抓手,使之越来越多地与本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目标发生紧密联系,综合国家实力得到迅速提升。如果只依靠企业或行业自身的市场行为,在设计创新领域与国家产业战略相协同就难以展开。因为,企业可以看作处在两种环境中的社会性生存体。一个环境是市场,另一个是产业。每个企业所处社会性产业链地位十分重要。在这个闭环中,其上下游的衔接决定了它们的科研系统架构。从事工业原材料的研究与生产、发展基础与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间紧密协作的能力是企业最关心的事情。
所以,跨领域、跨行业的战略协同与联系必然需要政府的力量。我们做过一个调查,表明即便是产业内的重点企业,由于市场的压力,其投入的力量往往都集中在生产规模和技术改进之上。
从国家发展和设计对于地方经济带动作用的角度来看,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近6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贡献力、发展力、服务力和品牌魅力的综合评价。这是在对全国园区中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进行大量调研后,在翔实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呈现的国家管理视角。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对园区从“基本情况、经济贡献力、服务力、发展力、吸引力和园区魅力”六个角度进行政策设计与成效分析,而不是简单进行基地建设投入或免税补助。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工业设计教育和建立一系列的设计院以及在企业中设立设计中心,设计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其间,设计反复地摇摆在艺术、装饰、文化产业之间,甚至连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也始终无法在学界形成统一意见。实际上,对于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CSID)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设计师工作内容的更替,特别是经历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正在发生的以互联网和移动商务模式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下,工业设计作为艺术、创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交叉领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尴尬却在于我们用极短的时间通过技术引进和人口红利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制造业根基并不牢固,虽具产能上的规模,却难有成熟的自主工业体系来支撑,工业的发展缺乏工业化的良好社会土壤。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2013—2016年的工业设计事业领域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特征。其主要背景有三:首先,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正在通过建立国家管理体系的方式积聚力量。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时,经常会后缀一个定语——“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中国问题,确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但财富、资源、人口、教育等分布尚处于极不均匀的状态,很难将创新、创业等要求简单地植入原有的加工型经济体中。
因此,如何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来推动社会创新、创业,让国家管理高效地发挥作用,将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摆脱依赖国外技术、设备支撑企业发展的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目前,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文化部、国家科学与技术促进中心等机构正极大地重视和启动相关政策,以国家管理的形式推动地方各部门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运用设计的能量来获得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力量。
其次,更为科学的、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评价体系,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设计行业中不缺乏具有商业操作能力和规模化效应的大型公司和企业,却奇缺从国家层面到区域、企业、设计公司、设计师各个层面的基础性研究和新形势下对于中国未来设计发展方向的战略性研究,因而很难从宏观层面提出适合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相关设计策略。从一个技术加工型的经济形态,迈向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社会,必然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分析体系,让整个社会客观而真切地认识到工业设计价值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受到关注。由于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长过程不同,因此,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评价体系只具间接的参考意义,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模式依然亟待出炉。
再次,工业设计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方式,单纯依靠政府直接出资、出地建设,大量依靠从外地甚至外国引进设计创意公司、团队和个人,以此作为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的抓手是不得要领的。工业设计园区作为中国设计产业的重要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数年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鼓励发展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比较大,包含了工业设计在内的大量与创意相关的复合产业的发展。2012年最新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将文化与国家发展政策进行了对接,大量的文创园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浮现。工业设计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被重点提出需要扶持的几大创新产业之一,“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
因此,“工业设计园区”不只是一个园地式的设计集聚,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种机制,是组织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平台。
1.1.5 作为枢纽的设计园区
与本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要从设计创新的基础资源入手,落实为设计研究、产业能量、科技成果,以及和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相协同的组织机制和枢纽作用。
设计产业园区作为社会产业经济的重要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工业设计园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基于此,进一步辐射至企业、设计师、各个行业中。设计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产学研商”的社会性结合。他们各自依托所在的集群,通过园区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社会性生产的组织形态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创新已经渐进为创业,设计不再停留在服务经济的层面上,而是发展到了产业层面上引发的转变。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目前我国初具规模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000家,工业设计已从初期的产品外观设计发展到产品研发、企业战略等全方位的设计策划。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企业对于设计的认识提升,许多设计公司已经转型为更加偏重企业战略和品牌设计等,一些领先的设计公司更是将其产业链向上下两端进行了延伸,覆盖从融资到生产、渠道和销售等各个方面。
从工业设计学界来看,上千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工业设计和相关专业,每年培养设计人才30多万人。以前工业设计仅在艺术院校作为与艺术设计相互补充的专业开设,或者在部分工科院校的机械或者计算机学院下设相关的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大量的学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甚至包括一些文科和专科院校,在广东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的工业设计培训学校,专门向企业定点定向输送专门人才。学科规模的扩大固然可喜,但是快速发展同样带来了大量问题,如师资水平、课程配套、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际就业等都成为我国工业设计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再从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科研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多年来,我国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来维系经济发展,在各个生产制造环节已经形成了重技术、轻设计,重短期收效、轻长期战略发展的惯性思维。设计研究对于大多数科研机构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新型的概念和变化。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一大批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积累。随着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实践,更多的与设计和文化相关的科研工作还将继续推动这一合作领域的发展。
设计创新型园区作为社会产业经济的重要枢纽,起到了社会创新机制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对于“设计园区”的研究分析表明,设计在整个产业链环境中是最活跃,也是最具拓展力的融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于一体的力量。工业设计强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都早已着手建立国家推动机制,以推动本国工业产业领域的升级和创新。我国的设计相关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产业发展差异使得工业设计的概念存在多种误读,在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缺乏关于设计与经济规模适合的重要参考因子。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是考虑技术、管理、企业通过重组而获得振兴的机制。创新的平台化和集约型正成为社会的新型组织形态。设计园区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全社会创新交流和汇集资源的重要舞台与环节。以设计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引导主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