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整理方法
2.2.1 背景信息的全面考察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研究第六期自2016年1月正式启动,一直持续至同年10月,历时9个多月。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其中前三个月为筹备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制订整体计划、与联盟成员和新增园区成员及各界专家建立联系、制订园区深访计划及访谈大纲,设置和完善园区综合发展力调研表等重点工作,占项目总时长的27%。中间的几个月为调研及协调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实地进入园区深入访谈、收发园区综合创新力调研表、跟进各园区中填表人的表格填写情况、对填表人所反馈的问题进行解答、建立及优化园区综合发展力评估体系、优化审核制度等重点工作,占项目总时长的53%。
完善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织各界专家开展申报材料评审工作、整理分析园区访谈资料、录入园区综合发展力调研表采集项数据、开展园区综合发展力分析评估、对本期项目白皮书进行视觉编排、制作学术月数据发布现场演示文件等重点工作,占项目总时长的33%。
2.2.2 研究团队的结构与分工
本期项目参与人数众多,除了项目组核心成员,还包括各界专家、各园区对接人员与各阶段的其他外部协助人员,共计逾60人参与到本期项目当中。其中以柳冠中老师为指导,蒋红斌老师为核心骨干的研究组人员共17人,师灿文和王紫㵟是整理助手,另外有8人负责规划流程、设置制定园区综合创新力调研表和深入园区实地访谈。另外有2人负责解答填表人在填写调研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构建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模型、分析评估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有3人负责将成果视觉转化,制作成果和在学术月数据发布现场的演示文件。有2人负责组织会议、与联盟成员和各界专家建立对接联系、事务安排。所联系的部分省市项目对接人、园区负责人及各园区实际填表人约50位。在部分省市设立项目对接人,即与当地的专家、学者或园区代表联系,委托其担任本项目的地方对接人,与当地的园区进行调研对接,联系并协调园区访谈,推进并细化完善园区综合发展力调研表。已建立联系的各园区负责人及实际填表人的人数超过140人。
2.2.3 实际数据采集情况
经过项目组的多次深入讨论及优化,并抽取一定比例的试点园区进行测试,基于会议及填写的反馈结果,预测各数据采集项的覆盖度;通过增设、合并与拆分等手段重新调整定性调查内容与定量调查内容之间的比值,争取各园区在正式填写调研表时普遍能有70%以上的内容适填。最终,本期项目的综合发展力调研表设置了以下两个方向。
方向一主要针对往期数据统计当中计入数据的园区进行调研,用于保证园区数据统计的连续性。调研表以“两大层面、四大模块、模块细项、具体采集项”的结构进行设置,其中采集项为园区实际填入数据。由于园区综合发展力受到时间、地域、政策等外部要素与驻园企业业务类型、人力资源配置、资金投入等内部要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因此方向一主要以调研表的反馈情况,如是否及时反馈、材料内容的填写完整度等,作为最终数据录入的衡量标准,而不能仅仅把注意力聚焦在材料的数量上。为保证园区数据统计工作的顺利进展,经项目组讨论,制定园区问卷反馈筛选标准及截止时间:在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研究项目当中,园区连续两年未进行调研反馈的,将不再计入数据统计;对于往期反馈积极,本期由于部分客观因素导致2015年10月20日未能及时反馈的园区,将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材料的调整和补充,针对未能得到有效反馈的采集项内容,将默认与上一期统计内容基本一致,录入数据与上一期内容保持不变。
方向二主要针对今年新增的数据统计园区进行调研表的发放。拓展新园区用于丰富项目研究对象,拓宽项目覆盖面,完善设计园区数据统计体系。由于新增园区不再局限于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而是新增了设计类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因此,调研表基于方向一所提及的内容,针对新纳入的园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调研表中的采集项与新纳入园区覆盖的业务范围有所差异,内容填写方向不同、不足或空白时,将根据园区的业务内容调整相应采集项,并在指标体系当中作相应的调整,从而形成针对新增园区的评价标准。
此外,由于园区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因此即使是相同方向的不同园区所填写的采集项内容也有所不同,且在对回收调研表的初步阅览中,项目组发现部分调研表内容并不完整,与该园区在往期研究成果中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出于对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整合分析的需要,项目组须事先对每一份调研表的内容质量与完整度进行评定,避免因填写空缺或不完整对数据整合分析造成影响。
针对本次回收的综合发展力调研表填写情况,项目组根据填写的完整程度分为“优秀”“良好”“无变化”三个等级,在模块细项层面对内容质量与完整度进行分类评定。本期项目开展以来,项目组通过网站、实地调研、收发调研表的方式对全国17个省区、20多个典型的工业设计聚集城市、30家传统工业设计园区及15家新增园区进行了调查对接。
2.2.4 数据采集项的分型说明
本次综合发展力调研将从四大模块展开考察,因此调研表的建立将基于四大模块的结构进行细项与采集项的设置。在展开具体的建立方式之前,先罗列出本次综合发展力调研表建立的要点并进行解释和说明。四大模块用以描述园区综合发展力的各类特征。细项设置了每个模块中的具体内容。采集项中的细项数据采集为调研表的“基层”内容。由于采集项内容过多,本书不作详细介绍,本节重点对综合发展力调研表中四大模块及其细项的设置进行说明。
模块一的主题是园区综合发展力基础情况调研。经初稿设置、抽取园区试填与开设专家商讨会,综合发展力基础情况主要考察以下两方面:
(1)考察驻园企业各类型业务的营业额与园区每平方米利润额。通过考察营业额与利润这类可被量化的直观“成绩”,有助于项目组评估园区及其驻院企业的创新效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园区及驻院企业因创新而产生的“价值”明朗化,甚至能从各类型业务的营业额中细分出各园区的综合发展力偏重。
(2)考察驻园企业类型与人员配置结构。经营能力,归根到底须由人来实现,而驻园企业是园区内人员的主要载体。因此了解园区内各类型企业的数量与各类专业人员的数量配置,有利于判断园区综合发展力的“驱动”特征,也有利于分析园区综合发展力发展策略的侧重点。
模块二的主题是园区社会化服务能力情况。经初稿设置、抽取园区试填与开设专家商讨会,园区社会化创新服务情况主要考察以下四方面:
(1)考察园区非平台建设的自主立项情况。“产业综合体”“二房东”“企业保姆”等一直是工业设计园区被大家所认为的别名,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园区在模式上的运营“隐患”,即园区只作为载体或联络体存在,其“生存”状态对入驻企业与政府支持过分依赖,自身缺乏价值产出能力,难以造血。因此为确保园区的持续运营与健康发展,园区自主投资或通过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开展非平台建设的立项,将其成果作为知识储备,将是提高园区“生存”能力的重要举措,考察园区在该层面的动向与成绩正是出于上述原因。
(2)考察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本次园区综合发展力考察的重要部分,作为地方产业整合升华的聚集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能为行业提供创业孵化、资讯共享、技术提升等服务支持,甚至能以杠杆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科技与文创水平的发展。
(3)考察园区讲座、培训与国际交流活动开展情况。园区的平台服务往往是非物质的、不可见的、场所非固定与时间非固定的,是一种为人与资源建立联系的“静态”服务。而讲座、培训与国际交流等活动则需要在特定空间与时间进行,是一种为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动态”服务。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了解服务平台的“静态”功效,考察园区在拉近或聚拢人才方面的“动态”成绩也十分必要。
(4)考察园区产学研联合孵化活动开展情况。产学研相联合孵化亦属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意义在于促进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极具考察意义。
模块三的主题是入驻企业知识产权与获奖信息。经初稿设置、抽取园区试填与开设专家商讨会,入驻企业知识产权与获奖信息主要考察以下两方面:
(1)考察园区知识产权获取情况。
(2)考察园区获奖情况。
模块四的主题是园区典型入驻企业与自主研发创新情况。经初稿设置、抽取园区试填与开设专家商讨会,入驻企业孵化与创新信息主要考察以下两方面:
(1)考察园区典型入驻公司。
(2)考察园区下属公司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作为企业的聚合地,园区经营能力与企业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园区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以促进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促使高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孵化,协助驻园企业打造创新典例,也属于园区经营实力的重要体现,十分具有考察的必要。同时,驻园企业在园区拉拢地方资源、促进需求对接、引进技术辅助以及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之下,所实现的创新成果也属于反映园区综合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园区所推荐的下属公司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将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园区的综合发展能力。
2.2.5 权重分析的划分说明
综合发展力分析数据模型虽然与调研表一样基于四大模块及各项模块的细项建立,然而从审阅早期回收的调研表中可知,表内所设置的采集项并不适宜全部被采纳且进行计算分析,原因有二:
(1)园区发展状况不同。发展状况的不同将导致园区的每一份调研表中采集项几乎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空缺,且空缺位置无聚集,特别是对于新纳入的园区来说,业务范围与传统的工业设计园区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数据模型须基于调研表的实际填写状况进行框架细化与调整。
(2)不可避免的理解误差。园区填写人对调研表内容存在解读与理解上的差异,该情况暂无方法避免,因此所回收的调研表往往会出现部分采集项所填写的内容、格式、单位、形式不统一的情况,这将导致部分采集项信息采集不全,不可被纳入到模型当中。
因此,构建综合发展力分析数据模型的第一步,是基于前期回收的调研表,重新基于“模块”“细项”“采集项”的思路,选出能进行统计的采集项,并设定相关采集项之间的计算方式,以确定模型的最终框架。
当模型框架确定好之后,即各个相关采集项之间的计算方式被搭建完善之后,则需要对“模块”“细项”“采集项”分别设置权重或分值。设置方法为先分别针对“模块”“细项”“采集项”的内容进行重要度排序,随后基于排序分别给予不同类别的权重值。本次数据模型的建立将采用两类权重,一类可称作关系权重,另一类可称作比例权重。二者虽然都起到调整分值大小以便计算出更合理结果的作用,然而其具体作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权重数值的设置对象。关系权重值主要针对“模块”与“细项”设定。由于“模块”由“细项”组成,而每个“细项”并非同样重要,因此需要规划出“细项”的重要程度,明确其关系,才能求出每个“模块”的合理分值,此时再同样结合“模块”之间的关系权重比例进行计算,就能得到每个园区的创新力合理分值。此外,由于部分采集项为选择题,选择不同的选项后须匹配不同的分值,此时也需要关系权重。
(2)比例权重针对“采集项”设定。设置比例权重的核心作用在于让不同单位或尺度的数据能够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计算。例如,某个“细项”分数需要由A采集项与B采集项相加构成,二者重要程度相当,然而A的数额过万,而B的数额正常情况下为个位数。相对于A而言,B的数字无论各园区怎么填写,最终算出的“细项”分值所受B采集项的影响微乎其微,导致B采集项的存在失去意义。因此需要调整A与B的比例,如为A赋予0.001的比例权重,使A与B能处于较接近的数额区间内进行计算。此外,由于部分采集项为选择题,选择不同的选项后须匹配不同的分值。
(3)经项目组多次商讨、调整,及联系相关专家与园区代表进行咨询,数据模型中各项“模块”与“细项”的重要度排序与权重值将在下面进行展示。由于采集项内容过多,下文将不作其排序与分值展示,本节只重点描述调研模块及其细项的权重设置说明。
2.2.6 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建立说明
为了使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一个可以量化归档的工业设计发展评价体系,除了对园区综合发展力进行调研与分析之外,从数据中抽炼出与工业设计园区健康发展相关的综合发展力指数十分重要。分析和评价我国设计类园区的综合发展力状况,除了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寻找或建立一个度量标尺,通过这一度量标尺去测量一个园区的创新力状况,进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某工业设计园区综合发展力的水平与发展态势如何,在国内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它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是度量或评价工业设计园区综合发展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基于本次研究所构建的综合发展力分析数据模型,年度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建立的方法进行说明。汇总各园区在不同层面上的各项最优成绩,将其组成一个假想的园区综合发展力理想状态,算出理想总分,作为年度园区综合发展力最佳评价标准(满分标准)。随后将每个园区的得分按照其数值与理想总分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按照“良好”“准优秀”“优秀”三个层级对被调研的园区进行等级评定,最后对理想总分与被调研的园区总分进行百分制换算,以更易理解的数据状态抽取分数线对外公布。
选出各项最优成绩的意义在于,确保理想总分(满分)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因为其每一个细项的得分都源自真实数据,都是已有园区可做到的。以等级评定进行公布而非具体分值的意义在于,园区综合发展能力没有绝对唯一的行动标准,园区的发展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具有地域性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当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其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对比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内容的比例须得当。用具体且死板的数字来为园区增添评价舆论上的压力是极其不合适的做法,应该向其呈现区间范围的评定,鼓励园区在模糊的分级概念下继续进行探索。
百分制转化的意义在于,当园区综合发展力的相关数据被公布出来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再为解释该数据处于什么位置或状态而感到苦恼。因此百分制是社会各界人士最能理解的评分方式。从园区综合发展力调研表数据采集项得分中提取合理的最大值,此处所说的合理最大值并非指数额最大的数值,而是指与各数据所在区间关系最密切的高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