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地产营销课:让你快乐而快速地成为一流的操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Question9:为什么很多开发商谈“商”色变,连称“商”不起?

行内人士用“住宅小学生,商业大学生”来比喻商业开发的难度。商业的难度让许多行内人士有几分望而却步的意思,导致很多开发商谈“商”色变,连称“商”不起。

每年我们都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开发商,每家开发商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我在与大量开发商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开发商愿意聘请顾问公司,主要原因是想借顾问公司的专业力量为商业开发保驾护航,纯住宅项目寻求与代理公司合作的越来越成为“非主流”了。住宅营销有点夕阳之美,商业营销却呈现出磅礴之气。这种不可逆的趋势,给许多专业人士的职业转变,甚至是顾问公司的业务转型都提供了重要启示。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商业与住宅同为地产开发,为什么两者的难度系数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我从4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产品角度。

住宅产品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布局、户型、立面等都有大量的成熟项目可供借鉴。成熟的产品形态,意味着在产品规划与细节优化上已形成行业规范,在这种“行规”的约束下,住宅产品设计变得相对容易。记得,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有一位开发商老板略带有轻视的口吻说:“户型设计这东西最简单了,就是把目前市场上卖得最好的户型图拿来,稍做改动就成了。”话说得轻描淡写,但事实却正是如此。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感官要求大致相同,这决定了住宅产品的可复制性。但是,商业产品的设计却大相径庭。商业产品的设计极少可以用“拿来主义”,因为不同的用地条件,不同的主力店和商家资源,决定了商业体完全不同的形状与动线安排。

商业产品的设计更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原装货”而非购买“进口货”。除此之外,商业对于顾客的动线设计和空间营造要求更高。回家的路长一点,弯曲一些,那是增加了情趣,而购物的路长一些,或是设计得不合理,将会直接造成商家歇业,甚至导致整个商场的“死亡”。

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产品的设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这让很多人表示“商”不起。

第二,投资金额。

住宅相对商业都有“刚需”的特性。不论是豪宅还是小户型都有亦住亦商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住宅价值具有一定的抗跌缓冲作用。商业地产作为纯投资产品,完全体现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基本规律,商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开发商开发商业地产的高风险,可能猛赚也可能烂在手里。

大型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全是“白富美”,需要大量的资金。万科的郁亮对商业地产更多的担忧来自于资金周转过慢。在2010年,万科内部一线公司总经理大会上,他曾经坦言,做一个10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资金占用之大,相当于少开一个地方分公司。

第三,利益关系。

住宅只是“二元关系”,即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其利益关系容易理清,也容易分隔。开发商把房子交给业主,业主装修入住即可。后续一般的问题交由物业公司来进行管理。大型商业一般都是“五元关系”,包含开发商、业主、运营商、经营户和普通消费者。每一个关系的建立、协作甚至是维护都要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绝大多数的开发商一脑子的住宅开发思维,追求简单买卖,快进快去。以开发住宅的方式开发商业,商业开发成功的几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习惯了住宅开发的简捷,相比较而言,商业就显得过分复杂了。

第四,运营周期。

住宅是一锤子买卖,商业贵在长跑。通俗地说,住宅可以当猪卖,商业地产一定要当儿养。中国成功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全部是自我持有经营,那些被分割售卖的大型商场,几乎全都没有好下场,在全国几乎找不到几个成功案例。

开发商要想在它们身上赚到钱,考验开发商的资本实力,也考验开发商对于商家资源的整合能力。在中国,大部分的开发商都是以追求快速回现取胜,大量资金的沉淀,较长周期的利益回报,让习惯赚快钱的开发商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