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中国3:孵化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光荣与痛楚

近年来,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还参与起草了《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战略纲要》,撰写了中国大陆企业孵化行业第一本教程,并且开创性地制定了第一套孵化企业产权交易系统的规则,尝试了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报价系统的创建运行。目前,这个中国第一家孵化器的企业孵化模式,已为国内2000多家孵化器借鉴使用。

到了2014年,武汉市科技孵化场地的总面积已达到803万平方米,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均占全国一线城市首位。而其中的核心——武汉光谷已成为全国孵化器规模最大的高新区,孵化器面积占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0家。

尽管有如此成就,武汉依然只是中国孵化器庞大版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成都天府新谷,构建了国内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是出现了如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常青藤创业园、3W咖啡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包括BAT、京东、海尔等互联网与实体企业也进入到孵化器的运营业务开辟之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孵化器大致走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代产品是事业单位制孵化器,这类孵化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为代表。国内许多省份都成立了这种类型的孵化器。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孵化器开始引入公司化管理方式,第二代孵化器展露雏形。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也是在这一时期将民间资本与房地产相结合,尝试产权式孵化器的实践。

2007年,国家发布了《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多项针对孵化器的优惠政策。随着政策的落地,孵化器进入到第三代发展阶段,全面步入市场化运营。2002—2010年,全国孵化器数量从不到500家激增至896家,股权投资形式的孵化模式开始出现。

2010—2013年是孵化器的第四代产品时期。在这个时期,孵化器多以民营资本出资设立,通过36氪、天使汇、FA、VC机构等第三方合作平台筛选或推荐,这种基金主导的模式成为中国孵化器最炙手可热的模式,典型的代表有车库咖啡、早期的创新工场等。也是从这一代产品开始,孵化器开始分享中小企业的成长红利,其盈利模式也真正变得多元丰富起来。

自2013年起,中国孵化器正式迎来第五代产品——产业链性和区域性的孵化器。与目前体量偏小、主要针对单个技术或企业的孵化器相比,第五代孵化器产品的规模将提升不止一个量级,孵化对象将扩大到一个区域,甚至一整条产业链。当然,这无论从专业性还是资金实力上,都对现有的模式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这也是产业地产商进入孵化器领域的一大背景。

从“零”起步到世界第一,从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蹒跚学步到充满自信地向国外输出中国孵化器发展模式,从政府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单一发展模式到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孵化器在这28年间实现了梦幻般的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孵化器大国,见图1-17。

图1-17 国家级孵化器发展状况

这一切,都源于当年东创中心在武汉光谷点燃的星星之火。如今,东创中心已经将孵化器做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并不断在异地复制,包括苏州、成都、云梦等地都在合作运营孵化器,甚至在欧洲的比利时也设立了孵化器——中国—比利时高科技孵化园(CBTC),龚伟本人也因为这个项目获得了比利时皇室最高荣誉的“利奥波德骑士勋章”,以表彰其为比利时和中国、瓦隆地区和湖北科技交流合作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见图1-18。

图1-18 CBTC签约仪式(前排右一为龚伟)

尽管如今孵化器遍及大江南北,但东创中心依然以这些沉甸甸的殊荣和历史傲立潮头,它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业界,自己这个孵化鼻祖还没有“落伍”呢。

不过,在外界看来光鲜无比的外表下,东创中心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坎坷。其实,苏州、成都、云梦和比利时远远不是龚伟及其团队对外输出的全部。早些年,东创中心曾经势如破竹,最高峰时期在全国托管了近20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面积,即使放在现在,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然而,最终这些都如过眼云烟,不见踪迹。

究其原因,东创中心毕竟代表着武汉,而外地的孵化器大多是由当地政府运营的。若之前效果平平,却在引入东创之后大获成功,这些政府官员的心态往往会变得很微妙:“我本地的孵化器,还要靠武汉的人才能做好,太没有面子了!”

而且,在孵化器“起死回生”之后,政府对于东创的需求再没有当初那么强烈,从某些方面而言,东创中心和当地政府也的确没有形成非常紧密的战略合作甚至是股权关系,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导致政府很容易就会以种种理由将东创的团队赶出局。

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令士气大伤,成为龚伟和东创团队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不仅如此,东创中心虽然已经改制为企业化运作,但依然不可能完全摆脱体制的束缚,也就不可能完全像民营孵化器那样灵活腾挪。“在企业面前是政府,在政府面前是企业”,这种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游离的角色是一柄双刃剑,在披荆斩棘的同时,也很容易割伤自己。

“孵化器第一人”龚伟在体制阴影与市场化运作之间挣扎的坎坷经历,饱含了任何在体制边缘游走者的悲凉与尴尬,见图1-19。

图1-19 东创中心的标语

从1982年到2014年,32年光阴弹指一挥间,由龚伟和他的团队筚路蓝缕引入并予以中国化的孵化器早已不是当年的概念和范畴,甚至已经成为“国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多次视察各地的孵化器,鼓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然而,中国第一个孵化器的故事——“东创传奇”不应该就此被遗忘,因为火花的温度,才是最能直达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