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中国3:孵化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星星之火,点燃火炬

东创中心的星星之火,很快点燃了全国孵化器的熊熊火炬。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武汉市的成功成为各地的学习“教材”,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火炬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一批具备条件的核心城市和国家高新区所建立的孵化器为科技人员的创业发挥了保护和支持作用,孵化出无数“金凤凰”。

1988年4月,上海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成立;1989年3月,地处中关村的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同年8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成立……

从1987年至1991年,这仅仅4年时间,全国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诞生了本地区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先行者。

1991年,邓小平挥笔写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我国“火炬计划”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见图1-6。

1992年11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在北京成立,并设立了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委员会。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1994年11月,国家科委发布《关于对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的原则意见》。

图1-6 邓小平题字

1996年1月,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暂行办法》。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与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法律地位,再加上国家发布的有关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形成了引导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营造了有利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2000年后,科技部又相继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使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呈现出百舸争流、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所有这些,都展示在光谷创业街的“中国孵化器博物馆”的墙壁之上。博物馆二层还有一个文件柜,里面珍藏着从东湖孵化器走出去的企业的资料。这座博物馆可以告诉你,这28载岁月中,东湖孵化器改变的不仅仅是名字和地址,还有它的职能和定位,见图1-7~图1-13。

图1-7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1)

图1-8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2)

图1-9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3)

图1-10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4)

图1-11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5)

图1-12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6)

图1-13 孵化器博物馆保存文件(7)

时间积累下来的是沉甸甸的荣光。28年来,东创中心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835家,孵化科技项目1100余项,毕业企业944家,成活率达到75%,累计提供就业机会80000余人次。

如此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东创中心孵化成长壮大绝非偶然。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是所有社会活动中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死亡之谷”的“九死一生的游戏”。而以东创中心为代表的孵化器,却可以通过为科技创业者、企业家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硬件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不断完善的孵化服务,大大降低了科技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

研究表明,我国孵化器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25%~30%的水平,孵化器新办企业成活率高达80%。

“10年前的今天,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技与经济脱节,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得到完全平等的地位,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还步履艰难。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作为我国创业中心事业的先行者,无疑是以极大的勇气迈出了第一步。”这是1997年12月8日,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徐冠华在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10周年庆典上的一段讲话,是对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创中心的历史地位的精确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