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新禁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创新的定义

什么是新?

对初涉创新的人,一定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简单通俗到很多人都不好意思问或不屑于问,这个问题就是:

“到底什么是新?”

中文是一种含义丰富的语言,“新”字的含义很多。新是“旧”的反义词,同时,新也是“新奇”、“新颖”、“新潮”、“新锐”、“更新”、“革新”的部分。这些定义是比较模糊的,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比如说,把一个50年前的概念拿到现在,也会有人觉得新奇,如果这样,为什么一个“旧”的东西又会“新”起来?

想创新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要有多“新”才算“创新”?让我们先来静下心思考一下这个“新”字。新有不同的表相。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甲公司开发出一种红色的塑料健身球,定价大约200元,放到高档体育用品店,生意很好。

乙公司快速跟进,但“创意”是卖蓝色的塑料球。

后来丙公司又做了一套球,表面喷涂彩虹的七种颜色。

丁公司发明一项技术,把彩球的制造工艺变化了,使得彩球的造价降低10倍(定价可以降到20元),一下子把这个产品从高端产品变成大众产品。

之后,戊公司又再接再厉,改进了制造工艺,使得造价变成15元。

之后,己公司受丁公司启发,发明一个新的加工方法,把球的价格再次降低。同时,己公司在球上打上赞助商标,免费把球送给消费者,靠广告收入赚钱。己公司生意如此之好,不仅在创业板上了市,而且竟然收购了甲公司。

之后,庚公司发明一项技术,做了5000元一个的带特殊光泽的球,专门卖给精品消费者。虽然销量小,但是售价高。

另一个国家的A公司,受己公司的启发,把这种球引进了自己的国家。

另一个国家的B公司,把球里装上传感器和嵌入式微机,使得球变成了新的互动健身游戏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另一个国家的C公司,受到己公司的启发,在邮寄货物的包装箱上放上广告,为顾客免费运送商品,而向广告商收取费用。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这里面哪个公司做的是创新工作?以上几个例子,哪个是新?哪个最新?哪个是模仿?哪个是你最欣赏的创新境界?(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这个球只是一个比喻。这个球可以是一个计算机,一个手机,一个新的信用卡,一个新的慈善机构,一个新的电视节目,或一个新的互联网赚钱模式。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体例子,比如:

——2001年,英国电视台首创唱歌选星的节目Pop Idol。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推出“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节目,在美国持续轰动10年以上。2004年,中国的湖南卫视推出该节目的中国版——“超级女声”。这三个节目,哪个是创新?还是都是创新?

——1769年,法国人Nicolas-Joseph Cugnot发明第一个由蒸汽机推动的自动车。1885年,德国人奔驰(Benz)发明现代汽车的最早原型。1902年,美国人Ransom Olds发明了现代流水线的汽车加工手段。1914年,美国人福特把Olds的技术加以大幅改进,开始把汽车大批量廉价制造。

——1997年,MP3声音文件格式开始在计算机领域流行,mp3.com网站开始免费提供上千首歌。1999年,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推出黑莓手机,把电子邮件和手机第一次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2001年,微软公司正式推出平板手提电脑(tablet PC)的操作系统。2001年,苹果公司iPod问世,把MP3音乐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问世,把手机上网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苹果公司iPad问世,又把平板电脑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世界上第一个社交网站Friendster.com,是由一个硅谷的工程师无意间偶然创造的。之后,另一家公司MySpace.com如法炮制,很快把Friendster的用户都吸引到自己帐下。之后一年,另一个小公司Facebook,又在校园内开发了新的社交网,发展迅速,又把MySpace的风头压了过去。

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是多样性的。也许有人说:“管他呢?我做我的就行了,只要我觉得是创新就行了。”有的读者可能想,新与不新,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必细究。但我认为,有关“到底什么是新”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模棱两可、各持己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答案、有说法的。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新,也就掌握了创新学1/2的深意。对“新”这个词的理解,决定一个人、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在创新的路上能走多远。如果把不新的东西当作新的,就会浅尝辄止、沾沾自喜,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创新就会夭折。如果对自己的一点创意、一个点子视如掌上明珠,爱不释手,那就会陷入故步自封的僵局,在棋局的第一步就被自己缴械了。

新不是“新奇”,不是“新颖”,不是不同,不是改进

创新里的“新”字比以上这些词汇的内涵要更深一层。在我的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很多人,包括学生和科技研究人员。我发现,很多的人,尤其是涉世不深但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学生,都把和别人“不同”、“新颖”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认为不同就是新。甚至有人创造出“创异”这个新名词。

我们在“创新”中所说的“新”,不是受别人的启发,作面上的改变和改进。和别人“不同”是很容易的。你可以改变颜色、材料、功能、价格或销售渠道。但不同不是新。新也不是简单的“更好”或改进。小的不同,变表不变里的改进,是不符合创新的定义的。比如把一个产品做得小10%,便宜10%,性能好5%,属性变一变,大多都是改进,不是创新。新必须代表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而新的知识和思想不能是从已知的东西中显而易见地衍变出来的。

新不是简单的不同。“新”必须独特。创新的“新”不是因为主意新,而是因为结果不一样,严格来说,就是在价格、质量或便利性上寻求突破。如图2-1所示,如果A是一个已知的产品,在价格-性能的坐标系上占据一个位置。独特可以是价格的不同,也可以是性能质量的不同。B产品和A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比较接近,那么可以肯定地说B相对于A不是独特的。但是C产品相对于A产品在价格方面就是独特的,D产品相对于A产品在性能方面就是独特的。这些独特不是改进,而是突破,也就是和已知产品有质的区别。把一个数字相机的价格从300元降到250元,即使增加了几个花哨的功能,也只是一种改进。可是把价格从3000元降到300元,就需要创新。手机从最早的模拟手机进步到数字手机,对终端客户代表性能质量的巨变,对手机运营商代表价格的巨变(因为在有限的频带里可以承载数倍的通话通道)。数字手机对模拟手机就是突破,就是创新。为一个模拟手机增加一个新的计算器功能就是改进,不是创新。

图2-1 4个假想产品在性能-价格空间的分布

独特还可以在其他的坐标系上表现出来,比如质量-便利性坐标系。质量是比性能更有包容性的参数(人们常说的“价值”就是质量和价格的比值)。便利性是一个用户使用壁垒的高低。比如说在互联网上买书,足不出户几分钟就可以订到一本稀缺的书,如果用传统办法就要一家店一家店地跑几个小时——这就是便利性。如图2-2所示,F产品和E产品在质量上没有独特的不同,但便利性比E产品好得多。G产品又在质量上比F产品有巨大的突破。这里G产品和F产品都可能是创新。例如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的革新——虽然照片和相机质量区别不大,但是数字相片免于洗印而且可以马上观赏,这些就是便利性的质变。内装动作传感器的数码相机可以检测人手的抖动,将图像自动对焦,这就是靠质量上的跃变成就的创新。

图2-2 3个假想产品在质量-便利性空间上的分布

爱迪生的电灯发明是建立在很多人的研究结果之上的。但是爱迪生之前的灯泡都只能亮几秒钟,而爱迪生的灯泡可以亮数百小时。以这个标准判断,爱迪生的发明就是独特的。这个独特表现在质量上,也表现在便利性上(比如用户不用经常更换灯泡)。

在谷歌公司的搜索引擎问世之前,已经有很多网络搜索引擎存在。Yahoo、搜狐、微软、Lycos、AltaVista等公司都有自己的搜索引擎。大批的风险投资和政府投资建立了很多很大的公司,雇用了很多非常聪明的软件设计人员。很多人都认为搜索引擎已经没有技术进步可言了。但实际上这些公司都是变表不变里。谷歌的创始人,两个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在读研究生,发明了一个不同的、新的算法,概念上很简单,但因为搜索质量高,一经推出马上得到好评。所有用过谷歌搜索的人,都会忘掉其他的搜索工具。谷歌的例子,就是一种“新”,因为它为搜索引擎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取得全新的结果,也为搜索引擎公司靠广告赢利的利润模式开了先河。

在美国,电影租赁是一个很常见的娱乐方式。你可以租电影回家看。在录像带时代,有一家公司叫Blockbusters Video的公司统治着美国家庭电影租赁的市场。有很多公司模仿Blockbusters。比如一个模仿对手叫Hollywood Video,它的运作模式和Blockbusters一样,只是靠地点、价格来竞争。1997年,随着光盘的日益降价和普及,一家叫Netflix的公司推出新的服务。它没有店面,只是用邮寄DVD盘的方式满足用户的订单。用户在网上选自己想看的电影,然后Netflix公司把一个光盘寄到家里。用户不用再为按时还盘担心,不用担心被罚款。Netflix公司相比Blockbusters来说,在电影收看质量上区别不大,在价格上稍微便宜,但是在便利性上的区别是很大的,实现了质的变革。

创新必须要独特。不独特的创新,风险小但是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在这里举一个容易理解的假想例子。街头开着一家刀削面馆,生意兴隆。一个人如果想,这是块宝地,刀削面馆没有做炸酱面,我在旁边搞一家炸酱面馆,也会有好生意。这个主意是不是创新姑且不论,本身是很不可行的。看似简单而且保险的改进、变异,实际风险很大。即使你能借到钱,开了张,风险也很大。这个例子看来有点可笑。实际上,在当今高科技领域,跨国公司参与的竞争中,简单的“改进”也很难落脚,只是可笑程度不是那么明显就是了。

新不是标新立异

“创新”这个中文词汇是一个造出来的词。创新不是凭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出新的潮流。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创新也不是创造未来。如前所述,爱迪生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是公认的创新家。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简单了解一下。

case 1:爱迪生(1)

爱迪生是创新者。他发明了实用、廉价、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电灯泡。他在新泽西门罗公园市开设自己的发明实验室,雇用数百名员工(这个发明工厂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模式)。他在电灯方面的主意是用碳化的竹丝做灯丝,再把碳化灯丝密封在超高真空里。爱迪生通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发现碳化竹丝可行,这是技术层面实践证明出来的主意,不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一般人认为电灯是爱迪生脑子里智慧的闪念,事实恰恰相反。世界上99%的人不知道,电灯这个主意其实不是爱迪生的。电灯的主意(用电照亮)和技术细节(烧灯丝照亮、直流发电机)等都不是爱迪生自己的。爱迪生的贡献,是在和很多人的技术赛跑中把技术的性能和便利性做到极致,做到彻底实用,做到可以在社会上推广。有关爱迪生的详细故事,我们将在第五章中进一步讲到。

case 2:乔布斯(1)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是创新者。他凭借直觉,加入了20世纪70年代非常火热的微机爱好者行列。他和史蒂夫·伍兹尼亚克开创了苹果电脑公司,很快就成为红极一时的创业公司。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大胆和IBM个人电脑走完全不同的商业路线(IBM个人电脑是大众低端,而苹果是小众高端,这就是独特)。在和苹果公司分道扬镳之后,他还自创一个计算机公司(NeXT),并运作了一个电脑动画公司。在受命回到苹果之后,他带领公司研发了一个便携式音乐播放机,可以存储千首歌以上。乔布斯贯穿一生的主意,就是把别人成熟的技术拿来,做一个好用的东西——好用的计算机,好用的音乐播放器,好用的掌上电脑。计算机不是乔布斯发明的,音乐播放器不是他发明的,电脑动画不是他发明的。他把“好用”(即学习使用的便利性)做到极致,把别人发明出来的东西(如鼠标、计算机、数字音乐)做到了极致。“做到极致”和“好用”难道就是他创意的源泉?(有的人甚至认为乔布斯是个“抄袭”高手。但是且慢,说乔布斯的坏话并不能帮助任何人提高创新能力。)有关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的更多故事请见第五章。

看得出,即使最公认的创新者,也不是标新立异地发明新的需求。爱迪生和乔布斯的共性,就是他们都坚持向有用、实用和好用努力。这两个伟大的创新者都是为了独特的质量或便利性才创造性地想出来解决方案,两个人都大量借助前人的成就和别人的点子,在这些基础上作重要的提高。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创造出新的需求,不是靠独辟蹊径蹦出一个聪明的点子,而是用新的、独特的手段圆满地满足了一种已知的需求。

温故才能知新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在现在还很有指导力。要做新的东西,先要了解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如何流动的。要想知道人类的知识如何流动,就必须了解历史。IBM公司的创始总裁华森说,要想了解未来,必须知道过去。

过去不是已经失效的往事。通过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聪明人都可以通过逻辑分析预见短期的未来(比如明天)。这个推理性预见(deduction)是真实可行的,会预见的人,常被别人讲成有眼光、有洞察力,而不是单纯的聪明。中国人说一个人“见微知著”,就是这个意思。更进一步讲,如果你同意过去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明天要发生的事情,你就会同意从明天发生的事情可以预见后天的事情。当然,突发偶然事件总是存在的,而且这些突发事件让我们对未来的预见的准确性随时间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必须认识到,历史有很强的必然性和逻辑性。

虽然靠推理预见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难,但这不意味着长久的未来是无法预见的。历史也有很大的重复性和周期性。未来不是一个断了线的风筝,知道过去还可以预见长远的未来。在世界历史的长河里,过去的故事也经常被重复。中国人有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方人也讲“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不知道历史,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新的或什么不是新的,也就读不懂创新,更谈不上创新。这里讲的历史,不仅仅是风物变迁、王朝更替。创新者需要知道的历史,很重要的是知识技术的历史、商业的历史,以及人类思维和哲学的历史。非常可惜,这些历史都是常规教育里面没有系统讲述的。一个不懂历史、不知道科技发展轨迹的人,不尊重前人工作的人,是无法创新的。创新不是否定前人,不是创造未来,而是承认前人的功绩,尊重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趋势。

明天将要发生的创新,不论归功于谁,都是人类知识流的一部分。知识流是社会决定的,是不容任何人的意志左右的。本书的下一节,就是系统分析人类的知识流,从这里读者可以精细地搞清科学家、哲学家、应用工程师、基础工程师、发明家、研发人员等头衔的不同分工,也可以搞清大学、科学院、企业、企业研究所、商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新的程度

细心的读者从以上的讨论中还可以看出,新与新是不同的。创新的“新”,可以由三个方面来衡量:

(1)与已有的东西的区别度;

(2)创新的影响力(比如影响受众的多少);

(3)影响的层面(比如产业链、系统、元件、材料)。

和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区别度有以下几个层次:

(1)改进换代的新:参照已知产品逐渐改进性能质量价格。这种创新的例子包括智能手机、Pixar电脑动画软件和网上游戏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

(2)模仿移植的新:把一个设计概念方法移植到别的领域或地域,比如美国有iPhone,中国有本土化的山寨iPhone;美国有大飞机,中国也搞国产化大飞机。

(3)组合的新:把新的和已知的元素创造性地组合在一起。比如苹果公司的iPhone将新的硬盘存储技术、触屏技术、数字音乐管理、计算机界面结合在一起。

(4)质变成长的独特的新:把已知产品或服务的性价比、可用性或市场规模突破性地提高。这样的例子包括谷歌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代替旧式手机操作系统,亚马逊将互联网用于图书销售业,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代替从前的搜索算法,星巴克通过连锁店把特种咖啡的消费者数量大幅增加等。

(5)完全没有关联的新: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任何明显先例或提示的产品或服务,比如互联网的诞生、半导体技术,以及第一个可以存放你所有音乐收藏的音乐播放器。这种完全没有关联的新就叫做原创。可以说,这样的新也是很多创新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旁白

模仿是创新的初级阶段。模仿移植有很多的表象。比如原样拷贝一个产品,叫照搬或山寨;学习别人的方法并把方法移植,叫复制。中国的创新不会一步跨入世界级原创遍地开花的境地,但是要尽快从简单的照搬中摆脱出来。

创新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谷歌和百度的创新,影响世界上10亿人每天的生活。读者如果发明一个永远不会爆胎的自行车车胎,可能可以影响1亿人的生活。读者如果创新一个新的中文教育网站,可以影响大约1000万孩子的教育。读者如果做一个新的生物兼容的流量传感器,可能会影响100万台医疗设备和它们的用户。影响的人越多,一般需要的资源也越大,创新需要的资金和难度也相对会增加,这是一件不说自明的事情。

新的、好的主意往往很简单

好的主意往往不是繁复的,听起来和看起来往往是简单的。但简单后面隐藏着复杂深刻的思考,比如: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它说:力是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继牛顿理论之后一个伟大的发现,它说:能量是质量和光速平方的乘积;

——亚马逊网上书店是一个互联网时代重大的成功,它的主意很简单,就是“在网上卖书”;

——星巴克改写了人类的历史,它的主意就是“建一个销售高端咖啡的连锁店”;

——麦当劳的主意也很容易,就是“做一个只卖汉堡的连锁店”;

——乔布斯的苹果数字音乐系统也很简单,它的主意就是“让一般人可以易如反掌地欣赏数字音乐”;

——分众传媒的主意,就是“把液晶板广告放到电梯间里”。

最好的主意,让人觉得很简单。但这种简单是一种障眼法。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雕出大卫等绝世巨作,当人们问他雕塑的秘诀时,他说:“我的秘诀就是把一块石头上不该有的东西拿走。”

这里给读者一个判断新的“度”的一个简单标准。一般好的主意,可以得到别人不经意的称赞和表扬;再好点儿的主意,可能得到别人的研究和模仿;最好的主意,让每个人都说“这太简单了,我为什么没想到!”。最好的主意,不是技术,而是知识。最好的主意,不是把自己的点子拿出来炫耀,而是给世界一个新点子。

相反,很多失败的主意,在后来看来,都有过多的人工雕琢的痕迹。比如美国雅虎公司的主意,一开始非常简单,就是“做一个互联网的地址名录”。后来,雅虎成功了,为了追求极大的利益,开始做门户网站,也就是“把天下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起”。这个主意很大很复杂。就在雅虎专心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谷歌和百度公司异军突起,它的用户界面和雅虎形成鲜明对比,一下子抓住了用户的心。

一语道破

新不是旧的反义词。新也不是简单的不同和改进。新不是更好。一般的不同、改进、提高,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10%或20%的好是不同,10倍的好是独特,是突破,是创新。要找新,就要从了解历史开始。向后看,而不要一心急于向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