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理论精解和案例剖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两个“重复历史”的案例

下面将分析两个实际的案例。第一个是关于中国石油重复中国神华的案例。第二个是关于政府拯救和打压市场的消息的作用。后者分析的是“基本面信息”对市场的作用。本来还应该有一个关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重复历史”的案例,但由于篇幅较大,因此放在后面的附录中。

(一)中国石油重复中国神华

在2007年年底,中国石油(601857)上市了。上市之前,对中国石油的相关分析很多,其中一个结论是,中国石油将重复中国神华(601088)。

对于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和原因,笔者虽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证”,但可以肯定不是来自技术分析。我们暂时姑且接受这个结论。理由有二:第一,既然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就说明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之间肯定具有相似性,就存在“重复”的条件,这个结论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其错误,就需要尊重这个结论;第二,技术分析的思路就是提倡“历史会重复”,就是要努力寻找重复出现的现象。

就重复这一点而言,是否“重复”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重复”的内容。这个案例将向我们说明,重复的内容应该是“空间”,即上升的幅度。那些在45元以上购买中国石油而被“永远套牢”的投资者,就是在这个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

1.中国神华的市场行为

既然要重复中国神华,就需要了解在中国神华身上出现了什么行为,进而发现可能重复的“内容”。由于考虑的是中国石油上市后几天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考虑中国神华在上市后的几天有什么样的市场行为。

图6-1是中国神华上市之后几天日线图,从中可以发现哪些价格行为呢?价格行为是多样的,对这个问题当然有不同的解答,下面是容易想到的几种可能的答案。

图6-1 中国神华上市后日线图

第一,价格上升到93元。

第二,上市5天内,IPO溢价率为2.54倍(=最高价93.7/发行价36.9)。

第三,开盘上市后连续跳空上升了4天。

第四,开盘后都是大换收率,4天累计超过50%。

这四条中,第一条是价格达到的位置;第二条是(与发行价相比的)最大上升幅度;第三条是连续上升所持续的时间;第四条是关于成交量的。中国石油上市后会重复其中的哪一条呢?

2.中国石油实际重复的是空间和换手率

图6-2是中国石油上市之后几天的日线图。从中发现,上市的第一天,最高IPO溢价达到2.856倍(=47.7/16.7),换手率为51.6%。

图6-2 中国石油上市后日线图

如果考虑空间因素,中国石油如果重复中国神华的上升幅度,那么,中国石油的股价上升高度应该是42.42元(=16.7×2.54),而当天的实际价格已经达到并超过了这个高度。

对于时间因素,中国石油只在高价位维持了1天时间,而不是像中国神华那样维持了4天的上升。

对于换手率(成交量)因素,两者都在短时间内超过了50%。

最后的实际结果是,中国石油重复了中国神华的空间和换手率,而没有重复时间。

3.在45元以上买入中国石油的错误

那些在45元以上买入中国石油的投资者明显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把空间误认为是价格的具体高度,这是重复的具体内容的选择错误。他们以为重复的是价格,既然中国神华上升到了93元,中国石油就有机会上升到接近90元,在45元买入就是可行的。前面已经指出,空间指的是上升的幅度,是相对价格,而不是价格的具体位置(绝对价格)。这里的IPO溢价相当于在发行价买入的投资者的盈利,即上升幅度。根据前面的计算,在43.42元的时候,中国石油已经达到了中国神华的上升幅度,45元已经越过这个价格很多了,不应该再有更多的“非分之想”了。

第二个错误是完全依赖和轻信“专家”,没有经过自己亲自验证。这个错误不属于技术分析的范畴,但非常值得提出来。投资者既然选择投资股票市场,就需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来判断,也可以没有自己的判断而听取别人的结果。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经过自己亲自验证,只有曾经“说对过”的方法和专家,才能应用到未来。

4.关于换手率的猜想

这部分主要说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没有强调成交量或换手率。主要原因是,笔者对这方面,还没有心得。下面是根据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的案例中得到的一个猜想,希望有兴趣的读者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验证这个猜想。这个猜想如下所述:

对于新上市的股票,如果在短时间内(比如两个星期), IPO溢价达到一定程度(比如2倍以上),换手率达到一定程度(比如60%),就没有继续上升的动力了,至少其上升的幅度不会高于市场大盘指数的上升幅度,即跑不赢大盘。

括号里的数字是笔者提供的可能的结果,具体数字应该是多少,需要实际的研究,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就为持有新股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即时卖出获利了结的方法。

(二)政府打压政策作用

2007年是大牛市,期间上升得实在“太猛”,中途的5月30日,政府出台了调高印花税的政策,使得市场暴跌。这样的信息就属于“政府打压”的信息,也就是政府管理部门“担心”股票市场上涨过快而带来不利后果,故意发布的利空消息。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样的“打压”呢?

显然,这样的信息必然导致股票市场下降,然而,知道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信息带来的影响不可能永远存在,总有“失效”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这样的“利空消息”所带来的下降幅度和下降持续时间是多少呢?也就是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面对计算时间和空间的数量化问题,没有别的好方法,从技术分析的观点看,只有从历史的表现中寻找答案。找出过去出现过的类似政策,并分析过去市场的实际表现。

1.第一次打压政策的时间和空间效果

按照上面的思路,需要寻找历史上的“打压”事件。对此,当然有不同的寻找结果。然而,按照笔者的判断,只有1996年12月的“打压”能够与2007年5月的这次“媲美”,不妨将这次打压称为“第一次打压”。在第一次打压中,《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同时宣布实行涨跌停报制度,足以表明管理部门的态度。

图6-3是在第一次打压中,导致上证指数下降的实际效果图。需要指出,下降不是从信息公布的当天开始,而是提前了两天,这是消息“泄露”所致。下面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次打压的效果。

图6-3 上证指数第一次打压的效果图

从短期看,连续下降的时间是5天,即5个交易日。第五天基本上就是下降的最低点。下降的幅度从1250点到855点,大约32%,差不多是三分之一。

从长期看,在低点经过几次起伏之后,上证指数越过了暴跌之前的高点,出现新高。上升趋势的时间维持了5个月,上升幅度为超过前高点20%。

2.第二次打压政策的时间和空间效果

2007年5月30日的打压是第二次打压,如果我们认可两次打压的相似性,就应该相信第二次打压必然会重复第一次打压的表现。当然,不必要求重复全部的表现,只要部分重复或近似重复就足够了。那么,第二次打压会重复第一次打压的哪些表现呢?图6-4是第二次打压的效果图,同样按照上面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

图6-4 上证指数第二次打压效果图

从短期看,连续下降的时间也是5天。第五天达到最低点并出现大反弹。下降的幅度从4335点到3404点,大约是22%。

从长期看,在两次达到低点之后,上证指数越过了暴跌之前的高点,出现新高。上升趋势的时间维持了5个月,上升幅度为超过前高点41%。

3.两次打压的对比结果

对比两次打压的效果,可以发现:

第一,从短期影响看,两次下降的持续时间长度都是5天,下降的幅度有差异。

第二,从长期影响看,在短期下降之后,两次都上升并出现新高。在5个月之后,上升趋势结束。两次上升的幅度有差异。

这样,两次打压在时间方面的重复是完美的,在空间方面的重复有差异。

4.本案例的启示

最后,根据对这两次打压政策的分析,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猜想:

打压政策的效果,5个月之后才能显现。

得到这个猜想是根据这两次打压的实际结果得到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结果,其中蕴含了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技术分析本身对于解释现象就“缺乏兴趣”,而且,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其实更多的是自圆其说,未必能够真正进行解释。比如,对于打压政策之后出现新的高点的现象,实在无法用“正常的”思路进行解释。“全国人民”都知道政府“不高兴了”,正在采取措施抑制市场,为什么还要继续“不顾死活”地长时间上升,这一点还有赖于广大读者的努力。

(三)救市政策的时间和空间效果

按照笔者的观点,沪深市场的历史上,有四次救市政策,第一次是1994年8月的第一次“三大政策”;第二次是2002年6月停止全流通试点;第三次是2008年4月降低印花税;第四次是2008年8月的第二次“三大政策”。显然这样的信息一定会导致上升的结果。同样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这几次救市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出于篇幅考虑,这里只列出最后的总结结果,读者可以对照图形验证具体的细节。

从短期影响看,四次救市政策所引起的短期上升幅度是不同的,有大有小。由于四次上升幅度差异较大,从空间方面不能总结出有益的结果,只能得到“最小涨幅超过10%”这样稍微有点用处的结果。然而,从短期持续时间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四次救市政策的上升,都是在7个交易日之内受到压力而停顿,甚至彻底结束并反向,也就是说,救市政策的“第一轮冲击波”所持续的时间最多就是7天。

从长期影响看,除了第一次之外,后面三次救市政策之后都出现了新的低点,这是空间方面的结论。从长期持续时间方面,四次救市政策在1个月之内都出现了下降。也就是说,救市政策只能坚持1个月。

本章分析了价格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重复行为,价格在其他方面肯定还有一些值得关心的重复行为,这里就不涉及了。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总结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