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默契的形声字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90%以上,可以说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字都是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在识字时常用的“妙招”——读字读半边,说的就是形声字。
“读半边”是形声字的一大特征,因为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表示读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我们经常读的“半边”就是指“声旁”。表示声音的“声旁”参与造字可是汉字创造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知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通过视觉上的字形来表示意义的,它们能很清晰地表示字的意义,却不能反映出这个字的读音,这无疑给汉字的普及和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形声字却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形声字的造字过程也很简单,它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像拆机器一样把形声字分解开来,我们会发现,哪怕是最复杂的形声字,也是由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组成的。我们就拿“茅”字来还原一下形声字的造字过程。
古人在造“茅草”的“茅”字时,就从象形字、指事字或者会意字里面找一个读音跟“茅”相同的字,最好这个字又比较常用,于是矛盾的“矛”字就被挑选出来。然后再在“矛”上加一个偏旁,一方面要跟“矛”在字形上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也让新造字能反映出一部分意义来。茅是一种草,所以就给它加一个表示草的符号,于是“艹”就跟“矛”组合成了表示茅草的“茅”了。
从造字过程的还原中,我们知道古人是通过发音来创造形声字的,它的声旁实际上就标识着这个字的读音,而形旁则跟意义有关系,比如跟水有关系的都带有“氵”,如江、河、湖、海;跟山有关系的都带有“山”,如峰、岭、岱、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博闻馆】
“读半边”也会闹笑话
根据形声字的造字规则,人们只要认识声旁就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了,可是为什么“读半边”还会闹出这么多笑话来呢?这又要归功于伟大的时光了。与字形一样,古今的读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发展不均衡,有些字的读音变化得快,有的至今还是跟古音相同。这样就造成了古时的同音字,现在读起来却有很大差异了。例如江、红、缸三个字,都是以“工”为声旁,这说明在造字的时候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但是慢慢地就分化成声母不同的三个读音了。所以我们可要留神了,既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我们又快又多地识字,也要避免“读半边”闹笑话,最好还是动手查查字典,以字典的读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