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评论(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精准扶贫中的人情现象与规避对策

张清云 罗筠

作者简介:张清云,河南周口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地方治理。罗筠,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治理。

【摘要】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传统救济式“输血”转变为开发式“造血”,然而如今依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正是基于对扶贫脱困的迫切需求,精准扶贫思想得以提出并落地。在现实扶贫实践中,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人情法则的持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脱贫攻坚的进行。由此,本研究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所产生的亲疏有别、人情交易、人情冷漠等现象,分析了这些人情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对政策实施中人情因素的规避进行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 人情现象 规避


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与之前扶贫方式所不同的是,精准扶贫重在“精”和“准”,从制度设计上看,它是一种定点靶向的扶贫策略,重在提升扶贫主体的“造血”功能,立足帮扶地、帮扶户的具体情况,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手段,促使帮扶对象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机转变,通过科学的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最终实现扶贫的目标和任务。然而政策的规划无论多么美好,实践表明,“任何生产过程都依赖于许多非正式的和随机的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能被正式设计在规划当中”,所以,如果仅仅按照制度而忽略非正式制度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就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目标的偏移。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在实施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人情法则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某种程度而言,由于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农村人情社会情景的忽略,导致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目标产生严重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