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结论与讨论
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典型特征是:①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导致交通网络的建设封闭、落后,农业和工业经济都不具备东部地区那样的地理优势,无法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同时民族地区的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速度缓慢,贫困家庭数量多、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脱贫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政治任务,在政府引导下大量的金融资本和扶持政策向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汇聚;③贫困地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外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碰撞出激烈的火花;④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政治任务面前,在众多扶贫模式中进行组合选择;⑤贫困地区的自然山水、民族风情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高端品牌,也是当地政府和群众触手可及的脱贫路子。
贵州88个县中有66个贫困县。在精准扶贫理论背景下,黔东南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符合贵州等后发地区的省情: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少,为广大的金融资本寻找到投资空间,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扶贫效率高、返贫率低,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人口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向脱贫。因此,继续完善该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将对黔东南州的全面脱贫致富,贵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新艳,朱黎明,冯茹,宗永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优势分析[J].商业经济,2013(2).
[2]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3]蒋焕洲.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27):34-37.
[4]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19):32-36.
[5]赵立韦,杨瑚,张亮晶.精准扶贫背景下甘肃省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