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兼具“滴灌”和“造血”功能的扶贫方式,为我国贫困人口提供了诸多脱贫的机会,也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按照“十三五”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预计到2020年将在全国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15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300万家,实现年接待游客20亿人次,收入1万亿元,5000万贫困人口收益,每年带动200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不难看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还很大。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政府部门加强引导,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到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来,利用PPP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
尽管PPP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仍然在风险分担、回报分配、项目管理与政府监管等方面有待完善,但将其引入扶贫项目,实现贫困地区的资源整合、产业升级、脱贫致富,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政府与私人部门利用PPP模式合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形成共赢、长效、稳定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脱困、培养贫困群众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脱贫群众返贫,最终向“后扶贫时代”不留锅底、全面实现小康的扶贫目标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90.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3]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EB/OL].(2016-12-04).http://www.cpad.gov.cn/art/2016/12/4/art_343_261.html.
[4]杨静.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6(2):200-202.
[5]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213.
[6]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5):625-631.
[7]陈晓燕,段德君.后旅游扶贫时代的乡村旅游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7):431-433.
[8]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7.
[9]叶晓甦,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6):6-7
[10]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7-9.
[11]段绪柱.公私合作制中的政府角色冲突及其消解[J].行政论坛,2012(4):41-45.
[12]张永山,霍伟东.民间资金参与精准扶贫研究——以四川为例[J].西南金融,2017(1):30.
[13]廉超.PPP模式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56-157.
[14]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5]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5-96.
[16]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97-198.
[18]王文艳,余茂辉.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00.
[19]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93-94.
[20]新华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EB /OL].(2015-12-14).http://news.southcn.com/china/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