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报酬和工作特征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基础理论和研究假设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阐述开始,人力资本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从古典人力资本理论对人的经济价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储存在人身上的价值形态。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具有价值增值性的价值形态,都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潜在的利润和经济的增长。

1.古典人力资本理论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培训的价值,并认为可以借助于基础教育来发展人的先天能力并决定其社会阶层。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社会结构、权力地位以及人的发展的影响,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不仅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而且揭示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相辅相成的作用。第一次采用“生产成本法”粗略地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恩格尔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反映家庭收入与支出关系的著名定律“恩格尔定律”,在计算人的经济价值时区分了两类价值:人的成本价值和人的投资价值,并对二者进行衡量。威廉·法尔用“资本化收入法”来衡量人的经济价值,他和维特斯坦分析了不同年龄的人的资本价值衡量等,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认可了威廉·配第等人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的思想,而且指出在所有的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他认为对人的教育与训练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最早把人力和资本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的能力及其差别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而后天通过教育和生产实践提高的能力是固定在人自身的一种资本,能够创造价值,并且指出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技能职业比不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低技能职业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基本原理。

西尼尔(Senior,1836)、恩格尔(Engel,1883)进一步认为,不仅人的知识、技艺和能力是一种资本,而且人的健康同样属于资本。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同样原材料商品装备的条件下,能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创造更多的收入,他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并认为这样不会贬低价格或者有损于人的自由和尊严。如果不认识、不利用人力资本,国家便会损失这种资本的数额而陷入贫穷。

2.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舒尔茨在1960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讲中,以人力资本投资为议题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是错误的,人的知识、能力、健康、技能等人力资本的增加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远比土地等物质资本重要得多,对于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是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对人进行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他明确提出人力是一种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仅比物质资本增长快,而且比收入增长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长,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所致,尤其是教育、培训的作用。舒尔茨的分析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最早研究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学者是明赛尔,他从个人收入分配和劳动经济角度着眼,提出了美国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其博士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他指出美国个人收入差别与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从人的后天智力差别及其变化入手,认为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工人收入的增长与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他首次尝试建立了揭示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是最早提出“收益函数”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用收益函数深入研究了劳动者收入差别与接受教育和获得工作经验年限之间的关系问题。

贝克尔(1972)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来定义,他认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收入和精神收入的活动,即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具体包括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和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贝克尔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并使之数学化。把人力资本的观点发展成为确定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他对培训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培训包括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使被培训者获得一般性用途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为一般性培训,这种培训应该由被培训者自己付费;能更大地提高提供培训企业生产率的培训为特殊培训,特殊培训应由培训者付费。贝克尔2004年指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更显得宝贵。国家要取得进步,企业要取得成长,人力资本就是最可贵的资产。”未来50年内,人力资本将是所有经济实体中最重要的资本。

阿罗于1962年发表的《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中提出了边干边学的著名理论。他认为边干边学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通过边干边学获得的人力资本是经验产品,它只发生于解决问题的相关生产活动中;重复大体相同问题的边干边学不能增加人力资本;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增加而递减。知识水平本身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具有递增边际生产力,但由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所以收益递增是外在于厂商。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秉承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个体自愿和自我决定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基础。自我决定理论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不断地受到发挥个人潜能需求的驱动,努力应对各种挑战以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该理论强调动机的内在性和自我决定性,认为动机的源泉是个体先天的实现自身潜力的需求。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Deci,1975; Deci&Ryan, 1980)认为环境因素主要通过两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对内在动机产生影响:第一种导致个体认知过程中的因果关系路径发生改变。物质奖励、时间期限、监督和评价等往往使个体感觉到行为活动缺乏工作自主性,受到他人的控制,结果削弱内部动机;而工作中的选择机会、民主参与等外部事件使个体感觉到自我决定,将会增强内部动机。第二种是导致胜任知觉的改变,当外在事件令个体感觉到胜任工作而不是削弱他们的胜任感觉时,内部动机将会增强。由此而言,环境因素可以区分为信息性、控制性与去动机性三种类型:信息性的事件促进个体内在的因果知觉与胜任感,由此提高个体内部动机的水平;控制性的事件产生的是一种压力,提高个体外在因果知觉的水平,降低自主的感觉,从而削弱内部动机;去动机事件意味着无效的事件,导致个体产生无胜任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削弱内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还确定了一种促进个体内部动机的环境因素特点,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即处于满足个体关系需要的环境中时,会出现更多的内部动机行为。但与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相比,关系需要是在远端促进内部动机。

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突破传统上的二元动机划分方法,提出个体的自我整合受到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从无自我决定到自我决定的连续体(见图3-1)。

图3-1 自我决定连续体

资料来源:本图来源于组织行为学学报(2005)。

尽管大多数内在化理论将其看作是一分为二的——一项调节要么是个体外部的,要么是已经被内在化的,但是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这样一种自我决定连续体的假设:它涵盖了从完全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缺乏到永远自我决定的内在动机。在动机缺乏和内在动机之间,沿着这个连续体,是四种外在动机,分别是多数受控(也就是最少自我决定)的外在动机,以及逐渐增加自我决定程度的摄入、认知和整合。

因为个体具有有机整合的倾向,所以由无自我决定动机向自我决定动机发展的倾向是一种先天趋势,这一过程被称为内化(Eghrari, Patrick和Leone,1944)。有机整合理论认为外部动机的内化并不必然发生,需要外部环境的滋养,那就是满足关系、自主与胜任三大心理需要。要求、报酬、价值肯定对于外部动机的内化相当关键,所以虽然与自主、胜任需求相比,关系的需要在对内在动机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位于滋养的远端,但在促进外部动机内化的过程中更为中心。当然,内化的过程也不能缺少胜任需要与自主需要的满足。如果个体在实现目标行为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胜任,他们就会找到不去行动的借口;而因为自主本身会导致坚持、灵活性和活力,当个体对外在要求体验到选择、意志和自由时内化就更容易发生,所以自主支持是个体将外在的价值转化与整合为自我的基础。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我决定的天性能否顺利发展受制于外部环境,即外部动机是可以内化的,外部动机的内化和内部动机的维持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外部环境能否保证人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自我决定理论与Harlow(1958)和White(1959)等心理学家的立场相一致,将需求定义为普遍需要,即对于人类发展最佳状态的和完整性而言至关重要的营养素(Ryan, Sheldon, Kasser和Deci,1996)。我们认为胜任需求、工作自主性需求和关系需求对于所有个体而言都是重要的,故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重点并不在于不同个体需求强度的结果,而是社会环境中人们满足需求的程度的结果。组织设计满足个体这三种需要的社会情境能让个体更长久地坚持某项活动,坚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结果:①坚持和持续行为变化;②有效的工作表现,尤其针对需要创造性、认知灵活性、和概念理解力的工作;③工作满意度;④对于工作积极的态度;⑤组织公民行为;⑥心理调整和幸福感。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的区别。自我决定理论假设,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在潜在的调节过程和相关体验上是不同的,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都是有意识的,二者都与缺乏目的与激励的动机缺乏相对立。

自我决定理论与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征理论虽然有差异,但是基于工作设计增加内部工作动机的目的是一样的:①提高多样化、完整性,并且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②给员工提供足够大的自由和自主决策权(行动理论中提到的决策自由度); ③提供有意义的绩效反馈。他们进一步说明,提高能力的需求上的个体差异将弱化这些工作特性对工作绩效产生的积极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些工作特性会推动工作自主性动机的增长,而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例如, Gagne, Senecal和Koestner,1997)。

三、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M.Romer)、卢卡斯(R.E.Lucas)等。

罗默(1986,1990)、卢卡斯(1988)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加入了人力资本因素,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同时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

罗默提出了“四要素”论,即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前者是指知识的积累,后者是指特殊的知识存量。积累的知识越多,用于生产知识的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就越高。罗默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自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而且会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收益递增,形成“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型。

罗默于1986年10月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和卢卡斯1988年在《货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为代表形成的新增长理论,他们把目光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上,他们把人力资本视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和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首要作用。这些研究都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其变化对各种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收敛趋势的影响,进而确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贝克儿认为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专业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不仅使知识、技术、人力资本自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也使其他追加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的收益递增。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即具有“溢出效应”。

1988年,卢卡斯用人力资本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力资本内在化。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成正比,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上的边际产出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在其1988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中提出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将资本区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并将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后者才是增长的源泉。相比之前的人力资本研究者,他将人力资本的研究内深化和具体化了。他指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积累: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卢卡斯认为舒尔茨所说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而边干边学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这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卢卡斯模型避免了“没有人口增长就没有经济增长”的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卢卡斯的增长理论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即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同,但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水平高,其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收益均大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导致了资本和劳动力向发达国家流动。

知识创新与积累的动力包括这四种力量:政府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研究开发与创新的经济利益激励,对知识与人才的重视,以及边干边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