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与贸易效应

2.4.1 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母国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时,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和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都是在东道国完成的。导致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贸易壁垒的存在,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国际运输成本等一切增加国际贸易成本的因素。贸易壁垒越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也就越大。反之,贸易壁垒越低,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也就越小。

Markusen(1984)提出了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他认为企业进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两个工厂的固定成本小于一个工厂的固定成本两倍时,企业采取在当地建厂的方式生产和销售产品更有利可图。二是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避开贸易壁垒。

Hostman和Markusen(1992)及Brainard(1993)发展了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模型,该模型基于企业存在规模经济。假设有两个经济特征类似的国家,它们具有相似的经济规模、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根据比较优势,两国不会发生贸易。但是,假设两国间存在运输成本,企业将在出口还是海外投资建厂之间选择,这种选择取决于在地缘优势和单个工厂生产的规模优势之间的权衡,因为通过海外投资建厂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会涉及建厂的固定成本,通过出口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会涉及运输成本。尽管Brainard(1993)分析了产品异质性的情况,而Hostman和Markusen(1992)分析了同质性产品的情况,但是他们的结论是相似的。当固定成本、关税壁垒和运输成本高于海外设厂固定成本时,企业会进行海外投资;当运输成本趋于零时,企业会以产品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避免海外设厂的固定成本。Markusen和Venables(1998)进一步拓展了上述模型,考虑了国家特征不对称的情况,即经济规模和要素禀赋的差异。Markusen和Venables(1998)认为当两国的要素禀赋和市场规模相近时,由于跨国公司的出现,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了国际贸易,两国间贸易流量减少。这一结论与H-O的要素禀赋理论——蒙代尔的模型是一致的,即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的替代效应。

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主要结论:①与采用产品出口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相比,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免关税和运输成本,因此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提高或者运输成本的增加会促进母国企业采取海外投资建厂的方式服务海外市场,抑制了企业采用产品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②母国的规模经济效益低于东道国投资建厂的规模经济效益时,母国选择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建厂服务海外市场,因为海外工厂的额外规模经济收益可以抵消投资建厂的固定成本。③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大,因为东道国较大的市场规模能够摊平对外直接投资所增加的固定成本。④母国企业的专有资产的作用越大,即总部经济的规模经济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大,因为总部经济的规模经济能够降低海外生产的固定成本。总之,由于跨国公司的出现,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替代效应。

2.4.2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母国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时,产品生产的一个或者部分环节在东道国完成,产品生产的其他环节仍然留在母国,即母国企业把不同生产阶段分别配置在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因此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简单地说,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根据不同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差异和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为了降低每个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比较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和外国要素丰裕度,配置不同生产阶段到相应的国家。

Helpman(1984)提出了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模型,Helpman和Krugman(1985)对该模型进一步完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强调了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它采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要素的模型。该模型包括母国和东道国两个国家,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一个同质性产品X和一个差异性产品Y。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母国资本相对丰裕,东道国劳动相对丰裕。

两国都可以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生产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X,并且产品X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差异性产品Y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差异性产品Y的生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总部服务和劳动密集型的工厂生产。总部服务具有类似公共物品的非竞争特性,可以为多个工厂的生产提供管理、服务、技术,因此差异性产品Y的生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两国间可以自由贸易和每个企业都只有一个工厂。

(1)当两国的资本要素禀赋差异较小时,由于两国要素价格基本上没有差异,母国企业不会在海外设立工厂,全部在国内生产,这时母国出口部分差异性产品Y

(2)当两国要素禀赋差异较大时,为了利用两国要素价格差异,母国企业把产品Y的生产分成两个部门,把劳动密集型的工厂生产转移到东道国,把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总部服务留在母国,这就形成了两国的垂直分工。同时,母国把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生产也转移到东道国生产。

通过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把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配置到劳动丰裕的东道国,母国通过总部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的服务到东道国来最终生产人力资本要素密集的产品,并且从东道国进口这些最终产品。显然,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促进了母国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多。同样,总部服务和工厂生产的要素密集度差异越大,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有可能发生。

母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母国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总部服务,进口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最终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贸易量的增加。

2.4.3 增加值与贸易效应

国际贸易中包括中间产品_根据联合国Broad Economic Catalogue(BEC)分类法,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把商品分为三大类,即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本书所指的中间产品包括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超过了最终产品贸易的增长,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间产品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的程度,但是这也导致了采用传统贸易数据无法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真实收益,因为在每一个国家的出口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国家/地区的中间产品。另外,有些学者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时不仅包括出口还包括进口,但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出口和进口无法统一在一个框架中,这也是因为出口中含有国外中间产品,以及进口的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导致分析贸易效应时顾此失彼。然而,增加值贸易可以解决该问题,因为增加值核算贸易时会消除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问题及区分增加值的来源。图2.7是国际生产网络、投资与贸易。接下来,我们从东道国和母国不同主体来看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根据经济活动的不同,对经济活动进行了(1)~(6)编号。

东道国与贸易:

(1)母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的投入要素参与东道国国内生产;

(2)东道国进口中间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或者出口中间产品;

(3)东道国进口的最终产品满足国内需求;

(4)东道国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求;

(5)东道国国内生产的一部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

(6)东道国进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母国投资与贸易:

(1)母国对东道国进行投资;

(2)母国进口中间产品用来生产最终产品或者出口中间产品;

(3)母国进口的最终产品满足国内需求;

(4)母国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求;

(5)母国国内生产的一部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

(6)母国进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图2.7 国际生产网络、投资与贸易

以往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其实质就是研究(1)对(5)和(6)的影响,由于国际分工网络的复杂性,很难把出口效应和进口效应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国际贸易中既有中间产品又有最终产品,如果出口产品中使用了较高比例的进口中间产品,那么出口效应被高估了;如果进口产品中还有较高比例的中间产品,并且这些中间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产品的生产,那么进口效应被高估了。

增加值贸易能够把进出口贸易整合起来,为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增加值贸易是指一国通过进口并最终消费了多少外国的增加值,以及出口了多少增加值满足外国的最终需求,不关心是以最终产品方式还是以中间产品方式。增加值出口是一国的国际贸易实际收益,即国内劳动和资本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报酬,增加值出口越多,国内劳动和资本获得的报酬越多。因此,采用增加值贸易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我们能够把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统一起来,即不论国际生产网络有多么复杂,核心问题是在国际生产网络中获得了多少报酬。这样,我们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总额出口越多并不代表收益越多,总额进口越多并不代表支付越多(如加工贸易),以增加值为核心,贸易效应的研究回归到了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即贸易效应替代或者互补了贸易中本国创造的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