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尔生活美学:从俗世的挑战到心灵的深度觉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艺术的生活方式

真实而具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是要去逆转这个权威式的秩序。


不论是西方或东方,在所有的传统社会中,由社会授予的神话形态都在仪式中呈现出来,而个人则以承诺及信仰的体验予以回应。如果个人没有反应怎么办?万一整个社会承继的神话、神学及哲学的传统,都无法唤醒这一类个人内在真诚的反应呢?个人将如何在社会中行动?常见的方式是伪装,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或假装相信、试图相信,甚至模仿他人的方式,过着一种不真实的生活。反之,这种真实且具创造性的方式,我称之为“艺术”的生活方式,是与宗教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它是要去逆转这个权威式的秩序。

摘自坎贝尔主编的《神话、梦境及宗教》之《创造性文学与艺术中的神话主题》

Mythological Themes in Creative Literature and Art


正如乔伊斯和托马斯·曼的小说所显示的,进步的关键在于内在心灵的强调……乔伊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说:“当一个人诞生在这个世上时,就有各式各样的网朝向其灵魂,以阻止它自由翱翔,国籍、语言、宗教皆是。我要试着避开这些网。”

…………

“朝向灵魂,并阻止其自由翱翔”的网,对一个已发现自己生命重心的人而言,反而会成为他为更进一步历险所自由拣选的外衣。

摘自《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对拥有圣杯经验这种满足感的人而言,什么样的行动及生活经验才是适当的呢?你要做什么事是不受规范拘束的?佛陀怔悟后又回到俗世,说法50年。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要能预测自己所要过的生活的种种情境。

一旦你拥有那样的体验,你必须在下一刻以及接下来的每一刻,继续体验到它。这个体验获得的过程乃是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外在信仰的万灵丹。例如,在回答“上帝为何造你”时,“和他永远快乐地在一起”这样的答案,便是类似的例子。对于这个问题,我学到的标准答案是:“上帝创造我来认识他,爱他,在俗世中服侍他,并和他在天堂永远快乐地在一起。”把它改换成隐喻性的说法便是,天堂是你内在永恒生命的象征。它永远是你自己的一个基本面向。那是一种忘我的狂喜感觉。同时,有限的生命也要求去“认识,爱护,并服侍……上帝”,生命能量的动力就会存在于你及其他所有事物中。

我的经验是,当我和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事时,我就觉得自己是在圣杯城堡中。我有一种满足的感觉。不过要命的是,感到失去古堡却很容易,它一下子就不见了。失去圣杯体验的方式之一便是去参加鸡尾酒会。那就是我为何从不去那儿的原因。

我的想法是,人必须不断努力,以达到那样的境界。这要花上一段时间。就算是达到了那种境界,也很容易又会被抛出去,因为这个世界有它要你做的事,而你已决定不再去做这个世界要你做的事。要紧的是,找出一片可以使你得到内在满足感的活动空间,这样你才不致于被抛出来。


……就算在今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别人外加一套生活价值,或是需要神职人员和大众媒体对他们叫嚷的懒鬼。因为在被认可的社会中心及其理解控制的范围之外,仍有许多深刻的精神探求与发现正在这个世界某个宁静的角落进行着——或在四处散见的小团体中,但更常见、更典型(任何人只要环顾四周便可以发现)的例子,乃是由单一或三两成群的人所为。他们从自己选择的地点进入森林,进入他们认为最黑暗的角落,那儿的道路,从来没有人走过。

摘自坎贝尔《野鹅的飞行》(The Flight of the Wild G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