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注
注 2009年在复旦大学政-望道学者结题典礼上的讲话整理稿,标题后加。
首先,向我们2009年的政学者、望道学者表示祝贺。同时,非常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和评审老师的义务奉献,他们的岗位津贴里面没有指导学生学术科研的那部分事情。我要表达以下两个观点。
一是希望更多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11年前,李政道先生设立“政”基金的时候,名额不多。几年实施下来,发现效果很好,学校就增加了名额和经费。后来学校认为这个效果还应该更好,就开设了“望道”计划,又扩大到现在的“曦源”,经费到了院系。10年以来,大学生学术活动不断地增加。现在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多教师来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很多学生讲,他们多次联系、各方打听,想找一个导师,但还是没找到,觉得挺惋惜的。这里有各种原因,但恐怕主要还是教师实在事情太多来不及做,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
我们学校,包括整个中国的大学界,真正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本科生始终是一个大学里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培养的重点。有了研究生以后,我们好像觉得研究生指导才算学术活动。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挤出一点精力来,做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哪怕不以导师的名义,实际上提供一些帮助。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李政道先生在“政基金”上的一段文字,他写到他的爱人秦惠君女士在病危期间再三关照,希望李政道先生够帮助她继续关心中国大陆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使他们了解科学。我不知道秦惠君女士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经历,对我们的大学生会如此关心。我们学校里边的人,对身边学生的关心,未必都能够超过她。刚才有的老师说复旦的本科生是如此优秀,要给他们多一点关心,使他们成才,我想这应该是复旦的愿望。只要我们给每位同学足够多的机会,他们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人物,因为他们是全国几百万人当中考试分数最高的,学术热情、求知欲也是最强的。所以,学校要想方设法鼓励老师来参与这个活动。同时,希望更多的教师参加。
我也要提醒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想方设法去和老师联系,这不是我推脱责任。李政道先生非常希望学生有这样的能力,能直接与老师交流。有一位政学者,据说与一百多位教授有过联系,他知道复旦大学几乎所有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如果大家都这么努力的话,一定会得到机会。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不怕难为情,不怕吃闭门羹,相信老师是有诚意的,相信老师是有办法安排的,把你们的愿望告诉老师,当然最好有一点技巧,使老师很不好意思回绝。
二是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参加学术活动。就像刚才有的老师说的,大学里应该做什么呢?上课也好,听报告也好,无非是促进思考,无非是一种学术的体验。大学里大部分活动还是学术性的,学术是我们的天职,我不认为上课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没有一点学术的交流。课堂不是教堂,教堂是使人去相信某些东西。课堂是告诉学生永远去追求真理,不断地提出问题。我们的信仰就是学术的信仰,就是不断探究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真的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有这样一个体验,感受学问的过程。刚才有的老师说成败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学术的道路上几乎就不存在成败的问题,它就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没有彼岸。所以有的老师刚才说要为学术而学术,我是非常赞赏这个观点的。搞学术没有其他的功利,带有功利的学术那是交易。真正能够取得学术成就的人,一定是为了学术。
但是,纯粹的学术理想很不容易建立。申请学术活动的学生,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如果没有成功就非常沮丧,觉得失去这样一个记录,会影响就业,这就把学术活动当作博取他人欣赏的资本,有点远离了学术的本意。学术的本意就是因为思考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和求知欲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能够逐渐地逼近真实,找到规律。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其实都给人这种感受。我并不听得懂他们讲的内容,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这种快乐,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找到真实中得到了快乐。真正的科学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快乐,并从这种快乐当中为社会提供财富。所以,希望大家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有一种纯洁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就是在学术活动当中培养的。我相信慢慢地会有更多的复旦学生参加到学术活动的行列中,也希望学校能够积累更多的资源,除了资金以外,还能帮助学生得到更多感受学术的机会。有些机会学校或许没有,但学校有自己的社会资源,有高校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同学们到学术氛围最好的地方去,找最好的导师,在本科期间,得到一段一生受益的经历。
这两个愿望,也是我的责任。祝复旦大学生的学术活动能够越办越好,蓬勃发展,为国家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200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