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将人类与自然万物都划分到了同一个层次,不仅要求人类与道及自然万物处于平等地位,对于人类社会的内部稳定更是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人类社会之间“人人平等”。
【原典重现】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万物之始③;有,名万物之母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⑤;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重点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传道,但是这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道”。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是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实体的描述;第二个“道”则是动词词性,传道、说道、言说。
②名,可名,非常名:“名”,可以命名,却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名”。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是用来特指“道”这个名称;第二个“名”则是动词词性,命名,用名称界定。
③无,名万物之始:无,是整个宇宙的源头。
④母:母体,根本。
⑤妙:奥妙,微妙的关系。
【白话翻译】
“道”,可以传道,但是这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道”。“名”,可以命名,却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名”。“无”,是整个宇宙的源头;“有”,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处于“无”的状态,为的是领悟世间万物的奥妙;经常处于“有”的状态,为的是体会寻找天地之道的界限。“无”和“有”,本是出自同一个源头,名称却不同。(二者)都可以称得上是玄妙,这样的玄妙层层叠叠,无边无际,是揭示所有奥妙的智慧法门。
【鉴赏评议】
《道德经》开篇的两句是整本书的精华,也是全文的总纲。老子开宗明义地用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名”和“实”的界限,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看清事物的本质,防止“名不副实”的现象产生。
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人类与自然万物都划分到了同一个层次,不仅要求人类与道及自然万物处于平等地位,对于人类社会的内部稳定更是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人类社会之间“人人平等”。
道家思维的本源是玄学思维,注重直观的感悟,追求人性的解脱和看破虚妄驾驭万事万物的思维境界。虽然这种思维境界不像现在的数理化科学思维一样严谨准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人类的不停推敲。但是这种精神上的科学也有着独到的地方,深深地吸引着当今社会匆匆忙忙的人。
【深度解读】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在现代,很多人都对老子口中的“道”感觉晦暗莫名,不知所云。其实“道”是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也就是他的哲学总纲。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的,生活在天底下的众生不能望文生义地去通过字面意思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多面性,这就需要借助“无”与“有”的界限来科学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了。
可是“有”和“无”又怎么会是轻易能够辩解出来的呢?
有一个歪打正着地讲出“道”的玄奥的例子:古代有钱有权的人都喜欢养一些替自己出谋划策的人,这种人被称为“门客”。五代著名宰相冯道自然也不例外。他当时养了不少门客,专门用来给他出主意,想办法。有一天,冯道突然想听《道德经》,于是他就躺在卧榻上让他所养的门客中的其中一个专门给他讲老子与《道德经》。
对于一个有学问的门客来说,给谁讲《道德经》都不是问题,可这个要听的人偏偏是冯道。在古代那个十分看重名讳的时候,给冯道讲《道德经》就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因为《道德经》的开篇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连三个“道”字,如果被冯道认为是有意冒犯那可是杀头的大罪,这一句该怎么讲的问题可愁坏了这位门客。好在这位门客急中生智,硬着头皮解释道:“不可说,不可说,就是不可说。”
冯道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不仅是笑这位门客的机智,更是笑这位门客误打误撞就解释了“道”的真谛,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指月图》中:一名佛陀站在图中,用手指指着天空的月亮,一僧一俗举头望天;天上未见明月,只有孤星一点。这幅图以比喻的方式传达了禅宗对人生道理与修行真谛的理解。
无尽藏尼是唐朝武周时期的一位比丘尼,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位女性修行者。
有一天,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读《涅槃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能完全明白的地方,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
慧能回答说:“我不识字,如果你能够把经书读给我听的话,也许我能解答你的疑惑。”
无尽藏尼听到慧能的回答后,忍不住笑道:“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会拥有解释经典的能力呢?”
慧能认真地告诉无尽藏尼:“真理与文字不是一回事。真理就像那天空中高高悬挂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能够指示出明月所在的地方,但手指并不能代表明月,看月也并不一定非要用手指不可。”
无尽藏尼听完后,感觉慧能的这些话很有道理,于是将《涅槃经》读给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为她解释,使无尽藏尼大受启迪,终于大彻大悟。
《庄子》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比喻,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句话中的“指”与“马”,都是外在的名物,而“天地”“万物”才是本体。在庄子的看法中,“天地与我并生而同体,万物与我为一而同类”。因此哲人凸显“一指”和“一马”,是要指出万物共有的本性。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片面地认为一指就是天地,一马就是万物,那就曲解了这个比喻的运用。
禅语中有一句话特别妙不可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上乘的境界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谋而合。禅宗与老子都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只是用心去体悟、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心中的“道”。道家思想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博大、玄奥、拙朴等观点是历代哲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即使在现代教育十分发达的今天,这种思想精华仍然遍及各个科学领域,经济、医药、文化、军事、政治、艺术等。
《道德经》也是很多人必读的一本案头经典。1987年,当时在职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引用了《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箴言当时很快就成了许多美国人津津乐道之言,《道德经》也因此身价翻了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