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树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间地点论”

——村上春树的多元文化身份建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危机感日益成为中国文化论争的尖锐问题。实际上,文化身份问题与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了。不仅在中国,就是在被我们视为第一世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也同样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困惑与挑战。

关于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荷兰学者瑞恩·赛格斯指出,文化身份包括文化认同与文化建构双层含义,所以不能将identity仅仅理解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建构也只有在不脱离文化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才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文化建构。参见〔荷〕瑞恩·塞格斯:《世纪之交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王宁译,《外国文学》1999年第4期。在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中,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承担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传承和建构功能,它通过特定的民族语言传递出自觉的民族和文化意识。日本近代以来,夏目漱石、森鸥外、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无不在自己的文学叙事中缔造着一个“想象的共同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进入转型期,批评话语和文学创作都呈现出对以往日本文学和文学史重新审视和彻底颠覆的倾向,备受瞩目的村上春树的创作正是这种倾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