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热熨技术
第一节 热熨技术发展史
中药热熨技术是指根据所患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药证相符的中药和适当的辅料经过加热(通常是炒热或蒸热)后,以布包后趁热熨体表或腧穴,或将药物粗末、泥糊、药饼、药膏直接放置患处或腧穴,然后用器具在药上加热,使药物透达治疗内病的一种方法。
关于熨法的医学记载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其中多处论及熨法,如治疗牡痔时“燔小隋石,淬醯中,以熨”,可见此法由来已久。《内经》对熨法颇为重视,多处论及,《素问·血气形志论》即称“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灵枢·寿夭刚柔篇》的刺有三变中不但提出了药熨的适用病证,认为“刺寒痹内热……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并对药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天五夜,出棉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天,乃出干。干 ,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强调“每刺必熨”、“以熨寒痹所刺之处”,强调了熨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导引行气、乔摩、灸、刺、焫、饮药相并列,视为常用治法之一,其制作方法也已非常成熟,为后世熨法提供了依据。《史记·扁鹊传》中记载扁鹊治疗虢国太子暴卒时“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也说明了当时熨法使用的普遍性,所治疾病除了筋伤外,还常用于急症重症的治疗。
晋唐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用熨法治疗失眠的“卒连时不得眠方-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贮枕,枕冷复更易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也。”孙思邈《千金方》中治疗乳痈用“柳根削取上皮,捣令熟,熬令温,盛练袋中熨乳上,干则易之,一宿即愈”;治疗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斫刺,昼夜啼呼的卒暴症,“取商陆根,捣碎蒸之,以新布藉腹上,以药铺布上,以衣物覆药上,冷复易之”。熨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得到扩大。
宋《圣济总录·赤脉冲贯黑睛》中治风热冲目所致赤脉努肉,有“摩顶明目膏方”,此处的熨法不但使用了方药的提取物膏剂,且加入了“生铁熨斗”这样的辅助器具,为后世熨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宋代《苏沈良方·卷第二》中所记载的治疗“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者”的葱熨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熨斗”这样的器具用于熨法之中,方便了熨法的操作,也提高了疗效。
元代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治风杂方》所载治疗肢节疼痛的“拈痛散”用“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肉桂、白术、良姜、麻黄、天麻、生川乌、葛根、吴茱萸、乳香、小椒、生全蝎、当归、生姜,上十七味为粗末,入乳香研匀,每抄药十钱,痛甚者十五钱,同细盐一升炒令极热,熟绢袋盛,熨烙痛处,不拘时,早晚顿用。药冷再炒一次,用毕甚妙,药不用”。 “金元四大家”也都善用熨法,其中张从正将熨法列为汗法之一,朱丹溪则在《丹溪心法·治病必求于本》中记载了治疗“老人虚人腰痛,并妇人白带”的“摩腰膏”,将熨法与按摩结合,用药精当,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明清时期,熨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广泛,适应证不断扩大,并在用药及器械配合方面更为灵活。《本草纲目》中多处可见用药物与器械结合的熨法治疗杂病的记载。如《本草纲目·土部第七卷·土之一·锻灶灰》曰:“产后阴脱:铁炉中紫尘、羊脂,二味和匀,布裹炙热,熨推纳上。”以熨法与手法相结合,熨推治疗产后气虚下陷的子宫脱垂。《急救良方》“治腹中有块如石,痛如刀刺者,用商陆根不拘多少,捣碎蒸之。以新布裹,熨痛处,冷再换。”治疗腰痛“用炒盐及炒茴香二包,不住手更换,热熨。”《寿世保元·卷五·疝》中记载一患者“患疝气,偏堕肿痛不可忍者,遇一秀才传一方,用黄土水和作干泥,拍作大饼,火柱架於火上,烘热熨痛处,冷则再易,立愈。”《幼幼集成·卷三》中的“开闭法”治疗“凡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药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握,共入石臼内捣如泥,以麻油、好醋同前四味炒热,布包之,从头项背胸四肢,乘热往下熨之。”
清代著名外治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多处论及熨法,认为熨法是由内经治法中的“摩之”发展而来,提出“炒熨即摩也”、“夫药熨本同乎饮汁,而膏摩何减于燔针”,完善和发展了熨法理论。其熨法应用不仅延续了前人的药物熨、药膏熨、药汤熨,亦有使用针砂、白矾、硇砂、粉霜制成的自发热的“玉抱肚”熨,治疗关格时的冷热之熨,用熨斗、烘鞋底等器械辅助的器物熨,以及配合膏药使用先贴后熨的熨法。治疗的疾病种类涵盖内、外、妇、小儿、五官、皮肤各科,使用方式灵活,用药精妙,如“秘熨枳实、麦皮”、“何以暖脐?萸蒸绢熨”、“后宫之病,熨脊摩腰”、“小便之闭,葱熨为先”、“关格身僵者熨干块”、“关格有冷热之熨”、“痞熨吴萸能化”等,为熨法的临床运用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热熨技术这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不断充实发展,并与现代技术进行结合,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