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脐疗技术内容
脐疗技术内容主要包括脐疗药物制作、脐疗技术操作规程、脐疗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等方面。
一、脐疗技术药物制作
1.脐疗技术药物配伍
脐疗技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根据病证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施治,其药物的选用和配伍遵循药物和方剂的基本原则。如治疗风寒夹积、二便不通使用辛温散寒、和中消积之葱白、生姜、淡豆豉及白盐做饼并配合热熨进行熨脐,即为葱豉汤加味;治疗中寒腹痛可用温中散寒之花椒、葱白、百草霜捣丸纳脐中取汗;热结癃闭可用田螺、朴硝捣碎敷脐;寒痢则可用肉桂、吴茱萸熨脐。泄泻治疗中,水泻以车前子水调敷脐,寒泻以姜汁调官桂、厚朴末,热泻以车前子捣汁调甘草、滑石末,气虚暴泻以硫黄、白矾、朱砂为丸纳脐。
脐疗技术药物制作应根据需求,选药少而精当,适当配用辛香温热、透皮走窜、气味俱厚的药物,并炒香后研末应用,使药物更易被吸收并在体内发挥作用,但脐部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可引起皮肤发疱的药物。为使药物直达病所,使药力专而收效快,常用赋形剂调药敷脐,在下面剂型内容中详细论述。
脐疗给药中,一般热药较凉药的效果更为理想,攻伐之药较补益之药见效快,为促进疗效,常与热水袋温熨、药包热熨、艾灸等方法配合使用;对于疾病来说,脏腑之病特别是中下二焦疾病疗效好、见效快,而肢节经络病证疗效较差,宜配合穴位贴敷、熏蒸、洗泡等方法使用。
2.脐疗技术常用剂型
(1)散剂 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装入密封瓶中待用。使用时取出直接填入脐内,以填满脐窝为度,然后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糊剂 将所用中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适量的水、油、蜜、鲜草药汁、酒、醋、中药汁等赋形剂,调匀成厚糊状,敷于脐窝,外用膏药贴进行固定。其中赋形剂的使用可以起到促进吸收、加强疗效的作用,如病在胸膈以上,可用白酒或黄酒调敷以引药上行;病在肠胃属寒者,可加生姜汁温中散寒,属热者可加黄连水清中焦之热,属虚者可加蜂蜜以补益和中;病在肝胆或有痞结可加醋调和;病在肾或膀胱则可以盐水调和。
(3)膏剂 包括由药物和香油、黄丹制成的黑膏药,药物和松香制成的松香膏,或将中药碾成细末,配合香油、蜂蜡、凡士林等炼制成的软膏,以及现代工艺制成的橡皮膏、湿敷膏等,贴敷时加热烊化或直接贴敷于脐部,也可随证加入药粉掺于膏药之上使用。
(4)丸剂、饼剂 以中药粉与蜂蜜、生姜、米饭团等混合捣烂成泥,做成丸或饼状,填脐进行固定,也可使用已做好的中成药丸剂直接进行贴敷。
(5)药袋 将中药碾成粗末,装入布袋内,缝制成一定形状的药袋,贴戴于脐部。
二、脐疗技术操作规程
脐疗技术操作规程内容主要包括脐疗技术常用操作方法、操作技术规程及注意事项。
1.脐疗技术常用操作方法
脐疗技术常用操作方法有填脐法、涂脐法、滴脐法、熨(敷)脐法、灸(敷)脐法、掺脐法及熏脐法,临床可根据病情和药物剂型随证选用。
(1)填脐法 将药粉、药糊、药膏或药丸填于脐中,用胶布或膏药贴在脐上进行固定的方法,填脐所用药物可提前制作,操作简便,不易污染衣服,且易清理,在临床敷脐技术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2)涂脐法 将药汁、药膏或药糊等涂擦于脐及脐部穴区,也包括用毛笔或棉签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脐部。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大便失禁并关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中治疗“猝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两三天则杀人方。盐和苦酒和,涂脐中,干又易之”。
(3)滴脐法 将水或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脐中,以达到治疗目的。如《杨氏家藏方·卷四·秘涩方一十道》矾石散方,“治小便不通,脐腹急胀。白矾(不以多少,研令细)上用水和面条作圈子,围脐眼高一寸许,内安矾末,以冷水逐旋滴矾末上,令湿透,更以水滴,觉内冷透,即小便通。”
(4)熨(敷)脐法 敷脐的同时用治疗药物切粗末炒热(或热水袋)趁热外敷穴位,这种方法可借助热力,使药物之力更容易达于体内。《理瀹骈文》中治疟,以常山、草果、陈皮、甘草、苍术、槟榔等药先以三分填脐,并用余药炒热熨于其上。
(5)灸(敷)脐法 敷脐的同时用艾条或艾炷灸脐部及周围的方法,配合艾灸可以促进药效,加强温中止痛的作用。《理瀹骈文》太乙真人熏脐法,即以麝香、龙骨、虎骨、附子、丁香、雄黄、五灵脂、夜明砂等药等份,以麝填脐眼,荞面圈其外,填药盖槐皮,以艾灸之,汗出病已。近人对其发挥做脐灸法,即使用药粉填脐,上盖姜片或少滴生姜汁入脐,旁边用面圈护住,上置艾炷灸治,燃尽则更换,灸15~20壮,以脐部周围微红为度,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急性寒性病证,灸敷法起效快、效果好,也适合用做保健益寿灸。
(6)掺脐法 指将药物研细成末,取少量掺在膏药(硬膏或橡皮膏)上,再贴在脐部的一种方法。膏药或橡皮膏是固定药方配制而成,通过辨证后,掺加入的药物则能够有利于患者的实际情况,提高疗效。
(7)熏脐法 以药物与皮纸制作做成含药纸捻,点燃熏脐部的方法。如小儿脐腹冷痛,以猩红(银朱)与白矾制作成纸捻,蘸油点烧熏脐,也可贴膏后熏。治疗黄疸之“取黄法”,“先用瓜蒂散搐鼻,再用湿面为饼,穿孔放脐上,以黄蜡卷纸为筒,长六寸,插孔内,以煤头点,烧至根剪断,另换,取尽黄水为度”。
2.脐疗操作技术规程
(1)患者取仰卧位,先将患者脐部及周围用温热水擦洗干净,用75%乙醇擦净,再用温热毛巾热敷1~2分钟,使局部微微发红。
(2)根据敷脐所用的操作方法,将药粉、药糊或药丸、饼等填敷脐中,用胶布或膏药贴进行固定。
(3)药物填入脐部后,可用热水袋隔衣热熨于其上30分钟,或根据需要用药熨或灸法,以助药力内行。
(4)敷脐药物宜夜敷晨取,一般以6~12小时为度。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
(5)敷脐药物去除时,可使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适量的植物油或液状石蜡,将黏附于脐部表面的药粉、药液轻轻地拭去,待其自然干燥即可,不可强力搓擦抠除造成脐部皮肤损伤,造成感染或影响下次治疗。
(6)脐疗技术一般可连用7~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
3.脐疗技术注意事项
脐疗技术因施术于脐部表面,可随时观察患者适应和耐受情况,如有不适可随时停用,不会出现内服药物药不对症或发生副作用时难以处理的情况。通常来说,只要诊断明确,辨证施治得当,操作细心,敷脐技术是比较安全稳妥的。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在使用敷脐技术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辨证施治,不可认为敷脐技术简便安全就不详察患者,或仅凭病名随意处方。
(2)敷脐前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如患者有胶布过敏史,可换用低敏胶布或绷带进行固定,若患者皮肤容易过敏或药物中含有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在脐部先放置一小块纱布,然后加入药物进行密封,这样换药时也容易取出药物。
(3)药粉应储存在密封瓶内,放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凡用水、酒、醋、葱、姜、蒜、鲜药汁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固定时应用塑料薄膜覆盖后贴胶布,或使用有防渗底布的膏药贴。
(4)使用黑膏药温化时一定要掌握好温度,以防烫伤;使用熨脐(敷)法、灸脐(敷)法及熏脐法时要注意操作的温度和时间,以局部微红透热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造成烫伤。
(5)少数患者在初次使用脐疗技术时,可能出现脐周隐隐作痛或呕恶不适,通常是胃肠不适应所致,可告知患者不必惊慌,一般会慢慢消失,如不断加重,可及时去除药物,并给予患者少量温开水服用。
(6)首次贴敷药物后应注意观察,如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局部皮肤刺痛瘙痒剧烈等,应立即停用,用清水或液状石蜡清洁局部,切不可用肥皂、洗浴液等清洗,避免用手抓挠局部,可适当予以维生素E胶囊液外涂。
(7)对皮肤反应明显的患儿可采用在神阙穴周围皮肤上涂婴儿润肤霜,待润肤霜吸收后再进行贴敷治疗,以减轻膏药贴对皮肤的刺激。将膏药贴的粘贴部分剪小,减少敷料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或改用纱布覆盖药物,再用医用防敏胶布固定,最大限度地减少胶布的用量。如仍无法改善皮肤过敏情况,可把每天1帖改为隔天1帖。取下敷料时可先用温毛巾湿敷脐部,打湿敷料后再揭开擦干净即可,对痛阈较低及皮肤娇嫩的患儿可在取下膏药贴时一边擦植物油一边轻轻地揭开。
(8)小儿使用脐疗技术时要注意护理,防止小儿将贴敷药物抓掉或抓破皮肤,更要防止其将药物放入口中,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可适当地缩短;孕妇使用时禁用麝香类可能导致流产的药物,慎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9)敷脐药物中如含有一些不宜内服的药物,应特别嘱咐患者注意保管,避免误服,并将贴敷后的药物收集统一进行处理。
(10)对于急性腹痛等病证在未确诊前不宜使用脐疗技术进行止痛,以免掩盖病情,需待确诊后在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1)敷脐固定应牢固,避免因活动或汗出造成固定物滑脱后药物洒出,污染衣物,影响疗效。
三、脐疗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1.脐疗技术适应证
脐疗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某些较单纯的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可以起到主要治疗作用而无需内服药。对于一些复杂的急慢性疾病的突出症状也可以对症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在口服药物或其他疗法应用的同时使用脐疗技术,有内外协同的作用。对于畏针畏药的特殊人群来说,又是可以给药施治的一种非常恰当的途径。根据古典文献和现代相关记载,脐疗技术的适应证主要有:
① 急性病证,如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
② 呼吸系统病证,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痨等。
③ 消化系统病证,如胃痛、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等。
④ 肝胆病证,如胁痛、黄疸、眩晕等。
⑤ 泌尿生殖系统病证,如水肿、癃闭、遗精、阳痿等。
⑥ 小儿病证,如厌食、疳积、腹泻、自汗盗汗、夜啼、痘疹、惊风、遗尿、二便不通、鹅口疮、脐患等。
⑦ 妇科病证,如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及产后诸疾等。
此外,脐疗技术还可以用于预防、美容,并有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2.脐疗技术的禁忌证
① 肚脐有急性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
② 有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咯血者宜暂停使用,待症状缓解再用,严重糖尿病、肝肾功能衰竭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