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思路与方法
本书由理论阐述、创作方法与实践案例三个部分组成。
理论部分,阐述公共艺术等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内涵与外延,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在国外及中国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现代社会背景下公共艺术与景观构筑物对城市景观、社会环境及人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与影响。
方法部分,以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对公共艺术等作品进行分类,并深入分析其性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创作与设计的角度,深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在尺度、造型、建筑环境以及人的活动等方面与公共艺术和景观构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诠释了它们客观存在方式,从而构建起基本的创作思路与方法。
案例部分,通过列举各种典型的公共艺术与景观构筑物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是为了启发艺术创作灵感和拓展设计思路,鼓励探索更多的新可能性,同时也为创作和设计设定基本的原则。
图1-10 《大躯干:拱门》(Large Torso:Arch)
英国画家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的公共艺术作品,1963,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内
本书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归纳出创作与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创作、设计的构思与表达方法。呈现出作品从创作设计,到制作、施工及安装等过程,并对优秀的作品加以分析与鉴赏。
图1-11 《如意》(SMUG)
托尼·史密斯(TonySmith) ,位于美国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的格兰斯通(Glenstone)美术馆外
我们从艺术视角来看待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又从景观角度来解读城市公共艺术,目的是期望在景观设计与造型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城市生活环境品质改善的同时,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案例的研究分析,引领读者观察当今世界公共艺术和景观构筑物的发展现状,以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新思路与新方向。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和景观构筑物设计的主要存在空间和背景,因此这样的艺术设计实践并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观念的展现,而是以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艺术家与设计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以艺术化的作品呈现在城市环境中。其创作团队通常是不确定的,可能是艺术家、建筑师,抑或是雕塑家、景观设计师,他们作为不同角色,以不同方式共同合作。这样的学科交叉和多领域的合作也与其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力求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基础,为来自各个学科、不同领域的读者提供一份入门的导览,便于日后进一步学习与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对设计和创作中所涉及的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提出基本的设计创作思路与方法,以此对学习者进行指导。
图1-12、图1-13 《水帘面纱》
法国建筑师路易斯·斯卡德,埃米尔和工匠托尔斯滕· 菲舍尔(Louis Sicard,Emil Yusta,Thorsten Fischer);位于法国中部桑西森林地区;这座装置是为庆祝“2014年视野桑西艺术和自然节”(Horizons Sancy Art and Nature Festival)而特别建造
思考延伸:
1.城市公共艺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何在?
2.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专业学科的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