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以快速工业化地区的东莞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研究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中的一种典型实体,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王辑慈(2005)指出,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共同特征,但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工业园区是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的区域,是一种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政策手段;而产业集群应该是促进企业繁衍及其互动和创新的发动机。因此,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打造产业集群或者说以建立产业集群为目标而设立工业园区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政策工具。 王缉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中国软科学,2005.

王慧(2003)指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产业的地理集中效应,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具有更多优势和更强的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也更大。但目前园区建设普遍存在重招商引资,轻入园把关;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结构趋同,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较弱,缺乏产业集群机制,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数量的增长而无力顾及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等问题。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城市规划,2003.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工业园区也并不一定自动地转变为产业集群。米勒等(2006)认为,鉴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工业园区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也有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桂谷被认为是没有政府干预、完全由市场所驱动的典型,而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则被认为是由政府主导、依靠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合作发展起来的成功案例。但不管哪种方式,从园区发展到集群都绝非简单地把大量企业堆积在一起就可以实现的。

李国武(2006)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既非产业集群形成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依赖于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工业园区作为平台,只有当产业集群发展到对生产空间和创新环境有更高要求之后,对工业园区的需求才成为必要。实际上,从多数产业集群的形成历史来看,其中虽然有政府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区域内诸多企业之间的自组织作用。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能否制造出一个成功的集群,至今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臧新(2003)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之一便是超越无序的原子式的竞争状态,形成协作式的竞争,完成自我催化和交叉催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自我强化。相对于地理空间的概念,产业集群更为侧重的是企业间的网络状关系以及彼此之间广泛的互动与合作。一旦这种网络关系和互动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过程,尤其是在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在我国的园区建设中,企业自身的集群需求、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许多地方都被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