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道:《论语》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君子

语录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意的是道德,小人在意的是产业。君子在意的是规范,小人在意的是利益。”

议题1 君子与道德

成人作为人的理念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具体化,这个步骤由君子来实现。君子是成人的范式。

(金文)“君”字

(周·史颂鼎)“君”字

君字上尹下口,尹指治理,春秋时楚国的宰相就叫令尹,加上口字,意思是发布命令。就是说,君子是有影响力的人。孔子倾心君子,《论语》中君子一词反复出现,多达100余处。君子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贵族等社会上层,另一类是出类拔萃者,相当于今天讲的精英。孔子心仪的君子主要是后一类人。

君子首先是道德人。

道德是后来的叫法,古人叫“德”。“道”与“德”连用,表达的是一种关系,即天人之间的来往。“道”属于天,指宇宙本原,表示天地万物所遵循的运行路向,可以理解为最高法则、根本道理。“德”属于人,德通得,表示人对“道”的获得,对最高法则的把握,对根本道理的实行。道与德在内容上是一个东西,对于天来说,它是“天道”,对于社会来说,它是“人道”。人道,人作为人所走的道路。遵循道理、规则去生存,是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君子代表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正如题头语录所说的那样,君子心中装的是品行和规范,由此而“上达”于天;小人就不同了,他是“下达”于产业和利益(《宪问》)。不是说君子不要利益,而是说他不受利益的局限和驱使而向上追求道义。

类似的话有不少,如“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君子视道义为根本。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君子身在天下,不去适应什么也不去醉心于什么,完全与道义同行。总之君子与道德是一体的。孔子有个学生叫南宫适(kuò),孔子这样评价他,“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这个人真是个君子,这个人真崇尚德行!君子为“道”而活着。

叔孙豹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晋国执政卿大夫范匄(gài)问他:古人有句话“死而不朽”当何解?叔孙豹还没来得及张口,范匄便自答道:过去我的祖先很伟大,在舜帝之前封地在唐,后来在陶,称陶唐氏。到了夏朝,因为善于驯龙,称御龙氏。商朝时被封在豕(shǐ)韦(今河南省滑县),称豕韦氏。周朝时在杜(今西安市东南)建立国家,后代称唐杜氏。在周朝衰落、晋国成为天下霸主的今天,我的封地在范(今河南范县),称范氏。“死而不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叔孙豹笑了笑,回答说:就我所知道的,大夫您说的这些只能叫作俸禄在世代延续,谈不上不朽。我们鲁国先大夫臧文仲,人死后生前言论一直在世间流传,这才叫作“死而不朽” 呢。见对方不太明白,叔孙豹进一步解释道:我听说,顶好的是树立品德,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如果一个人的德、功、言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不朽。至于维护祖先姓氏,延续血脉,使家族宗庙香火不绝,什么地方都有,即便俸禄再高,也不能说是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场对话非常著名,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就是这么来的。德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统率言论和功业。

由于德自天道而得,君子秉承道德便具有天命的意味。北宋大儒程颐说:“天所赋为命。”(《近思录·道体》)上天赋予的就是命,所谓命中注定。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不知道命运,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命,《说文解字》释为“使也”,即我们常说的使命。天命就是使命,承认天命就是自觉地承担使命。

所以道德对于人不是一个要不要遵守的问题,而是必须贯彻的问题。它是你的生命,你的存在。

议题2 君子与社会

君子上达,秉承天命,而不是下达,迎合社会。君子对上天负责,是自我信念的承担者,这就决定了君子的独立人格。

君子不同流俗。世人奉行物质至上,求名逐利,君子不,“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君子追求的是道义而不是衣食……忧虑的是道义而不是贫穷;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丰盛,在居住上不追求华美。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打动不了他。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长主死了丈夫,刘秀跟她闲聊,把话头引到朝臣身上,察看她中意谁。公主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道德气度俱佳,群臣里没人能赶得上。不久刘秀召见宋弘,事先让长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谚语道地位贵重了就要更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要更换妻子(“贵易交,富易妻”),这符合人情吧?宋弘答: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困难时的妻子不能分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回头对着屏风后面说:得,没戏了!(《资治通鉴》卷40)

君子之交淡如水,社会往来干干净净。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周,严谨;比,亲密。君子正派而不与人勾结。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矜,慎重。君子把持自己而不争取私利,合群但绝不拉帮结派。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事情,君子也一样,但不同的是,君子不以私利为出发点,不与他人进行利益交换而互相勾结,君子的个人利益是在公众事业中实现的。人不可能没有倾向,亲近意见相同者、疏远意见不同者是人之常情,君子也一样,但不同的是,君子在一起不是为了私利,君子的群体不是利益同盟,只是意气相投罢了。君子有见解而无组织,其群体永远是暂时的。因此,君子行事光明正大,用不着藏着掖着,一切都摆在桌面上,“君子坦荡荡”(《述而》),做人堂堂正正。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看见司马侯的儿子,不由想起了他的父亲,悲从中来,抚摸着他的脊背流着泪说:自打他父亲死后,我就再也找不到可以共同事奉国君的人了!从前他父亲在前面倡导,我在后面响应;我在前面开始,他父亲在后面完成。我们俩联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唉,想起来真是令人伤怀啊!一个叫籍偃的人正好在旁边,问:怎么,君子也有同党吗?叔向是闻名诸侯的贤大夫,一向被视为君子。叔向正色道:君子只讲团结,不结同党(“君子比而不别”)。籍偃问:团结与结党有什么区别吗?叔向答:区别很大,以道义为准则合作共事,为国家出力,这叫团结;互相援助以加强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利而把国家抛在一边,这叫结党。(《国语·卷十四·晋语八》)

君子与人相处注重和谐,但恪守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允许差异。二者有原则区别,不容混淆。

人生境界上,君子也有着自己的选择。孔子感到压抑,动了远走夷人生活的地区的心思,有人说那个地方太简陋了,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只要是君子去住,哪里还有什么简陋呢?差之所以变成好,是因为君子的境界摆在那儿。

弘一法师

丰子恺 绘

现代学者、画家丰子恺曾把人的生活分作三个层次,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分别对应衣食、学术文艺、宗教(信仰)。他把这形象地比作三层楼,说人生就是爬楼梯。人生欲强的人,不满足住在一层楼,想到高处看看,便爬上二层楼,人生欲更强的人还想体味得更多,于是爬上三层楼。这样的人做人很认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满足了物质享受还不够,满足了精神享受也不够,一定要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和真谛,搞清灵魂是怎么回事。丰子恺说,他的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这样的人。丰子恺的意思很明白,走得越高,做人也就越纯粹,享受的生活也就越多。

君子往上走,不会满足于世俗世界。

议题3 君子与做人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出于生计,学会了一些技能,像协助别人治丧之类。后来反思这段经历,他认为君子根本不需要掌握这么多的谋生技能,所谓“君子不器”(《为政》)。器,器具,属于专门性物品,是供人使用的工具。孔子还谈过“斗筲(shāo)之人”,斗和筲就是器,斗用来盛米,筲用来淘米洗菜。这里强调的仍旧是君子的自主性,从做什么样的人上面确立君子的独立人格。

春秋时期,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大族群,中间夹着一个特殊阶层,被称作士。君子主要与士相对应。士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活动能力最强,影响最大,属于社会中坚。士不像贵族那样拥有采邑,他们凭本事吃饭,四处流动,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保证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正常运行。

孔子有个学生叫樊迟,向老师请教种庄稼的道理,孔子说,我不如种粮老农;樊迟没眼力,又问起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种菜老农。樊迟无趣,只好告退。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子路》)樊迟名须,字子迟,不称其字而呼其名,是拿他当外人看待。樊迟是一个喜欢提问题的学生,问过仁爱、德行,还问过智慧,都得到了耐心而明白的解答,唯独这一次碰了钉子。不高兴也就罢了,还斥他为小人。孔子很少这样骂学生的,冉求为虎作伥,把孔子气成那样,也没被扣上小人帽子。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格上堕落,另一种是发展上偏狭,形象地说就是成为“器”。孔子叮嘱弟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的小人,指的就是后一种。孔子办学,诲人不倦,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是德才兼备的精英。樊迟不争气,放着正经的本事不学习,却把兴趣放在种粮种菜一类具体事务上,非要与小人为伍,甘心被别人喝来使去,如此背离老师培育君子的初衷,难怪孔子要发出“小人哉”的狠话了。

(东汉)农人俑

这样看,君子是做大事的人,是管人的人,是使用人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上人,也就是所谓的“大人”。

“大人”还有一层含义,即高尚的人,所谓大写的人。

鲁国大夫郈(hòu)成子出使晋国,路过卫国。卫国的右宰谷臣设宴招待他,演奏的乐曲不欢快,宴会结束时谷臣送他一块玉璧。郈成子觉得其中定有深意,果然不久卫国发生内乱,谷臣被害。郈成子这才明白,谷臣原来是要把家托付给他。回到鲁国后,他派人接来谷臣的妻子和孩子,安排在隔壁的院落居住,分出自己的俸禄养活他们。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把玉璧交还给他。(《吕氏春秋·观表》)

郈成子够得上大写的人了。《论语》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可以把少年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命脉交到他手上,关系到大节而绝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君子吗?完全可以,当之无愧。

议题4 君子与自我

君子走的是“上达”的人生道路,是向着成人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更符合人的本质,所以君子格外肯定自己,看重自己,关爱自己,尊敬自己。“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宪问》)子路请教怎样成为君子,孔子答:修养自己用以表达对自身的尊重。

修养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看饮食、服饰、风度。这些纯粹个人化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

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丰盛,但相当讲究。食物要精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丝切得越细越好。食物要新鲜,粮食有了异味,鱼和肉腐烂变质,便不再食用。食物要正,颜色不正的不吃,味道不正的不吃,烹调不正的不吃,肉切得不正的不吃,佐料配得不正的不吃。食物要适度,即便喜欢吃肉,也不能超过主食的量,酒可以多喝一点,但不能醉,每餐必须有姜,但不能多吃。食物来路要可靠,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乡党》)

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要遵守用餐的礼,比如不说话,比如祭拜。哪怕是粗米饭和菜汤,饭前也要取出一些来祭祖,态度要虔诚。(《乡党》)

君子在衣着上不追求奢华,但要求极严,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君子衣服的镶边不用青色和灰色,在家不穿浅红色和紫色。平常穿在下身的裳,为了节约,折叠层次要少,而且一定要再裁去一些布料。夏天穿的单衣,应该是用葛织的布做成的,出门的时候要在外面套上一件衣服,因为葛布粗疏,遮体不严。礼服更讲究:黑色的礼服,相配的上衣是黑色羊羔皮做的裘;白色的礼服,相配的上衣是白色小鹿皮做的裘;黄色的礼服,相配的上衣是黄色狐狸皮做的裘。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袖子可以短一点。座位也不能马虎,要用狐貉的毛皮做垫子。服丧期满,可以佩带各种各样的饰物。不穿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个月的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拜见君主。(《乡党》)

这说的是衣服。其他方面也一样。被子应该超出身长的一半,免得睡觉时不老实暴露身体。躺在铺上要安安静静,睡前不说话。(《乡党》)

总之,君子在日常生活细节上绝不马虎,正是这样的执着,潜移默化地涵养着、滋润着君子品性。比方食物的正,对应的就是性格、人品的正。孔子非常重视方正,见到盛酒的器具觚已然由方变圆,失去了棱角,呼道:“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觚不像觚,还是觚吗!还是觚吗!所以尽管君子胸怀大志,是“大人”,但对吃饭和穿衣这样的小事照样上心。

认真的生活习惯和高度的自尊自信造就君子气象。

程颢

(清)上官周 绘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修饰,人为的美化;质,质地,天然的东西;彬彬,文雅。这是用人文成果修饰天然身体,取得文雅功效,这样才能达到君子要求,实际上讲的是以社会文化来改造自身的自然。

《论语》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君子给人以三种感受,远远望去,庄重严肃;慢慢接近,和蔼可亲;听他说话,严谨有力。这说的是气质。气质在宋儒那里被视为人性的一个构成,被称为气质之性,属于个性。北宋大儒程颢曾用元气品评孔子,用生气品评颜回,用肃气品评孟子。程颢程颐两兄弟气质也不错,人们说程颐坐着的时候如同塑像一样的严肃,接待人的时候则是一团和气。一个叫朱光庭的人去程颢那里学习,回来后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近思录·圣贤气象》)。儒家最欣赏的就是严温结合、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