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实务(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仓储及仓储业

一、仓储概念及其特点

(一)仓储的概念

“仓”为仓库,是对存放、保管、储存物品的建筑物或场所的总称,它可以是房屋建筑物,也可以是大型容器、洞穴或特定的场所等,其功能是存放和保护物品;“储”是将储存对象储存起来以备使用,有收存、保护、管理以备交付使用的意思,也称为储存物品的行为。“仓储”就是指通过仓库对商品进行储存和保管的活动。

仓储是社会产品出现剩余后产品流通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物流活动的三大支柱之一。仓储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当产品不能被及时消耗掉,需要专门场所存放时,就产生了静态的仓储;而将物品存入仓库以及对于存放在仓库里的物品进行保管、控制、提供使用等,则形成了动态的仓储。可以说仓储是对有形物品提供存放场所,并在此期间对存放物品进行保管、控制的过程。

仓储概念要点:仓储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持续过程,也创造产品的价值;仓储既有静态的物品储存,也包括动态的物品存取、保管、控制的过程;仓储活动发生在仓库等特定的场所;仓储的对象既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但必须是实物动产。

(二)仓储的特点

从事商品的仓储活动与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生产性质,无论是处在生产领域的企业仓库,还是处在流通领域的储运仓库和物流仓库,其生产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尽管仓储活动具有生产性质,但与生产活动却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不创造使用价值,但增加价值。

(2)具有不均衡和不连续性。

(3)具有服务性质。

(三)仓储业的概念

仓储业是专为他人储藏、保管货物的商业营业活动,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国内商品货物的流转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到目前为止,仓储业者的作用有输送、保管、配送和理货。仓储业发展的趋势是连接销售,将货主与物流中心两者结合在一起。仓储业将向着更加综合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仓储的地位和作用

(一)仓储的地位

1.仓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商品由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要依靠仓储来实现。显然,仓储的意义正是由于生产与消费在空间、时间及品种和数量等方面的矛盾引起的。尤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矛盾势必进一步扩大。因此,在仓储中不能采取简单地把商品生产和消费直接联系起来的做法,而是需要对复杂的仓储进行精心组织,拓展各部门、各生产单位之间相互交换产品的深度和广度,在流通过程中不断进行商品品种上的组合,在商品数量上不断加以集散,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发挥仓储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借以克服众多的相互分立又相互联系的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地理上的分离,衔接商品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不一致,以及调节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方式上的差异,使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建立在一定的商品资源的基础上,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具体来讲,仓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1)克服生产与消费地理上的分离。从空间方面来说,商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与消费地理上的分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里,生产者同时就是其自身产品的消费者,其产品仅供本人和家庭消费。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的生产者逐渐与消费者分离。商品生产不再是为了生产者本人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消费需要。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生产与消费空间上的矛盾也逐渐扩大,这是由社会生产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衔接商品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间隔。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天生产的商品不可能马上就被全部卖掉或消费掉,这就需要商品的仓储。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常年消费;有的商品是常年生产、季节消费;也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季节消费或常年生产、常年消费。无论哪种情况,产品由生产过程进入到消费过程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间隔内,形成了商品流通的暂时停滞。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暂时停滞过程就形成了仓储。同时,仓储也是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为保证商品流通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就必须有仓储。为了使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许多商品在最终销售以前要进行挑选、整理、分装、组配等工作。这样,便有一定量的商品停留在这段时间内,也会形成商品储存。此外,在商品运输过程中,车、船等不同运输工具需要衔接,由于在时间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也会产生在途商品对车站、码头等流转性仓库的储存要求。

(3)调节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方式上的差别。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还表现在品种与数量方面。一方面,专业化生产将生产的产品品种限制在比较窄的范围之内,专业化程度越高,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品种就越少;另一方面,生产越集中,生产的规模越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品种也就越少。这样,在生产方面,每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但数量却很大;而在消费方面,每个消费者需要的品种很多,但数量却较少。因此,整个流通过程就要求在众多企业所提供的品种上不断加以组合,在数量上不断加以分散。商品的仓储活动不是简单地把生产和消费直接联系起来,而是需要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在品种和数量上不断地进行调整。只有经过一系列调整之后,才能使遍及全国各地的零售商店向消费者提供不同品种、规格和花色齐全的商品。

总之,商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品种和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既不能够在生产领域里得到解决,也不可能在消费领域里得到解决,只能在流通领域通过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商品仓储活动加以解决。

2.仓储是保持商品原有使用价值和合理使用商品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种商品,在它生产出来以后至消费之前,由于其自身的性质、所处的条件,以及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减少、在质量上降低,如果不创造必要的条件,就不可避免地使商品受到损害。因此,必须进行科学仓储管理,加强对商品养护,以保护好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在仓储过程中,还需努力做到流向合理,加快商品流转速度,注意商品的合理分配、合理供料,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有限的商品能够及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3.仓储是加快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仓储是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这对整个社会再生产,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仓储活动中,为了保证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时空上的顺利转移,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尽管这些合理费用的支出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它不能创造使用价值,因而在保证商品使用价值得到有效的保护,有利于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这种费用支出越少越好。那么,开展好仓储活动,就可以减少商品在仓储过程中的损耗和劳动消耗,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从而节省费用,降低物流成本,开拓“第三利润源泉”,提高物流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4.仓储是商品供应和销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仓储在商品供销管理中有着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从商品供销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来看,它主要包括供需预测、计划分配、市场采购、订购衔接、货运组织、储存保管、维护保养、配送发料、用料管理、销售发运、货款结算、用户服务等环节。各主要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极为密切。与其中许多环节相比,仓储所消耗和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受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很大,组织管理工作有很强的经济性,既涉及经济、管理、物理、化学、机械、建筑和气象等方面知识,又涉及商品流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仓储直接影响商品供销管理工作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商品从实物形态上确定分配供销的经济关系的实现。

(二)仓储的作用

1.仓储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

在物流中,运输承担了改变空间状态的重任,而另一个重任,即改变“物”的时间状态,是由仓储来完成的。所以,在物流系统中,运输和仓储是并列的两大主要功能要素,被称做物流的两根支柱。

2.仓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

仓储作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物”的停滞,构成了上一步活动和下一步活动衔接的必要条件。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上一道工序生产与下一道工序生产之间免不了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上一道工序的零件总是要达到一定批量之后,才能经济合理地送给下一道工序加工,而下一道工序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也总是要有必备的最低的半成品储备保证,于是,仓储无论对哪一道工序来说,都是保证顺利生产的必要条件。

3.仓储可以创造“时间效用”

“时间效用”的含义是:同种商品由于使用时间不同,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也不同。在商品的最佳使用时间内,其使用价值的实用限度可发挥到最佳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投入比。通过仓储,使商品在效用最大的时间发挥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商品的潜力,实现时间上的优化配置。

4.仓储是“第三利润源”的重要源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仓储有一个逆作用,即:在物流系统中,仓储作为一种必要活动,由其特点决定,经常会有冲减物流系统效益、恶化物流系统运行的趋势;在生产系统中,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过多库存会导致企业资金循环困难,增大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正是仓储的逆作用,甚至有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明确提出仓储中的“库存”是企业的“癌症”,这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仓储建设、仓库管理、仓库工作人员工资和福利等费用开支增高。

(2)仓储商品占用资金至少将带来利息的损失,如果考虑到这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则损失会更大。

(3)陈旧损坏与跌价损失。商品在库期间可能发生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损失,严重者会失去其使用价值甚至全部价值。在仓储过程中,存货随时在产生,一旦错过有利销售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存货处理的跌价损失。

(4)保险费支出。为了分担风险,近年来我国已开始对仓储商品采取缴纳保险费方法。保险费支出在有些国家、地区已达到了很高的比例。

(5)进货、验货、保管、发货、搬运等工作所花费的费用等。

上述各种费用支出都是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再加上在企业全部运营过程中,仓储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的比例高达40%~70%,在非常时期,有的企业库存竟然可以占用企业几乎全部流动资产,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所以有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将仓储中的库存看成是“洪水猛兽”,当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很多企业经营业务又离不开仓储,哪个企业能将库存成本控制得当,哪个企业就能大大地节约物流成本,仓储成本的降低便成为物流的一个重要利润来源。此外,现代化大生产不需要每个企业均设立仓库,其仓储业务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来运作管理,或者采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式,而这些合作方式的普及,充分地体现了仓储是“第三利润”的重要源泉。

(三)仓储业在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仓储业在物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调节“供给”和“需求”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物流过程由一系列的“供给”和“需求”组成,在供需之间既存在物的“流动”,也存在物的“静止”,这种“静止”是为了更好地使前后两个流动过程衔接。缺少必要的静止,会影响物的有效流动。例如,有些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如农作物,但需求是连续不断的,这就必须靠仓储活动来调节。与之相反,有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是连续的,但需求的季节性很强如空调、电扇、真皮服装等产品,同样要通过仓储来保证较短的热销季节的旺盛需求,同时也能实现全年的稳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还有一些商品市场价格随时间的波动非常大,如铜、钢材、石油等,当价格的节约可以抵消仓储的成本时,企业可以提前购买,这时也需要进行仓储。仓储环节正是在调节这些“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起到有效“静止”的作用。

2.保证物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

物品在物流过程中,通过仓储环节,在进入下一环节前进行检验,可以防止伪劣物品混入市场。因此,为保证物品的质量,把好仓储管理这一关,以保证物品不变质、不受损、不短缺和有效的使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仓储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证物品的使用价值。通过仓储来保证物品的质量主要反映在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物品入库时的质量检验关;二是物品储存期间的保质关。对于前者,应严格检查待入库物品是否达到仓储的要求,严禁不合格物品混入库场。对于后者,则是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的物品尽可能使其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保证存储物品的数量和质量。

3.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

物品在库场内的滞留,表面上是流通的停止,而实际上却恰恰促进了商品流通的畅通。一方面,仓储的发展在调配余缺、减少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库存积压,在总量上减少地区内物品存储量等方面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快仓储环节的收发和出库前为流通所做的充分准备,将直接影响到物品流通的时间。仓储及相关的库存会增加费用,但也可能提高运输和生产的效率,降低运输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储备一定量的库存来避免产出水平大幅度波动造成的生产忙闲不均,因而不会常常变化生产计划,生产成本也可能会因此而下降。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储备达到更大、更经济的运输批量来降低运输成本,从而节约整个流通费用。

4.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企业收益

仓储通过整理、包装、质检、分拣、加标签等加工活动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企业通过合理地布局仓库,可缩短配送时间,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增加销售,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收益。

5.发挥市场信息的传感器作用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生产者都需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动向。社会仓储量的变化是了解市场需求极为重要的途径。仓储量减少、周转量加大,表明社会需求旺盛;反之则为需求不足。厂家存货增加表明其产品需求减少或者竞争力降低,或者生产规模不合适。仓储环节所获得的市场信息虽然比销售信息滞后,但更为准确和集中,信息反映快捷,且信息成本低。现代企业生产特别重视仓储环节的信息反馈,将仓储量的变化作为决定生产的依据。现代物流管理应更重视仓储信息的收集和反应。

6.提供信用保证

在大批量商品的实物交易中,购买方必须在检验商品、确定商品的存在和商品的品质后方可成交。由仓库保管人出具的商品仓单是实物交易的凭证,可以作为对购买方提供的保证。仓单本身就可作为融资工具,可以直接使用仓单进行质押。

7.提供现货交易的场所

存货人要转让已在仓库存放的商品时,购买人可以到仓库查验商品,进行取样检验。双方可以在仓库进行转让交割。国内众多的批发交易市场既是具有商品存储功能的交易场所,又是具有商品交易功能的仓库。许多具有便利交易条件的仓库都提供现货交易服务,甚至部分已形成有影响的交易市场。近年来,我国大量发展的仓储式商店就是仓储交易功能高度发展、仓储与商业密切结合的结果。

三、传统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向现代仓储的转变

(一)传统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条块分割造成重复建设严重

由于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质资源通过部门体制的方式分配,各部门为了占有和争取更多物质资源,储存所获得的分配资源,均以部门体系的纵向方式部署仓储,形成了中央、地方、商品、商业、交通、农业、铁路、电力等部门体系的仓储结构,部门之间互不发生横向交叉联系。因而造成了整体上的仓储互不连接,功能重复,互相不支持配套,重复建设严重的状况。

2.仓库的宏观布局不合理

由于部门行业的分头建设,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经济集中地区特别是部门集中地区,广泛、集中地建造仓库。为了方便纵向联系和资源调配,仓库都集中在交通中心附近,造成在一个地区,甚至在全国的仓储布局极度不合理,即仓储集中的地区仓储能力大量剩余,而其他许多地方没有足够的仓储能力,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仓储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仓储存量巨大但管理水平较低

从宏观来看,我国的仓储能力巨大,但是仓储管理水平比较低。一方面,仓储利用率低下、商品周转率低、流通速度慢、仓储保管能力差、物品损耗严重等;另一面,有些仓储缺乏仓储经营的能力,不能充分利用仓储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也没有充分利用仓储中的巨量沉淀资本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价值。

造成仓储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我国整体上对现代仓储管理不够重视;仓储管理的资源投入不够;仓储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程度低。许多仓储企业仍徘徊在传统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还不能自主地经营仓储资源。因此,还有待于制度改造。

4.仓储技术水平差别悬殊

仓库建设和仓储管理源出多头,互相之间缺乏联系和合作,也没有形成专业性、功能性的分工,大多数仓储功能相近,用途相同。再加上仓库建设本身就是短期行为、应急式决策,只满足一时的需要,所建设的仓库普遍都是简易仓库和货场,缺乏应有的机械和设备。又由于仓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仓储自身发展能力极弱,大多数仓储技术水平低下,甚至于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当然,我国也具有一定数量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仓库,但从总体水平来看,技术水平处于中间层次的仓储还太少,而我国的现状正需要大量技术水平处于中间层次的仓储。

5.仓储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依法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仓储业也需要全面的法律保护和依法管理。我国的仓储立法主要表现在民法通则中的物权规范,合同法的仓储合同、保管合同分则,消防法中的消防要求和消防管理以及其他一些规章制度,还没有完整的仓储法,对于仓储经营中的一些经济行为也没有足够的法律支持。仓储企业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做得远远不够,仓储内部的依法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

(二)传统仓储向现代仓储的转变

传统仓储承担着“蓄水池”“中转站”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传统仓储面临着现代物流的冲击,过去那种“被动性、不连续性、不均衡性”的仓储运作已被打破,商品库存由过去批量大、品种少、周转慢,正向批量小、品种多、周转快方向转化,特别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的发展,对仓储业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传统的以提高储存效率为中心的被动型“储存”仓储方式,向现代的以提高客户物流服务水平为中心的主动型“流通”仓储方式转变。流通型仓储方式不仅要求提高储存效率,更要求及时、准确、迅速地满足客户物流服务需求。

传统仓储向现代仓储的转变给仓储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增加了仓储作业的难度和细化程度

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小数量物流方式的发展使得仓储物品的种类、品种数目大量增加,也使得原来以大容量包装为单位的送货方式向以小容量包装为单位的送货方式转变。同时入库检验、分类整理、分拣挑选、配货出库等作业变得更加复杂和频繁,从而加大了仓储的难度和细化程度,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更多的时间。

2.对作业的效率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及时生产方式(JIT)等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从订货到发货的周期大大缩短。企业接到订单后在最短时间内(如24h内)必须发货的情况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及时、迅速交货的要求,必然要求物流方面做出快速反应,也对物流作业的效率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更深层次满足客户物流服务

从客户的角度讲,客户对物流系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希望物流系统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尤其是在那些采用及时生产方式(JIT)等先进生产方式的企业。从仓储企业的角度讲,要做到满足客户物流服务,只有识别客户的具体需求,如对商品的加工形式、程度、时间、地点等要求的掌控,才能更高层次地满足客户物流服务。所以,如何充分地洞悉客户的各种基本需求,将所有与作业有关的活动都致力于满足客户期望,是更深层次满足客户物流服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