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到文学
这些年看到很多新名词,例如饮食文化、饮食书写、饮食文学。饮食本来就是文化的一个项目,为什么要单独提出来专门设一个名词呢?因为饮食丰富了,精致了,提高了,而且普及了,成了文化的一个新现象,有现象就有记录,就是饮食书写,有书写就有高一级的表达,就是饮食文学。
台湾的饮食文学,早期要推梁实秋、夏元瑜、唐鲁逊,那时还没有“饮食文学”一词。后来有林文月、张曼娟、韩良露、蔡珠儿,二〇〇五年台湾出现饮食文学杂志,近年来又有郑丽园。作家找到新题材,开拓新领域。
郑丽园女士写饮食文学有她的优势。她是“大使”夫人,大使是做什么的?大使是办外交的,夫人协助大使办外交,外交官的工作,文言文叫“折冲樽俎”,樽是喝酒,俎是吃菜,办外交离不开饮食,外交官,尤其是他的夫人,一定要懂得饮食,懂本国的饮食,懂各国的饮食,懂精致的饮食。“饮食”是正业,“文学”是副产品。
饮食文学的作家愿意和大家分享饮食经验。一个好心的作家,他替读者活着,他替大众活着,我们前生也许是个美食家,我们忘了,我们来世也许是美食家,时间还没有到,好心的作家现在就让我们做美食家,就让我们做企业家,做野心家,做慈善家,做政治家,我们只要读书,不需要轮回。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太重要了。端午节不靠屈原靠粽子,中秋节不靠嫦娥靠月饼,七月七不靠牛郎织女靠情人大餐,感恩节不靠《圣经》靠火鸡。中国有个寒食节很有意义,可是谁过寒食节?没有什么好吃的嘛!人民大众就像小孩子,要想受欢迎,你得带着冰糖葫芦。
先贤又说,你与其送他一条鱼,不如告诉他怎样钓鱼。也许我们可以补充,他有了鱼以后,你还得告诉他烹调的方法,他有了方法以后,你还得告诉他更好的方法。如果他学不会,你就做给他吃。
人生在世只要能做一样好吃的东西就可以不朽。麻婆豆腐,成都一位麻脸的女老板发明的,宋嫂鱼羹,黄河边上小吃店里一位宋太太发明的,两个人都不朽了。丁宫保不朽,恐怕要靠宫保鸡丁。台湾反对读《赤壁赋》,照样吃东坡肉,反对写毛笔字,照样吃伊府面。国民党治理台湾,所有的功过都会成为过去,只有一样,各省的好厨子都在台湾集中了,大大提升了台湾的烹饪技术;各省的好菜都集中了,大大满足了台湾人的口福,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享用。这一项成就永远不会磨灭。
从前中国人把吃饭叫“糊口”,听起来心酸酸,“民以食为天”,也把饮食说得太难了。现在时代进步,无论这个世界有多少缺点,大方向总是向前的,精致文化以前是少数人的特权,现在大众化了。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乐队演奏,以前只有国王贵族办得到,现在只要你愿意,有什么不可以?我们的餐桌上不管用什么样的盘子,牛排总是好的,烹调技术也许差一点,牛肉总是好的。
到了今天,有些格言也许可以改变一下,今天不是民以食为天,今天民以食为美,民以食为乐。今天吃饭不再是糊口,要爽口,要悦口。华北民间流行一个说法:“读了三国会做官,读了红楼会吃穿。”读《红楼梦》太麻烦,不如读饮食文学。
郑丽园女士的新书《纽约不可不吃》里面介绍了纽约市七十家好吃的馆子,有位朋友买了这本书,他说他要每星期去吃一家,他要花七十个星期吃遍,他说那时候他会很有成就感。还有一位朋友买了这本书,他说他要约几个朋友一块儿去吃,吃了这家吃那家,轮流做东,一路吃下来,他说新朋友变老朋友,普通朋友变好朋友,摇头的朋友变成点头的朋友,吵嘴的朋友变亲嘴的朋友,有朋一同来吃,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