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越有道理的创业故事与哲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如何捕捉创业机会

创业从哪里开始?如何在漫无边际的市场中找到创业的切入点,挖掘创业第一桶金?

对于创业者来说,准确的市场分析是创业制胜的先机。这就需要创业者对市场进行准确的调查、了解和预测。一旦确切地预测到未来,就能有方法去按照未来市场的需求,做好准备,抓住从天而降的机遇,扬帆商海。

机遇藏在细节里

让麦当劳开遍世界

创业故事

克雷罗是闻名世界的麦当劳快餐的创始人,他发迹于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即一份来自一家汉堡包快餐店的订单,同时这也是一场全球范围的餐桌上革命的开始。

订单上写着要求订购14台制奶机,对于这样大的一批订货,克雷罗认为他应该有必要和顾客见上一面。

克雷罗见到的顾客是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市的麦当劳兄弟,他们经营着“麦当劳”快餐馆。那时的“麦当劳”快餐馆规模不像今天这样庞大,经营的品种也很单一,主要是炸薯条和汉堡包。

克雷罗被“麦当劳”吸引了,吸引他的不仅是食品的美味可口,更主要的是麦当劳兄弟独特的经营方式。兄弟俩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是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一方面,他们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汉堡包和搭售炸薯条的营销方式。在制作和销售过程中,不仅采用标准化牛肉小馅饼、标准化配菜系列,还采用红外线灯照射以保持炸薯条的清脆可口。这种食品分量足、口感好,方便快捷,很受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此外,克雷罗还注意到,麦当劳兄弟俩在餐馆前树起一个巨大的“M”招牌,用以招徕顾客,而在加利福尼亚州有另外9家餐馆也使用“麦当劳”店名,并且已经有了联合经营、联合销售的发展新趋向。

然而,克雷罗经过周密考察,发现麦当劳兄弟俩的经营思路也不是完美的,而且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落后,过于满足现状。另外,他们也不愿进一步拓展新业务和发展分店。所有这些,都给克雷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的推销员生活及对饮食业发展的了解告诉克雷罗,麦当劳兄弟的创造发明非常重要,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960年,克雷罗经过考虑分析之后,出资340万美元,买下了麦当劳兄弟的全部资产和经营权,在美国经商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克雷罗和麦当劳兄弟签订了一份联营协议,在协议中清楚地写着:克雷罗独家代理出售“麦当劳”店名的权利,并向冠以该店名的分店提供原料供应和标准化技术指导。

协议中,克雷罗能够得到的好处就是按照餐馆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报酬。克雷罗凭借他经验丰富和信心十足的优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严格按照协议规定的内容开展业务。在随后的6年里,美国各地的“麦当劳”快餐店发展迅速,从当初的8家猛增至2390家。

现在,麦当劳公司总部坐落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州,是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国际性公司。麦当劳是全球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快餐集团,从1955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开设第一家餐厅至今,它在全世界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设了三万多家餐厅,现在仍在迅猛发展。

创业的哲理

在每一个成功者眼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成功点。机遇是成功的前奏,一个机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份意外的订单重新设定了克雷罗的人生轨迹。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机遇永远与不懈的奋斗结伴而行。

有时候,别人的成功不是自己的绊脚石。如果从成功者身上去寻找破绽,并加以改进,这也是一种成功。克雷罗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麦当劳经营初期的不足,并接过麦当劳的生意,然后巧妙地利用了它,才成就了今天的麦当劳王国。

优柔寡断是创业者的大忌

哈默:该出手时就出手

创业故事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就是一个善于发现良机并且敢想敢做的人。哈默16岁的时候,他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篷旧车,但标价却高达185美元,这个数字对一贫如洗的哈默来说是惊人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机遇不放,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哈默不仅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哈默的这第一笔交易与后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当时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独自开创赚钱途径的本领。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经过漫长旅途之后,风尘仆仆地抵达莫斯科。哈默在对苏联的考察中发现,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们却饿着肚子,为什么不出口各种矿产品去换回粮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宁提出建议,并很快得到了列宁肯定的答复,于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棉矿的许可证,从而成为第一个在苏联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美苏之间的易货贸易也由此开始。哈默后来通过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国联合公司联系30多家美国公司同苏联做生意。

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哈默又萌生在苏联办铅笔厂的念头。有一天,他随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支铅笔,但商店里只有每支售价高达26美分的德国货,而且存货有限。哈默清楚地知道同样的铅笔在美国只需3美分。于是他拿着铅笔去见苏联主管工业的人民委员克拉辛说:“您的政府已经制定了政策要求每个公民都得会读书和写字,而没有铅笔怎么办呢?我想获得生产铅笔执照。”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他以高薪从德国聘来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铅笔厂。到1926年,他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苏联全国的需要,而且出口到土耳其、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哈默从中获得了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创业的哲理

哈默有一双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对于每一个机遇,他都决不放过,不论它有多么困难,存在多少风险,他都敢去实现。正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大王。

失败者的通病是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没有主见。每个人都有自己一箩筐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退缩。如果做决定的时候意志不坚定,老是受别人的干扰,那么,这个人干什么事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当然不否认,做决定时需要听取各方意见,收集各种资讯,但是,我们强调的是,接下来,就该是你自己的工作了,你要根据你自己明确的目标,综合各种信息之后果断地做出决策。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这才是成功创业者的必备素质。

谁拥有现金牛,谁就能主宰市场

不断寻找现金牛的英特尔

创业故事

“Don’t be encumbered by history,do something wonderful.”(不为历史羁绊,放手创造绚烂。)这是英特尔联合创始人诺伊斯的激情话语。如今,这句名言已引领英特尔走过了坎坷而又辉煌的40年。这个数字,即使在明星企业荟萃的硅谷,也可谓是一个奇迹。

英特尔的技术发展,要从大名鼎鼎的4004处理器谈起。在创业初期,英特尔的主要开发方向其实是半导体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内存之前,计算机安装的是磁芯内存,这种文件存储器的制造工艺费时费力,产品体积庞大,存取速度也很慢。研制新内存是当时业界的迫切要求。

英特尔抓住了取代磁芯内存的机遇。1969年,当英特尔决定向内存技术发起冲击时,已经有6家美国公司也在为此厉兵秣马。这7家公司共同参与了同一个项目的竞标。当时,半导体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在硅片上安装更多晶体管,由此带来低成本和高性能,但制造内存芯片的方案还在探索之中。英特尔面前有硅栅MOS技术、多芯片内存模块和肖特基双极技术三条技术路径,英特尔选择了同时尝试这三条路线,最后再选定能大量生产的制造工艺。

双极技术首见战果。当年英特尔推出第一个商品3101双极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抢在了竞争对手的前面,这也为它日后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另一个小组研究的硅栅MOS技术也在同年推出了实用化成果1101静态存储器,英特尔成功进入内存半导体市场。数年之内,英特尔又推出两个新产品:可擦写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和静态内存(SRAM)。20世纪70年代末,与英特尔竞争的企业,如尤利森公司、先进内存系统公司等高科技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英特尔拥有内存技术与硅栅技术两大法宝,成为内存技术和市场绝对的代名词。

创造了存储器产业的英特尔,成为该领域的绝对领先者。可以说,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存储器也就意味着英特尔。谁都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存储器的英特尔。可以说,存储器就是英特尔的现金牛。

但是,当1985年半导体产业战略转折点来临之际,英特尔果敢地做出决定:彻底退出存储器业务,转向完全不同的微处理器业务。随之而起的是“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的新定位。它还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微处理器速度将增加一倍。历时三年的战略转变,帮助英特尔穿越了死亡之谷,乘上微处理器这辆特快列车,把其他半导体企业远远甩在后面,英特尔也找到了新的现金牛。

创业的哲理

金牛是指在成熟市场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产品,能提供大量现金,因此又被称作现金牛。英特尔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现金牛——存储器,并且马上着手开创了这个行业。但它并没有局限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敢于主动向现金牛开刀,寻找新的现金牛。比如,它退出自己一手开创的存储器市场,全力发展微处理器业务;当386微处理器在市场上还如日中天时,就以486取代386;486尚处收获阶段,便以奔腾芯片取代486;对手刚准备转向奔腾芯片,它就立即推出下一代奔腾芯片。正是这种不断寻找新现金牛的卓越决策,造就了英特尔近20年的霸主地位。

创业者要努力发掘自己的现金牛,以此造就自己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获取最大的利益。

有一流的品质,才有广阔的市场

伊利:树起“中国制造”大旗

创业故事

伊利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产品的品质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从各个环节和流程狠抓严抓牛奶的品质。

“我们坚持用世界最高的标准,为消费者生产最好的产品。这是伊利赢得一切认可最重要的理由,也是伊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伊利集团总裁潘刚这样说道,“‘中国制造’绝不廉价。我们欢迎每个人品尝我们的产品——用你们最挑剔的标准!”

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麦伟略教授,最喜爱伊利牛奶,通过长期以来对于伊利案例的深入研究,麦伟略教授几乎已经变成了伊利的“粉丝”,伊利对于流程管理、质量控制、生产安全等环节的标准化、精确化管理,令他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而“平衡为主,责任为先”的伊利法则,则被他称为是具有东方文化精髓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在被问到会如何向美国消费者介绍伊利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我能说的,除了品质,品质,还是品质。”

伊利是中国食品行业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民族品牌。哈佛对其格外重视,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对伊利案例进行研讨,并在正常的案例课程之外特别增加了一倍课时,用于对伊利案例的解读,这在中国企业中尚属首次。

创业的哲理

品质的认知度不仅仅是某个单一品牌的问题,消费者往往还会形成对某个国家整体品牌的“国别”品质认知度。例如,大家往往认为,日本的产品“精细实惠”,美国的产品“时尚高档”,德国的产品“稳重严谨”等。那么,在国外,中国品牌的整体认知是怎样的?几乎无品牌可言,仅仅是价廉而已。从其他国家不断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中很容易地就理解这一点。因此,站在中国品牌整体提升的角度,中国企业也更应该加强品质的建设。这一点中国乳业之王伊利集团就做得很好。

品质是产品的基础。在对一个产品的品质产生不信任的前提下,无论你的品牌建设怎么搞,都仿佛在沙滩上建大厦,根基不牢。有一流的品质,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如何才能提高产品品质,是创业的永恒话题,也是每个创业者的责任和任务。

小商品可以撬起大市场

金利来:小领带,大世界

创业故事

曾宪梓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贫农家庭,1961年,他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被分配在广州农业科学院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曾宪梓途经香港到泰国与家人团聚。因为想独立干一番事业,所以他开始在泰国做起了贩卖领带的小生意。

1968年,他重返香港,试图在香港开始他的创业生涯。但是他两手空空,只好先靠做男保姆,为人家看孩子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一有空余时间就研究香港工商业及市场状况,学习成功创业者的经营管理经验。经过数年琢磨,他发现领带在香港有很大的市场,便决定成立领带生产厂。

他并没有盲目进行,而是先将外国名牌领带买回来,将这些领带拆得七零八乱,然后自己制作恢复原状。接下来就是全套采用进口原料,着手生产高档领带。结果,他制作的领带足可以假乱真。但是,他很快发现顾客还是喜欢购买价格昂贵的外国名牌领带,不愿购买价格便宜的香港产领带。于是,曾宪梓下定决心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他独自苦思冥想,又把亲近的朋友请来共同商量,终于为自己的产品取名“金利来”。1969年秋天,曾宪梓注册了“金利来”商标;1970年,注册成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1971年,他在九龙土瓜湾设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工厂的业务渐渐有了起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曾宪梓并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他四处考察,周游各国的领带设计和生产中心,深入地了解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和日本的领带制作和销售市场,学习和积累现代领带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知识,并认清领带发展的潮流和趋向。他还和西方一些著名厂家建立业务联系,提高知名度。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新加坡等地先后设立了“金利来”分公司,并向欧美各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拓展业务。

1984年,曾宪梓当选为亚洲领带协会主席,“领带大王”的称号也从此传了开来。

创业的哲理

曾宪梓在发现了香港的领带市场之后,依靠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创造了“金利来”这一家喻户晓的领带品牌。随后,他的领带王国便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从他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知道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是他成功的诀窍。他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创业者选定的行业不一定是经营那些风光张扬的商品,那些不起眼的小饰品、小物件,也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不起眼的小市场大有作为

细分市场分出财富大蛋糕

创业故事

目前,国内市场的现状是各方势力汇聚,谁也赢不了谁,谁也吃不了谁,市场没有升级,大家都在拼同一块市场。这个时候,如果有外力的介入,打破这种博弈平衡,很可能会改变这种现象。史玉柱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现有的市场下,成功地采用切割术,把一块块看上去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送礼市场、网游市场)做到了最大化。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脑白金,它在规格上采用胶囊和口服液的形式,以便与其他保健品区分,一下子火了好几年;黄金搭档作为追随者适时上市,它以提升生活质量、综合调理、把维生素送到各个人群为卖点;同样,在国内市场空白的情况下,史玉柱为中国网民量身制作了“征途”这个网络游戏,“上征途挣工资”也成了流行口号;随后,我们又看到了黄金酒这个概念,它同样是顺应送礼需求而成,在保健酒市场上成功引入了五粮液这个酒业老大,其酒类品质无懈可击,一出场就赢得了满堂彩。后来,当“鹰牌”和“初元”,以及一些其他知名品牌后期跟进时,对史玉柱来说已不再重要了。

创业的哲理

史玉柱的出手,使各个市场都有了做大的可能。以前大家都只懂得为市场拼得你死我活,没有人肯在“需求行为”上动脑筋。即使是上央视做广告,也不过是在同一市场内争夺同一群消费者,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但史玉柱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作为创业者,你需要向他学习的就是要善于发掘细分行业的机会,并根据产品特性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从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那么,创业者应该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呢?一般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依据需求选定产品市场范围;列举潜在顾客的基本需求;分析潜在顾客的不同需求;移去潜在顾客的共同需求;分市场暂时取名;进一步认识细分市场的特点;测量各分市场的大小。以上步骤基本决定了各分市场的类型,接下来还要测量各分市场潜在顾客的数量。如果顾客数量太少,这个市场也许就不值得留恋。

不缺机遇,只缺发现机遇的眼光

“石头”变成“黄金”

创业故事

吕总是香港某建筑集团的奠基者,全港有20%的楼宇用材是由该集团提供的。在他的眼里,石头就是被别人忽视的富矿。吕总对香港的建筑界贡献很大,而这份成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靠石头起家致富的“石矿大王”吕总对此感慨颇多。

20世纪50年代,这个建筑集团仅为一间买卖机械的小型公司,当时香港的经济尚未快速发展,建筑石材仍采用人力击开石块的原始方式。吕总仔细分析了世界经济走势和香港的独特优势,认为香港的经济前景必然飞跃,极需大量石材建筑各类楼宇。他当机立断,率先引进国外碎石机等先进建筑机械,开采石矿供应市场。

果然不出他所料,香港经济出现持续发展,楼宇建筑市场空前繁荣,对各种“石头”的需求狂涨不已。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的公司经投标先后获得香港政府赋予的三家石矿场的开采权和经营权,业务更是迅速发展,从此成为各种石材的稳定供应商,业绩空前的好,在香港建筑界和地产界得以站稳脚跟。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建筑业更加蓬勃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吕总意识到本地的石材供不应求,开始将开采石矿业务扩展到中国内地,后来分别在深圳和珠海建立了两家大型石矿场。

建筑楼宇永远离不开石头,这家靠石头发家的集团,在内地房地产热潮兴起时,又将眼光转向了内地。吕总说,原来输港的内地石材,因房地产热潮兴起而转为内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面对这种形势吕总又做出决断,1995年,在广州和上海又兴建两家新石矿场,满足内地“石头”的巨大需求,继续“以石发财”的奇迹。2000年,在北京郊区又建立了两家石矿场,吕总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创业的哲理

成功的创业者要具有点石成金的力量,他们能随时随地发现别人所忽视的财富。吕总靠石头致富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从石头中发现商机,需要超凡的眼光,需要有果断的决策力。任何成功的创业都不会如天上掉馅饼般幸运,在每个创业者看似幸运的背后,都有着风险和非凡的勇气。

瞄准市场,登上财富快车

一杯豆浆闯天下

创业故事

众所周知,豆浆是上海早点工程“四大金刚”之一。有一位名叫王旭宁的年轻小伙,他将自己创业的目光瞄准了豆浆市场。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安逸稳定的工作,开始了自己在豆浆市场上的创业旅途。

他从豆浆的生产工具入手,1994年筹资30万创办了九阳电器公司,开始研制生产九阳豆浆机。公司当年实现销售2万台,年产值600万元,此后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销量连年翻番,到1999年已实现年销量40万台,年产值1.2亿。王旭宁建立了遍布全国160多个地市的总经销营销网络,以有限的人力和短短的时间将九阳豆浆机迅速推向全国市场,近两年还出口海外。

王旭宁很重视员工素质,90%九阳员工是大专以上学历,关键部门如开发研究人员更是硕士以上学历者。如今,九阳电器在豆浆机行业首屈一指。

1998年下半年,九阳豆浆机进入上海市场,当年实现销量近2000台,1999年则达到6000多台。接下来,他又计划在以后的几年将其在上海的年销量提升到10万台以上。他很看重上海在商业上的战略地位,认为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一方面是企业实力和形象的显现,另一方面又具有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大意义。九阳电脑豆浆机具有十几分钟自动做出熟豆浆的先进功能和优越的性能,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王旭宁对于豆浆机的未来十分有信心。他认为,豆浆机会像电饭煲、微波炉一样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九阳豆浆机会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象征,就像西方人的咖啡壶。

创业的哲理

王旭宁有敏锐的市场触觉,一开始就瞄准了上海的豆浆机市场,所以借着上海这得天独厚的环境,王旭宁的九阳电器公司一步步成长壮大了起来。创业者对市场要有敏感的认识,为了捕捉市场变化契机,应先尽可能充分地搜集市场资料,并作为市场预测之用。有了准确的市场分析,创业者也就掌握住了商场制胜的先机。

没有冷淡的生意,只有冷淡的眼光

进军保健品市场

创业故事

著名保健品牌的创办人沈先生,白手起家,21年来,凭着“敢想敢做敢当”的信念,创立了自己品牌的产品。回想创业的经过,他说,在他20岁时,每月薪金还不到500元。踏入社会工作不到3个月,他就毅然出来创业,在1980年以相等于他三个月薪金(约1500元)的资金创业。

到2003年,沈先生创建的公司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营业额达1.03亿元。他的投资已经得到金钱上的回报,现在他一手创办的公司将上市了,这成了他事业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沈先生的创业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0年,他开始创业,开设一间售卖厨房电器、家庭用品的商店。之后,店里也开始售卖一些按摩器。

1985年,我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他的生意也大受打击,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转而到香港、台湾去开拓新市场。在这次的危机中,他意识到拥有特定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拥有特定的市场才能更经得起考验。于是,他专注于保健产品,售卖各种不同品牌的保健产品。

2年后,业务取得一定的销售量。他想,一直为他人做嫁衣裳,没有保障,不是长远之计,再加上他本身认为,创造市场是一个挑战,于是便逐渐以自己的品牌生产保健产品,公司的品牌从此诞生了。

之后的4年内,他通过合同制造以及合资生产的方式,生产多种保健产品。到1994年,他属下店面只售卖自己公司的品牌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直销专卖店。

这些年来,公司不断开设新的专卖店,经营50多种产品,直接销售给顾客。3年前,公司也开始把产品售卖给医院、健美院等,但业务还是集中在直销。

至今,公司已经在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东、美国、澳洲和印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0间直销店面。

其实,沈先生的目标不只是走出我国,走出亚洲,更是要走向全球。他说,现在,人们的保健意识强、压力大,而且经济能力高,所以这个市场潜能甚大。

因此,他计划继续扩大规模,把店面总数从目前的500间增至600间,并在2008年增至1000间。

事实上,他希望,公司能在每一个国家设立直销专卖店。

对于未来,他说,目前,公司的产品属于中高档产品,公司计划接下来要推出第二品牌,以迎合大众市场。

对于20多年前,国人的保健意识并不强,沈先生为什么会选择进军保健产品作为特定市场这样问题,他说:“没错,当年,这个属于冷门的生意,但我觉得,冷门生意虽然开头难,但回报会更高。”他认为,冷门的生意,只要有好的产品、有效的促销概念,以及着手教育顾客,同样能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创业的哲理

特定的市场,总会有它发展的特定时期,而且这与社会的潮流与经济发展形式分不开。如果没有预见性的眼光,不能看到潜在的市场机遇,那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

人们时常用“商场如战场”这样的话来形容涉身商海的险恶。的确,在商场上,很少有从来未尝败绩的人。整体经济形势的好坏,决策的正确与否,都是影响成败的主要因素。但失败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创业者相信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失意时看到光明的未来,看到蕴含在其中的通向胜利的契机,以坚定的步伐追寻它,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适应市场,利用市场,改造市场

区域市场的“领舞人”

创业故事

1992年,胡葆森在香港炒楼花挣到了他的第一桶金——2000万港元。

于是,他开始思考着要建立自己的稳定事业。在反复的权衡和比较之后,他决定回自己的老家河南去创业。当时,地产正朝气蓬勃,他决定从地产入手。

胡葆森决定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他是河南人,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河南成长的,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香港的从商经历,使他掌握了房地产行业的运作规律。

在河南,他成为房地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第一个成立了房地产的合资企业。当时,尽管在一些沿海省份地产类的合资企业不乏先例,但在河南还是新生事物。当他提出注册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被批准还是不被批准?因为人们都熟悉胡葆森,经过一番讨论和争议之后,注册申请被批准下来。他和建设银行河南分行出资合资成立了一家地产公司——河南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河南开创了房地产业的先河。后来,国家要求银行与实体脱钩,胡葆森买下了银行的股权,建业成为胡葆森的独资企业。

此后,河南地产界的许多个第一就与胡葆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推出高档住宅小区——金水花园、城市花园;

第一个推出住房按揭贷款;

第一个进行地产的品牌化运作;

第一个将宽带引入社区。

在这许多个“第一”之中,建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胡葆森认为,他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自己的经历。他不仅在国营企业干过,而且对国际市场也比较了解。他生长在河南濮阳的一个县城里,后来到省城上学,在香港居住多年后又移居澳大利亚。在12年的外贸工作中,出访了近40个国家,并多次陪同省里高级领导出访,学会了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胡葆森的竞争优势是他的适应性。正因为当时河南这个地方的市场发育程度不是很高,市场也不是很规范,所以国外财团和投资商才适应不了,香港、东南亚的地产商才不敢进来。这正好给了胡葆森这些熟悉和适应环境的企业一个生存空间,因为市场不规范、法规不健全,大的房地产巨头没进来,他们的生存空间就大。

胡葆森把自己的生存之道概括为六个字:适应,利用,改造。适应是为了生存,利用是为了发展,改造则是为了回报,这是一个基本策略。胡葆森认为,在不规范的环境里,欲望和陷阱也很多,这时企业在融合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先净化环境,坚守自己的企业道德,坚持先规范起来,这是“适应,利用,改造”的关键。

创业的哲理

胡葆森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创业,创造出了无数个“第一”。这无数个“第一”的创造与他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客观认识是分不开的。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中,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首先要自身正,并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了环境、站稳了脚跟才谈得上对环境的利用及改造。当周围的环境对你的创业形成阻碍时,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先净化环境,坚守自己的企业道德,坚持先规范起来,也就是“适应,利用,改造”。

美丽就是生产力

盛开在女人世界的“自然美”

创业故事

从3000元租一张美容椅起家,到拥有一个庞大的跨国“美容王国”,并获得美国杜威大学的商学荣誉博士头衔,作为极少数能够行销世界的中国民族品牌的创立者,蔡女士已成为台湾成功女性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1992年,蔡女士随朋友陈女士一起到上海考察,在这个城市逗留了3天时间。就是这短短的3天,让蔡女士把自己人生故事的场景从台湾改成了中国内地。

20世纪90年代初,眼界渐渐开阔的上海女性开始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但是因为不懂得科学的美容方法,很多人被皮肤问题所困扰。“当时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美容市场的状况,和我创业初期的台湾相差无几,职业敏感告诉我,这里有‘自然美’发挥的空间。”到上海的第3天,蔡女士就和当地政府签下投资420万美元设立美容化妆品生产厂的协议。

投资初期,蔡女士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她从来没有想到退缩,她始终以一个女性特有的坚韧和耐性来面对一切。仅仅10年时间,她创立的“自然美”品牌和“自然美容法”便从一个小镇走到了繁华的大上海,又从上海走向全国的各个城市。

创业的艰辛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为了宣传“自然美”的美容理念和产品,蔡女士在电视台做各种美容节目,在大商场免费为顾客进行皮肤测试;为了培养国内本土的美容人才,蔡女士办免费美容培训班,并鼓励她们自己开店创业;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自然美”事业,蔡女士为加盟店提供资金支持,却不收加盟金或者管理费。在蔡女士的带领下,这些加盟店都获得了不小的发展,那些加盟到“自然美”发展事业的人们都称蔡女士为“最美丽的女人”。

“自然美”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如今,上海和北京各有一幢以“自然美”命名的大楼。而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然美”旗下拥有1000多家加盟连锁美容店,100多家沙龙SPA生活馆,以及30多家子公司、分公司。对于国内女性来说,10年前还相当陌生的蔡女士和“自然美”,如今成了两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蔡女士将她在大陆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在这本畅销岛内的书中,蔡女士写道:“一直以来,相当多的人都在问我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经验……其实这一路走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秘诀,我只是把‘爱’落实在了我的事业上而已。”

创业的哲理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创业者如果能围绕着女性爱美这个主题,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蔡女士从关心女性的美丽出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她以女性特有的柔韧和耐性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创业成功的她又带领其他人走向了成功。几乎每个女性创业者的身上都有这样人性化的特质,她们将自己的爱心和产品共同传播开来。女性本身就具有情感化的倾向,而当这种人格特质和事业结合起来时,将十分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精明的头脑是永远的财富

假发中的巨大商机

创业故事

刘文汉投身到假发行业进行创业纯属偶然。在他的一次旅行途中,有一天,他在与两个美国商人共进午餐时,席间谈到什么商品有可能在美国风靡一时,一个美国商人脱口说了一句:“假发!”刘文汉略一思索,指着自己的头发问:“你是说假发套?”“当然!”那个美国商人肯定地答道,并且拉开公事包取出一副黑色的长假发给大家看。接着,他解释说,现在假发开始成了“抢手货”,许多人买,但生产的厂家却不多。他还表示,如能找到合适的货源,他愿意购进13种不同颜色和式样的假发。

本来只是一次随意的交谈,刘文汉却上了心。那时,他虽然对制造假发的知识还几乎等于零,但他已精明地估计到,“假发”制造业可能会大有前途。

于是,刘文汉开始了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最后证实美国市场上对假发的需求量的确十分可观。

从美国回到香港后,刘文汉又对香港的假发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进一步了解到,香港市场上也有人用印尼、印度等地进口的廉价真发制作假发套出售,那主要是为了满足演员和少数脱发者的需要。假发套的生产成本很低,利润却十分可观。但是,香港生产的假发质量不高,根本无法与法国出口的名牌货相比,而且式样、颜色也不符合美国人的要求。

刘文汉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但苦于找不到制作假发的行家,甚至连比较满意的样品也找不到,这使他十分焦急。刘文汉分析之后认为,假发套是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商品,只有在香港这种劳动力便宜、税收低的地方生产,才有竞争力。于是,他开始全力寻找生产假发套的能工巧匠。

在艰难地寻找中,刘文汉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制作假发的老师傅,这是一个为演员制作道具的师傅,经验十分丰富。刘文汉重金聘请了这个师傅做顾问。并根据美国市场的需求量和假发的利润,计算出每月要生产出500副假发,以获取较大利润。在师傅那里,他仔细地参观了制作假发的全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认真地看了一遍,边看边问,终于发现了制作假发的窍门。

随后,他参观了手工制作假发的小工厂,对那些十分繁杂、颇费时间和人工的工序进行了改进。他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机械化生产和新技术,并尽可能地采取新材料,很快设计和制造出了生产假发的专用机器。他还从假发师傅的小工厂里请来了一位女工,由她亲自培训工人用机器试制假发。不到3个月的时间,已有几十名工人掌握了机器操作,学会了新式的假发生产方法。刚开始,机器生产出来的假发并不理想,但刘文汉并不灰心,他从世界各地购进了各种名牌假发作为样品,悉心研究,不断改进,终于用他设计的机器生产出了合格的假发套。

带着自己生产的第一批假发样品,刘文汉去香港连卡佛公司推销。这家公司的高级经理仔细地检查了送来的样品,认为质地优良,十分满意,很快就和他签订了订购合同。刘文汉首战告捷。没过多久,他又签订了上千份订货合同。

从此,刘文汉制造的假发源源不断地从香港销往美国和其他国家,成为与法国名牌假发并驾齐驱的畅销货。

创业的哲理

刘文汉从一次随意的谈话中发现了难得的商机,于是便开始了在假发行业的创业,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制造出与世界名牌产品并驾齐驱的畅销货。他的创业经历种种波折,机械化生产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他的产品脱颖而出,终于取得成功。对于有强烈的成功渴望的人,资金、技术、设备等看似困难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市场,他们就能够创造一切条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能够成功。

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愁销

让“飞跃”翱翔世界

创业故事

邱某,浙江台州人,其貌不扬,初中文化,上过3天高中,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迫于生计,到北京打工,在街头补鞋。后来,他回浙江台州老家,到一家加工缝纫机零件的工厂打工,不久辞工回家,用自己购买的旧车床为工厂加工缝纫机零件,此后办起了缝纫机厂,中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飞跃集团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1986年,邱某的工厂创立之初,人们说他的缝纫机和他自己一样差。1989年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由于没有门票,他是从下水道爬进去的,后被人家抓住赶出门外。

1998年,邱某堂堂正正进了广交会的大门,展出了自己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缝纫机产品,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目前,邱某的飞跃集团以美国、欧洲为主要市场,他甚至受到了南美国家总统、总理的接见。

为了学习具有世界缝纫机领域最高水平的技术,飞跃集团公司最高决策者数次东渡日本,与日本缝纫机专家、生产厂、经销商和用户进行广泛、充分的接触和交流,并斥资在日本收购了一家小型缝纫机工厂,根据日本提供的信息和顾客要求,对原有生产装置、产品结构和技术要求进行修改。1999年1月开始,飞跃机电一体化多功能家用缝纫机首次进入日本市场,出口量已达4万多台,从而结束了日本缝纫机单向向中国出口的历史。

中国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从1986年创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达10亿元,销售收入达7.5亿元,出口收汇4000万美元,具有活力和生机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形成了从产品研发、到整机和零件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的一整套完备体系,并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国际贸易为一体的跨国经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现拥有31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缝纫机150万台。其中超高速包缝机、绷缝机占世界总产量的50%。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极具优势,是世界上最具竟争力的缝纫机品牌之一。

创业的哲理

邱某十分重视科技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为了学习先进技术,他远渡日本,将顾客的意见放在首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最能体现顾客需求的产品一定会受到顾客的欢迎。创业者一定要在产品上下功夫,保证自己的产品能满足顾客需求。

好产品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优质产品让“安乐”安享天下

创业故事

恒安集团的总经理许连捷出生于福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从小过着清贫淳朴的生活,这培养了他真诚善良、吃苦耐劳的美德,坎坷不平的遭遇又锻炼了他冒险开拓的精神和顽强性格。他十几岁就开始做生意,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他从做红薯粉条开始,到经营水果、蔬菜、芋头,从推着独轮车、骑自行车到赶马车,昼伏夜行,风餐露宿。

终于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许连捷压抑已久的创业欲望和经营才能一下子迸发出来,他率先办起了服装厂,探索大规模创业的道路。但是受农村的环境和有限的资金限制,他失败了。1985年他内联安海对外加工装配厂,外引香港天利贸易公司,合作创办以“安乐”卫生巾为主要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恒安实业有限公司,他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时,卫生巾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立足市场,许连捷提出了“以优质产品叩开市场的大门”的口号。他紧抓产品的质量关,在各个车间转,发现问题,从不放过。对于生产原料,他坚持选用价高质优的美国产品,不惜血本。他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在产品包装上均贴有一张意见反馈标签,供消费者将意见填好寄回,从而使每个使用“安乐”的用户都成为公司的质量监督员。有位上海姑娘反映产品质量有问题,他就专门派人在调查清楚原因后,赴上海向姑娘道歉,从而消除那位姑娘的顾虑。正是这样一丝不苟地对自己严要求,才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恒安的产品信誉日益提高。

有了质量过硬的产品,许连捷亲自挂帅,本着“立足市场、灵活经营、优先服务”的经营策略,打开了市场销路。在“安乐”进军上海时,他以低于成本一毛一分的价格,批发给首家愿意经销这个产品的公司。结果,由一带十,没过多久,“安乐”以合理的价格在上海市场立稳了脚跟。

目前,恒安公司采用联营式独资方式,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巾生产公司,还创办了恒安电子玩具有限公司、恒安纤棉服饰有限公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企业集团。现在,公司产值可达数亿元。

创业的哲理

任何商业,商品质量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商品,再好的营销手段在市场面前也无能为力。许连捷在艰苦的生活中形成了敢于冒险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性格,在服装厂失败之后,仍能够进军竞争激烈的卫生巾市场,并开创了知名的品牌。他的成功是依靠产品过硬的质量和灵活的经营策略,也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擦皮鞋“擦”出了产业

创业故事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擦皮鞋算不上是什么高尚的职业,也不需要多高的技术,而西安外语师专毕业的乔某的创业正是从擦皮鞋开始的。目前,他开着一家专业皮革护理店。一双沾满油污的翻毛皮鞋,乔某用自己调制好的专用皮鞋喷剂喷在皮鞋的表面,然后用打火机“轰”的一声把皮鞋点着,双手十分娴熟地翻转皮鞋,数十秒后火焰熄灭了,他用一把专业擦鞋刷,刷去皮鞋表面上的灰尘,然后又在皮鞋的表面喷了另一种喷剂,放进一个特制的烤箱。一个多小时后,他从烤箱取出皮鞋,进行抛光、防臭、防水处理后交到顾客手里,皮鞋已焕然一新。

他这手绝活是从成都一家擦鞋店学来的。1998年,在酒店做文案管理工作的乔某在报纸上看到成都罗福欢“罗记擦鞋店”的报道,该店可以专业护理高档皮鞋。乔某动心了,下定决心要辞掉原来的工作出来自己创业,项目就是经营高级擦鞋店。

一番波折之后,乔某终于到了罗记,并掌握了皮革护理的全套知识。乔某的父母竭力反对乔某将擦鞋作为职业,但乔某决心已定,并决定将擦鞋做成一项事业。

乔某回到西安,投资4万元,开起了CNG皮革护理店。房租半年15000元,加上装修和购买设备,4万元积蓄基本耗尽,乔某的生意就这样开始了。开张后第一笔生意是擦一双磨砂女士短靴,因为是第一个顾客,乔某给顾客打了5折,只收了她15元。尽管没有赚到钱,乔某还是兴奋了半天,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次,一位顾客请乔某去给他的皮沙发做护理。面对价值昂贵的皮质沙发,乔某知道这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如果活儿无法让顾客满意,接下来的路会很难走。他将传统的护理工艺与自己学到的独门技能结合起来,早出晚归干了两天,虽然只挣到几百元,但客人的满意使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乔某不断钻研着皮革知识,并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善解人意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许多顾客的好评,渐渐顾客越来越多。

乔某的皮革护理店已经开始盈利了,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要把皮革护理形成产业化。在把擦鞋店经营好的基础上,他打算再开几家分店,基本覆盖西安城区的东西南北。所有的店都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去管理,将保养工作流程化,形成一个专业皮革护理的品牌产业。

创业的哲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在创业者的眼中都是一次机会。擦皮鞋,这个被大多数人看不起的职业,乔某却把它当作一个产业来做,渐渐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名堂。可见,创业成功与否和所从事的行业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只要创业者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在所从事的领域中,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创业导航:洞察市场,扬帆商海

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为了防止调查的盲目性,市场调查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市场调查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调查前的准备阶段、正式调查阶段、综合分析整理资料阶段和提出调查报告阶段。

1.调查前的准备阶段

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调查课题的关键和范围,以选择最主要也是最需要的调查目标,制订出市场调查的方案,主要包括:市场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调查计划的可行性、经费预算、调查时间等。

2.正式调查阶段

市场调查的内容,综合起来,分为以下四类:

(1)市场需求调查,即调查企业产品在过去几年中的销售总额,现在市场的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特别要重点进行购买力调查、购买动机调查和潜在需求调查,其核心是寻找市场经营机会。

(2)竞争者情况调查,包括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情况和售后服务情况,还要注意潜在的竞争对手。

(3)本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执行情况调查,如产品的价格、销售渠道、广告及推销方面情况,产品的商标及外包装情况,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4)政策法规情况调查,政府政策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实施,都对企业有重大影响,如税收政策、银行信用情况、能源交通情况、行业的限制等都对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很大,也是市场调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市场调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统计分析研究法和现场直接调查法。

3.综合分析整理资料阶段

当统计分析研究和现场直接调查完成后,市场调查人员拥有大量的一手资料。对这些资料首先要编辑,选取一切有关的、重要的资料,剔除没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编组或分类,使之成为某种可供备用的形式。最后把有关资料用适当的表格形式展示出来,以便说明问题或从中发现某种典型的模式。

4.提出调查报告阶段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综合分析整理,便可根据调查目的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得出调查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人员不应当把调查报告看作是市场调查的结束,而应继续注意市场变化情况,以检验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并发现市场新的趋势,为改进以后的调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