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越有道理的创业故事与哲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如何培养创业素质

创业,令人神往,也令人敬畏。每一个创业者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让事业结出累累硕果。而创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创业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难曲折,创业者必须一个人独自面对变化莫测的激烈竞争,以及一系列随时出现的需要迅速正确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创业者只有具备非常优秀的创业素质,才能冲破创业中的千难万险,登上创业顶峰。

创业者出色的创业素质,是创业者的第一堂课。永葆创业激情,练就百折不挠的创业斗志,不抛弃,不放弃,永不言败,迎接你的将是一片灿烂辉煌的创业明天。

把握时代潮流,成为时代宠儿

比尔·盖茨:创业从19岁开始

创业故事

比尔·盖茨是世界最大电脑软件公司的领导者,他坚信这样一个真理:作为一个成功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顺应时代潮流为己任,只有这样,他的理想与奋斗才会合乎社会的发展方向,他的劳动成果才会成为对社会的贡献。

比尔的创业秘诀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决定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从零开始,因此,他将第一个项目定位为给小型计算机设计一个基本语言(Basic语言),并由此走向成功。

在那个时代,典型的“牛郎星”计算机大约有4000字节的内存。比尔的第一步计划是让计算机有限的内存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他的工作要更加复杂一些,因为他还没有一台“牛郎星”计算机。但这并不能阻碍他的事业,他的兴趣点是新的“英特尔”8008微型处理器的芯片,而这种芯片他也从来没有见过。

但是比尔勇敢无畏地承担起了研究这种芯片使用手册的工作。随后他又编写了一套程序,使哈佛大学里的一台大型计算机居然能够模拟“牛郎星”计算机的运行了。

在为“牛郎星”编写基本语言(Basic语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精力高度集中。1975年的冬天,他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段日子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疲惫至极的时候,常常是在书桌旁或地毯上打个盹。五个星期以后,他的Basic语言完成了,他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的诞生的标志命名为“微软”,即大家现在熟知的“微软”公司。

比尔对于创建微软十分自豪,但他同时也想到,要想让一个刚刚介入市场的新型产业公司运转起来,将要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他还清醒地意识到,在与机遇迎面相逢的时候,要么当时就抓住它,为之放手一搏;要么就永远丧失。他决定在微型计算机软件行业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在第二年的春天,年仅19岁的比尔·盖茨毅然投身商海之中,去创立他日后无比辉煌的“微软”公司。还未到24岁的时候,比尔做成了一笔大生意:为IBM公司设计便携式电脑机芯软件。

当“苹果”电脑公司的便携式电脑闪电般地拓展了市场,而IBM公司的领导层面临这种局面正在观望研究之时,比尔发出了预言:前途属于个人电脑,而所有的与便携电脑争夺市场的电脑也必将使用便携电脑的语言。结果,全世界(除了“苹果”公司)都采用了他的MS-DOS程序,他因此坐收巨利,他的“Windows”程序已经售出了1000万套。从1993年起,他成为美国的首富。

创业的哲理

比尔·盖茨从19岁开始创业,他选择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方向,紧紧把握住了难得的机遇,从而成就了自己。这就是时代给予他的回报,也是历史的规律。

盖茨的创业,并没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他甚至没有一台“牛郎星”计算机,也没有见过“英特尔”8008微型处理器的芯片,但什么样的困难也阻止不了他创业的决心。他清楚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他做到了。

这对于每个渴望创业又担心自己准备不足、困难重重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启示。

在时代赐予的良机面前,每个有志于自己创业的人,都不要徘徊、不要犹豫,只有勇敢地抓住机遇,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让自己梦想成真。

自信是创业的原动力

戴尔:对自己说“Yes”!

创业故事

戴尔1965年出生于休斯敦,一支著名的NBA球队火箭队的所在地,他的父亲是一位牙医,母亲是一个经纪人。因此,他们结识了许多中上阶层的人,这也使得小戴尔能有机会经常与那些自信的成功人士接触,从而培养了他自信的性格。通过与那些人的交往,小戴尔懂得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其中也包括电脑。

为了不辜负父母对他的一片期望,戴尔在1983年进入了得克萨斯大学,成了一名医学预科生。但事实上他只对电脑行业感兴趣,很想大干一场。他坚信自己会在这个领域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于是,他从当地的电脑零售商那里以低价买来了一些积压过时的IBM的PC电脑,由他自己进行改装升级后转手又卖出去,很快便销售一空,他靠电脑赚得了他的第一笔收入。

初涉商海的成功,不但让戴尔拥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积蓄,更让他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大学第一学年结束以后,他打算退学,专心创业。毫无疑问,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为了打破僵局,戴尔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如果那个夏天,自己电脑生意的销售额不令人满意的话,他就继续读他的医学。他的父母接受了他的这个建议,因为他们认为戴尔根本就无法取得这场争斗的胜利。但他们错了,戴尔的表现让他的父母根本没有机会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仅在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学校。

创业的哲理

一位创业者的成功,当然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在迈出第一步时,最重要的是自信,要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相信自己能成功,这是创业的原动力,也是支撑你一直走下去的强大力量。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自信,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创业成功的基础。当你坚定不移地对自己说“Yes”时,创业之门才会为你开启。

为什么“自信”对创业者这样重要呢?印度第一位“技术企业家”沙比尔·巴迪亚说过的一句话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创业是一座独木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你经常独自一人,只有思想的力量与你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自信最重要。”

有志者,事竟成

“斯威尔大厦”的梦想

创业故事

1971年,斯威尔对三藩市65大街45大道上的一座高达16层的大楼威荷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之前,斯威尔就梦想着建立这样一座大厦,它设计新颖、材料高档、位置一流,并以“斯威尔”命名。

1976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斯威尔给威荷特的负责人图雷斯打了电话,并且见了面。但是,在那时,威荷特的生意还比较好,业绩蒸蒸日上,因此,图雷斯丝毫没有卖地的打算,所以拒绝了他。斯威尔一点都不气馁,他是一个不到最后时刻决不放弃的人。于是,他开始不断地给图雷斯写信,从不间断,而图雷斯始终没有给他回信。年复一年,3年后,斯威尔写的信终于感动了图雷斯。

斯威尔最终如愿以偿地做成了这笔生意,获得了这块房地产。接下来,斯威尔建立“斯威尔大厦”的梦想也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但斯威尔大厦的建立一开始也不是风平浪静的,斯威尔要面临着种种阻力。首先,公众对此持怀疑态度,这是个极为棘手也最重要的问题,必须要建造出符合公众口味的大楼。因为房子是为了给公众居住的,而不是给某个人专门设计的,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其次,经过仔细周密的市场调查,斯威尔发现那些拥有美丽妻子和名贵藏画的富豪根本就不在乎买房要花多少钱,他们要的是最佳公寓。

斯威尔的大厦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需要,为此,斯威尔斥资340万美元建了一条沿西墙而下的瀑布,又动用200万美元建了青铜自动楼梯,就连大理石也是选用最好的材料。他还建立了新颖别致的门廊,门廊是斯威尔大厦最令人陶醉的地方之一,它不仅吸引了无数零售商人争相租用,而且对那些富豪们的购物欲进行极大的刺激。

但是,纽约市政府不批准他享有免税权,而这对他是不公平的,因为任何开发商都应享有免去15年房地产税的权利。为此,他从不间断地向法院提出上诉,要求享受应有的待遇。在此期间,斯威尔大厦终于建成了,它呈“工”字形设计,整座大楼有32个不同的侧面,视觉效果相当好。

斯威尔善于把宣传和种种时机结合起来,这使它对外成了一幢神秘的大楼,因此它的售价也是格外的惊人。斯威尔采取步步为营的营销策略,前前后后涨价多达15次。但是销售的情况却令人刮目相看,到1982年,除了专门留下几套房间作为备用之外,斯威尔大厦里的280多套公寓全部售空,仅公寓间的收入就达到了0.5亿美元。

凭借这次成功,他买下了全世界最有名气的饭店公司——大娱乐城饭店,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创业的哲理

摩天大楼才是赚钱的机器——斯威尔要做就做大生意的信条在此得到完美而充分的展现。斯威尔之所以能够成功,是非凡勇气和自信的结合,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永不言败。在某种程度上,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就是在创造机遇,同时也是善待机遇的最佳方式。“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勇气和恒心去搬掉前进道路上拦路石,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激情是创业的永动机

“小天鹅”的成功之道

创业故事

1982年,廖长光、何永智夫妇开办“小天鹅”火锅店,当时店面只有3张桌,度过三个月的亏损,他们实现了第一次的赢利——一天赚了70元。

从1983年开始,小天鹅火锅店不断盘过左右门面,扩大经营面积,到1988年,小天鹅用了6年的时间赚了10万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这6年是小天鹅最艰难的创业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在一项事业的创建中,创业者不能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而要有“野心”,要不断进取,向着更远更大的目标永不满足地前进。廖长光、何永智夫妇深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小天鹅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1988年,小天鹅在重庆江北开办火锅大酒店,进行异国情调的装修,设计了风格各异的火锅包房。率先将火锅从街边大排档迁进大雅之堂,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火锅革命”。经过这次革命,小天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赚进100万元。

小天鹅经过原始积累后的第一年获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夫妇俩不安于现状的经营理念。试想一下,如果小天鹅仍然在那条火锅街上徘徊,无论经营得多好,它依然会是街边大排档,目标消费群相对固定,利润空间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绝不可能在一年内赚到100万元。高档火锅店的开办为小天鹅打开了更高利润的大门,而这源于其经营者超常的胆识和魄力。看到市场这么好,廖长光、何永智夫妇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新的创业扩张。

1990年,小天鹅创办成都分店,选址城郊,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开业之初即火爆蓉城。大厅舞台上的歌舞表演、店前宽敞的停车场成为吸引成都商务客人的主要亮点。1993年年底,全国各地小天鹅分店发展到12家,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重庆小天鹅饮食文化公司正式成立。

1994年开始,小天鹅采取一种新的合作经营模式:在各地开办连锁店;到1998年年底,连锁店达到50家,集团员工近5000人,资产总额达到1.6亿元。这种模式使创始人何永智被称为“中国特许经营第一人”。

到了1995年,小天鹅又开始进军宾馆业,一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品牌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扩大自己的营业收入。1996年9月,四川首家私营星级宾馆重庆小天鹅宾馆开业,并高薪聘请著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开业第一年就获得了可观利润。

创业的哲理

小天鹅火锅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得益于创始人不安于现状的管理理念。这就提醒每位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当你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之后,就要努力抓住市场时机,尽量快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否则,机会转瞬即逝。

作为一个创业者,要想时时刻刻保持着创业激情,就要远离安于现状的心态,要学会让自己“归零”。

如何“归零”呢?每实现一个目标、达到一个高点,都要不断进取,把达到的高点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创业者既要肯定自己过去的成绩,更要为了实现明天更高的目标而努力,让自己的事业始终走在不断发展、前进的道路上。

创业就是做点燃激情的事

激情铸造的艺术工厂

创业故事

当Sam Coronado还是一个艺术系的学生时,他的一位朋友给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你最好找到一份其他的工作,否则你马上就要被饿死了。”因为怕被朋友言中,Coronado参加了绘图课程的学习,并用所学到的技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并在晚上的空闲时间里进行艺术创作。

Coronado的艺术生涯开始于1969年,当时Texas Instruments聘请他担任技术讲解员。也就从那时起,他自己的工作室逐渐引起了丝网艺术和拉丁美洲艺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的艺术作品也经常被送往美国、墨西哥、欧洲和非洲等地进行展出。

在1992年,对Self-Help Graphics艺术中心进行参观之后,Coronado对丝网印刷技术产生了兴趣。他说:“正是这次参观点燃了我对目前所从事的事业的热情。我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得克萨斯州,并在我的绘画工作室里成立了工厂,现在,它已经成了一个版画复制工作室。”

绘画一直都是Coronado的最爱,但他认为丝网印刷更适合他来做——很多来他的工作室参观的艺术家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能生产出几乎与绘画作品一模一样的印刷品。我们已经帮助很多艺术家来复制自己的作品。他们有时候都不敢相信能够印刷出与原稿如此接近的页面。其实,这完全取决于艺术家本身和他们的艺术风格。如果他们懂得如何分色,就能对作品的生产方式进行全面控制。”

他的工作室成为传递拉丁美洲艺术家心声的平台,虽然有限的资金不能让这个工作室购买Coronado所喜欢的设备,但是他贡献出了自己的电脑,并且保证在这里工作的所有人都能使用它们。这些电脑能帮助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数字作品转变为精美的丝网印刷品。这份工作能让艺术家将纸张的表面特性与艺术作品完美地结合起来,这让Coronado充满激情。

Coronado工作室为艺术家提供的Serie Project服务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而且它还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供他们在夜晚进行工作和休息的场所。Coronado表示,有些艺术家整个晚上都留在工作室里,因为他们毕竟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工作。销售和捐赠收入占到了Coronado工作室和Serie Project活动经费的25%,当地和国家拨款填补了另外75%的空缺。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生活,但最令Coronado骄傲的是他能为公众带来精美的艺术复制品,而且能与不同等级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对艺术的巨大热爱产生的激情,成就了他独特的事业。

创业的哲理

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源于心中的某种信念。或者热爱或者坚信,总之都是充满激情的。本身就是艺术家的Coronado,数十年来对艺术的无比热爱和不懈追求终于成就了他的梦想。他已经为两百多位艺术家复制过精美的作品。正是这份对他有巨大吸引力的工作不断点燃他的激情,推动着他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工厂。

我们常说“事在人为”,人的能力就如一座冰山,已经发挥出来的部分是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还没有发挥出来的部分是隐藏在水下面的部分。假如你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业,相信你的激情创业必定会充满快乐和力量,你的创业梦想也会因激情而更灿烂。最重要的是,激情的充分发挥和调动,会刺激冰山下面那部分巨大潜能的释放。

失败是创业成功之母

汽车大王福特的三次创业史

创业故事

亨利·福特是众所周知的汽车大王,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学习很认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机械类的装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常常将各种各样的机械制品拆得七零八落。他7岁时,对火车头表示出强烈的好奇,经过反复摸索,终于制造了一台小蒸汽引擎,成了公认的天才少年。他16岁时,开始了自己的学徒工生涯,并开始研究内燃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96年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

1899年,亨利·福特第一次创业,组建了底特律汽车公司,他担任公司的机械主管和总工程师。然而,这一次的创业失败了,因为亨利·福特没有认识到任何一种产品的开发研制过程与其生产制造过程是截然不同的,他的设计思路并没有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导致生产中追求高档、豪华、高速,使得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公司在第二年倒闭了。

但亨利·福特已经拥有了全国性的声誉,1901年,一些企业家集资与他建立了一家新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第二次创业的亨利·福特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制造大马力的赛车上,汽车的销路受到制约,导致了他的第二次失败。

1903年6月,亨利·福特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又一次建立了新的福特汽车公司。此时的他已经从前几次的失败中积累了经验,对于如何经营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从此,福特公司开始了其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1909年,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T型车大获成功,甚至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一种象征。T型车的巨大成功使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的龙头企业和汽车大王,其销量占当时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亨利·福特是一位锐意创新者,是他首先看到了汽车的巨大市场潜力,是他首先将汽车由贵族富豪的娱乐品变成了一般公众的日常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他首创“福特生产方式”,即首先将生产流水线引入了汽车的规模生产,首先将“泰罗制”的先进管理思想在汽车实践中运用并发展成为著名的“福特制”,在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亨利·福特充分肯定劳工价值,深深认识到关心员工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工作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不会令人憎恨。对献身于事业的人,应由事业上得到最大的报酬。”

1947年,亨利·福特去世,但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企业家之一。

创业的哲理

作为享誉世界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创业经历并不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两次失败,从每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他的第三次创业有了正确的方向,从而一举成功。可见,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并不是最终的失败,只要不丧失信心,能够坚持下去,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在创业的道路上,没有退路

挺立不倒的创业家史玉柱

创业故事

如果说许三多演绎了荧屏上的“不抛弃不放弃”,那么史玉柱则是用自己十八年的从商坎坷路,演绎了真实版的“不抛弃不放弃”。他后来所拥有的成功绝不是来自偶然:行业选择上他精挑细选,对待竞争他守法,管理上他历尽坎坷摸索真谛,战术上他师从伟人,投资领域亦不落人后。

但是曾经,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由辉煌走向解体的过程,一直在街头巷尾被谈论,成为中国商业史上为数不多的关于失败的经典案例之一。1989年,史玉柱以4000元借债起家,短短5年,就位居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第8位。但在1997年年初,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把舆论搅得沸沸扬扬:巨人集团彻底瘫痪,巨人大厦被迫停工,欠债高达数亿元……顷刻间财富灰飞烟灭,沦落为负债2.5亿元的“中国首穷”,这位昔日“十大改革风云人物”、时年35岁的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了整整3年。

尽管史玉柱当时输得彻彻底底,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倒下的巨人不会放弃拼搏,有着一股永不放弃精神的史玉柱,随后的经历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几年之后,他奇迹般地咸鱼翻身卷土重来,给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叹号:他不仅还清了负债,还重新跻身于亿万富翁之列,胜过当年的鼎盛时期。

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8位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500亿元的资本家……史玉柱演绎的这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让许多人跌破了眼镜,也让许多人点燃了梦想。

创业的哲理

在大起大落的创业生涯中,史玉柱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理念,在一败涂地时依然自信坚强,才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对创业者来说,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创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体系,从创业之前、创业之初到企业规模不断发展,都需要创业者凭借智慧和勇气,不断寻找出每个阶段的关键点并迅速突破。这个过程,离不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贫穷打工仔的创业奋斗路

创业故事

郑某某,四川省仪陇县人,一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的打工仔,凭借敢于冒险的精神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劲,经过十多年的奋斗,现在成为四川省某知名企业集团的董事长。1985年3月,26岁的郑某某揣着从亲朋好友那借到的70元钱登上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开始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在走出乌鲁木齐火车站的大门时,他的全部家当只剩下1.20元钱和一条在部队用过的旧被子。在老乡的介绍下,懂建筑知识的郑某某当上了建筑工地的班长,一天的报酬是5元,一年下来,挣了近2000元。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笔钱足以让一个26岁的小伙子飘飘然了。

但是郑某某天生不是满足现状的人,而且每逢想到家乡贫困至极的父老乡亲们,他就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独享富贵。1986年4月,他又从老家带来了40多个农民工,从别人手中转来一个小工程。但悲惨的是,在交工后老板跑了,一分钱都没有领到,而且他还把自己以前挣的2000多元钱都分给了大家。年底的时候,他没有钱回家。有一位朋友给了他5元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的日子持续了近半个月。

那样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倒郑某某,而且还使他愈加渴望日后的成功,他当时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出贫困。

1987年春,郑某某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他和新疆某制胶厂签订了13万元的厂房维修合同。当年8月,郑某某按时、按质完成了全部工程,并受到对方的称赞。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又接了几个小工程。年底清盘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除去各种债务,自己竟然有了5万元的存款。这也让他坚定了搞小工程的决心。到1989年,他完全在乌鲁木齐站稳了脚跟,个人资产也超过了70万元。

此时的郑某某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进入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1989年下半年,他花20万元在乌鲁木齐市中区租了一间大型地下室,装修成商场后转租给他人,每年可以净赚5万元,同时他还在乌鲁木齐郊区开了两家煤矿。刚开始的2年,煤矿和商场为郑某某带来了滚滚财源。但是,摊子铺得大,带给郑某某的是管理和决策上的大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不足、决策失误等问题接踵而来。1994年,两家煤矿相继倒闭;1995年初,商场也关闭。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郑某某从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一个不但身无分文、还倒欠他人几十万债务的穷光蛋。

不过,被困难击倒并不是他的本性。1995年夏,经过仔细考察,他用借来的100多万元创办了某某实业贸易公司,第一个项目就是服装商场。这一次他学乖了,把商场租下来自己经营;100多个员工中85%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同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让他的服装商场蒸蒸日上,利润滚滚而来。

1998年,他又决定将赚来的钱投入“生钱运动”:投资2亿元建起了3万多平方米的“东方100商厦”。1999年,东方大厦的营业额达1.7亿,2000年达2.1亿。随后,郑某某的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酒店、农业、电讯、生产加工,2001年又进入了房地产行业。目前他已拥有20亿的资产,负债率仅为8%……

在2003年底的“四川省十大杰出创业之星、第五届创业之星表彰大会”上,他当选为2003四川省“十大创业之星”。2004年初,他被选为乌鲁木齐政协常委。

创业的哲理

从郑的失败和成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畏惧困难、不敢拼搏的人是难以获得创业成功的。财富的积累,不仅靠的是精明的头脑、敏锐的眼光、科学的管理,而且更需要一股不畏风险的勇气。

每个创业者都要牢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创业之初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无论前面的路多么坎坷,都要坚强地走下去。只有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勇敢向前,才有成功的希望。

百折不挠才能登上创业顶峰

三起三落的创业者

创业故事

卡尔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商店经营成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从最初创建的小商店到现在的美国卡尔公司,卡尔始终都在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1990年,19岁的卡尔带着自己多年积攒的500美元,来到波士顿谋生。一年以后,他遇到了一个叫荷顿的贩布小商人,两人合伙开了一个布店,这是卡尔第一次涉足商业。然而,卡尔与荷顿妹妹的婚姻使得他与荷顿分道扬镳了。卡尔另找了一间小房子,和妻子一起开了个小店,经营针线、钮扣等小商品。

最初卡尔以为小百货家家都要用,生意肯定会兴隆,可实际上针线等东西消耗量太小,一包针线卖出去后可以用上几年,要想赚钱很难。没多久,卡尔便把小店关了。

从失败中吸取了经验的卡尔决定经营热门货,不久他就开办了自己的布店。卡尔以为自己有经营布店的经验,能够轻车熟路,获得长足发展。可是,一经营起来,卡尔才发现情况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好。布匹、服装虽是热门货,可顾客们却习惯同老布店打交道,并不信任卡尔这个外乡人,卡尔的店面显得冷冷清清。要吸引顾客就必须增加品种货色,通过做广告来扩大影响,可这些都需要大笔的钱。

正在这时,美国西部迅速发展,很多商人都到西部发展事业。卡尔也动心了,他把存货盘给了荷顿,带着妻子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卡尔来到旧金山,看到了为争夺财富而拥挤的人群,便打定主意发挥自己所长,开一个小店,走百货经营的道路。他坚持经营热门货,并且走薄利多销之路。由于卡尔的商品价格便宜,很快便在当地享有了声誉,光顾的人也越来越多,卡尔也很快积累了一大笔资金。

一年之后,卡尔感到自己要想在商业上有所发展,还是应该回到东部去,只有在那些商业中心,才能开办一流的商店。他把旧金山的商店转让出去,带着一大笔钱和自己的经营之道,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马萨诸塞州。他们在哈佛山一带定居下来,开始尝试着用新的经营方法经商。卡尔在哈佛山开了一家布店,虽然店面很小,还是很快显示了他的不凡。他采取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办法经营小店,在他的小店中人们可以享受免费擦皮鞋以及保管大衣等服务,这些周到的服务很快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由于有了资金,卡尔可以通过增加商品种类来吸引顾客,因此,他在卖布的同时,还卖其他一些日用百货。此外,卡尔还在广告上大做文章,利用不同的报纸,登出了内容、形式都很新颖的广告,令人们赏心悦目。卡尔的一系列措施,的确吸引了不少顾客。然而,哈佛山的地方太小,店面也不大,他的那种大家风范吸引来的顾客人数毕竟有限。很快,他便感到入不敷出了。

这时候,荷顿来找卡尔,希望和他再次联手经商,在波士顿开一家商店。荷顿认为,美国的经济正在起飞,只要有才能和魄力,就一定能使事业飞黄腾达。荷顿要卡尔和他一起到波士顿去共同创业,卡尔也深深地被荷顿的设想所打动,但他有更远大的设想,他要到纽约办一个全美国最大最好的商店。

卡尔终于在纽约14号街开了一个店面,开始用自己的经营之道,得心应手地经营。卡尔非常重视研究市场情况,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在卡尔的公司,对店员的服务态度要求非常严格,店员不允许和顾客发生争执。卡尔还经常对每个店员进行不同形式的考验,有时他还请人到店里故意给店员出难题,以提高店员的服务水平。遇到了不合格的店员,卡尔便会毫不客气地将其解雇。由于经营有方,10年之后,卡尔公司便发展到了占纽约14号街半条街的规模。然而卡尔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直到今天,卡尔依然在为自己的目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而努力奋斗。

创业的哲理

卡尔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经商天才,他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得法的经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生意萧条的困境,最后终于走向了成功。

在无数创业者中,成功者必定是少数的,而创业一两次就成功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失败面前倒下了,那成功的希望就不可能再有。只有不怕困难,“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才能勇敢地向着成功的方向迈进。

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毅力

坚强的商业女杰们

创业故事

江苏某汽车维修公司总经理李女士,在1992年夏天偶然听到南京市外经委一位工作人员说,有位美籍华人想在宁投资,但不知做什么项目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女士当晚就找有关专家了解有市场前景的投资项目的情况,并以最快速度草拟了项目计划书。第二天她胸有成竹地敲开外商所住的金陵饭店的房门,滔滔不绝地向其介绍市场行情,终于打消了外商的疑虑,满心欢喜地把资金交给了她。

当初身无分文,而如今已是年创利税三四百万元的中型公司老总,李女士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感慨地说:“捕捉商机的眼光比资本要重要得多。”

南京某塑料制品厂厂长谢女士,在1990年初从朋友处得知河海大学研制成功了一种可用于重点工程的塑料排水板,便主动登门寻求合作。当对方得知该厂是一个福利工厂,88名工人中有50多人是残疾人时,就一口回绝了她。但谢女士并不灰心,她前后上门10多次,对方感动之余终于同意让他们厂试制。由于先期设备投资需要20多万元,加之不少残疾工人担心对方会变卦,便纷纷劝她三思而后行。为争取该项目已受了一肚子委屈的谢女士一听急了:“我们残疾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能指望谁相信我们?”一席话说得大伙儿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经过无数次试验,当谢女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样品后,河海大学有关领导惊讶之余终于决定与他们合作。如今该产品已成功地打进许多省市,还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

相比而言,南京某食品公司总经理沈女士的创业经历显得更为坎坷。1992年,她在南京热河南路开办了一家酒店,由于风味独特,一时食客盈门,但一场大火顷刻间将她两年多的心血付之一炬,还欠下数十万元的银行贷款。沈女士没有一蹶不振,她很快从打击中站了起来,经多方筹措资金又办起了食品厂。

一年后,当产品终于在南京市场上有所起色时,产品秘方又被工厂两名职工偷走,一时间假冒该品牌的食品泛滥,导致他们厂20多万元食品积压。又一次的打击使沈女士欲哭无泪,痛定思痛的她一方面通过法律渠道讨回公道,一方面拖着虚弱的身体挨家挨户跑市场。辛苦没有白费,如今该厂的食品已成功打进南京数家大超市,并远销东北等地。

沈女士深有感触地说:“市场不相信眼泪,重要的是要有毅力。”

创业的哲理

不少人想当老板而又没有去当老板,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三个理由是:缺乏资金,没有路子,从未干过。三位被评为“巾帼创业明星”的女老板在介绍自己的创业经验时,一致认为:眼光、信心、毅力是比资金、路子、经历更重要的创业资本。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创业艰难百战多

创业故事

1986年,段晓雷离开宏基,独自一个人开着他那辆二手的厢型车上路,开始了未知的美国之旅。

刚开始的一两个礼拜,段晓雷每到一个小城镇,第一件事就是到加油站,问当地人附近哪里有中国餐馆,然后去餐馆找老板闲聊,了解当地华人社群的概况。

他想,有做生意的就一定需要进货,进货就一定有发货仓库。问到了这些资讯后,他就到发货仓库去批了一些货,装在他的二手厢型车后座带回。他卖的东西从装饰灯、婴儿学步机到手推车,什么都有。平时,他到警察局去登记,一整天只要付10美元,就可在街角摆个地摊做生意。星期三和星期六,他移师到跳蚤市场去摆摊,一件6元批来的商品,可以卖到15元,利润相当不错。

幸运的是,段晓雷身处硅谷这样一个创业之城,没有人会嘲笑失败,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给创业者尝试的机会。白手起家的想法,一直在段晓雷心中萦绕,他回忆过去几次创业的经验。

第一次创业,可以说是为创业而创业,没有营运计划书,完全是土法炼钢式的,几个朋友掏点钱,做点小小的买卖。

第二次创业,微软的视窗系统刚推出来,速度还很慢,于是他想到要做视窗加速器。结果,硬件做出来了,软件却没能跟上,功亏一篑。

第三次创业,他去重整Tiara公司。这个公司有两个产品,一是点对点的区域网络软件,一是网路卡。但就在公司重整完成的那天,段晓雷还记得很清楚,微软突然宣布将网络功能内建在新版视窗中;而台湾也同时推出了单晶片网络卡,使得成本大减,市价从原来一片叫价70~80美元,一下子掉到20美元。一夕之间,公司的两个主力产品市场消失,于是只好黯然收场。

Tiara后来并购了Internex,转型成为上线服务业者(ISP)。

1996年初,段晓雷创立了Above Net,创业之初资金并不宽裕。他选好办公地点,但并没有那么多钱付房租。于是他直接找上房东,告诉他,他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好消息,一个是坏消息。好消息是,他要向房东租房子,而且一租就是30年;坏消息是,他并没有钱付房租。段晓雷说服房东让他用股票换房租,解决现金流量不足的问题。

Above Net于1998年10月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到1999年11月中股价为37美元,市值达57.8亿美元。

创业的哲理

创业者总有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固执,甚至是偏执,失败了爬起来,继续走,一直到成功,还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四次创业经历,段晓雷一步一步走得辛苦孤寂,但他一步步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适应了自己与当地人的差异。一个异域中的创业者,要真正消除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是相当困难的,但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扎根到当地的土壤中。总是以异乡人的思想和当地人相处,只能使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更不用说创业成功了。

无畏无惧,才能无往不胜

从恐惧中站起来的巨人

创业故事

王嘉廉,北美华人首富,“全美最富有的亚洲移民”,国际联合电脑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当年,他凭着自身努力,赤手空拳闯出了电脑软件业的广阔天地。

1944年,王嘉廉出生于上海,1952年全家移民到美国。刚到美国时,家中生活困难,有时没有钱买校餐,还要受到其他族裔人的歧视。大学毕业时,他读到一则哥伦比亚大学招聘计算机程序员的消息,为了找一个糊口的工作,他虽然从未用过电脑,仍大胆应聘,而且居然被录取了。

王嘉廉在编了两次程序之后,决心以此为终身事业。他当过软件推销员,后受雇于一家电脑公司。1971年,王嘉廉和他工作的公司被另一家更大的电脑公司起诉侵权,他愤而抗争。在当律师的哥哥帮助下,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赢了官司。1974年,一家叫联合电脑的瑞士小软件公司请王嘉廉担任其美国总经销,王嘉廉推销有术,短短几年内便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

1976年,王嘉廉干脆将联合电脑公司接手过来,自办企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最初建立时,他们只有3个人,工作间是家里的车库。后来,国际联合电脑公司年经营收入达25亿美元,在全球43个国家雇用1.3万多人,是在信息产业界排名前列的跨国公司。

1999年,美国国际联合电脑公司成为美国第二大软件公司,其软件销售额达到5.6亿美元,销量仅次于IBM公司。作为国际联合电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王嘉廉成了美国新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被人们称为软件业的“铁汉”。

创业的哲理

王嘉廉对其事业成功的认识是:“恐惧心理使我不断顽强地坚持下去,一种连饭都吃不下的不安全感促使我一天天、一年年地干下来,并且尽力而为。”

创业者有强大的创业动力,才能够保证他在遇到困难时永不退缩。想想,从未用过电脑的人居然能被聘用做程序员,那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持着他?也许正是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在成功的路上不断前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梦想而生的餐饮大亨

创业故事

李·邓纳姆是一个身材高大的黑人,成为一个餐饮业大亨是他童年时就有的梦想。1971年,李·邓纳姆决定放弃稳定的警官职业,而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餐饮事业上,他决定一步一步地实现童年时的梦想。

最初,李·邓纳姆想在布鲁克林开一家高级餐馆,他手里拿着商业计划,开始筹集启动资金,但是银行家们拒绝给他贷款。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办一家独立的餐馆,李开始转向申请授权经营专卖店,他向许多大的餐饮公司发出了申请表格。麦当劳快餐店决定给他一个授权,同时附加了一个条件:必须在老城区内开店,并且是当地的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麦当劳其实是想验证他们这种快餐店是否在老城区也能取得很好的收益,而李看上去好像是开这样一家快餐店的最佳人选。

为了得到授权,李不得不投入自己的全部积蓄,同时他还要借10.5万美元。李在慎重考虑之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相信自己多年来的准备工作,包括梦想、计划、学习和积蓄都不会付之东流。最后,他在协议书上签了字,开办了在美国老城区的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

开始的几个月对李来说,简直就是个灾难。流氓斗殴、枪战和其他的暴力事件频频在他的店里发生,雇员们偷食物和现金,而且他无法从麦当劳总部得到任何的帮助,因为麦当劳总部的代表非常害怕到贫民窟来协调工作。虽然他的商品、利润甚至他的快餐店都曾被人夺去过,但李的梦想却没有人能夺走,他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在不得已之际,李·邓纳姆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首先,他向邻近的恶棍们发出了强硬的公告,雇用那些小流氓,让他们去工作。同时还加强了管理,对出纳员进行突击检查来避免偷窃。他还改善了工作环境,每周一次向雇员们讲授为顾客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发展个人的职业目标。他总是强调两件事:他的餐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摆脱醉生梦死生活的机会,并且雇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越好、效率越高,赚钱的机会也就越多。

20世纪80年代,快餐店的情况渐渐好转。到了1986年的时候,李·邓纳姆的快餐店成了麦当劳生意最好的快餐店之一。1990年,这家快餐店又上了麦当劳总部的光荣榜。

1997年,在李·邓纳姆的赞助下,社区成立了运动队并设立了奖学金,使在街道上流浪的孩子们走进了社区中心和学校。这一切使纽约老城区的快餐店成了麦当劳在世界范围内利润最高的连锁店,每年利润高达150万美元。

2000年,李·邓纳姆拥有九家快餐店,雇员达到435人,每天卖掉数百万份快餐。

创业的哲理

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有梦想和计划。李·邓纳姆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为成千上万想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务实的道路。

梦想与现实始终隔着一段距离,如果只有梦想,而没有实现梦想的计划和过程,那梦想只能是空想。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正是因为执着于自己最初的梦想,并毫不动摇地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不放弃梦想,梦想就不放弃你

执着梦想的图书公司创始人

创业故事

罗伯特·德·格拉夫曾经在出版业从业17年,他的出版生涯开始于1922年,那时他在其表兄纳尔逊·道布尔迪的公司任推销员。做了3年销售之后,他被任命为道布尔迪的一家子公司——花园城出版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主要出售廉价的布面精装重版书。在11年的任职期间,德·格拉夫创立了该公司最成功的非小说重版书系列。

在这期间,德·格拉夫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只要重版书的价格下降,并且将其销售渠道扩大到超出普通书店的范围,重版书的市场就能扩大。所以,他产生了出版25美分的平装本书籍的想法。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支持。于是在1936年,德·格拉夫辞去了在花园城出版公司的职务,想要创办自己的重版书书屋。

但蓝缎带书籍公司说服他接受了总经理职务,该书屋出版好几种系列的布面精装再版书。德·格拉夫又试图说服蓝缎带书籍公司接受他的计划,但又以失败告终了。于是,他再次决定自己创办公司。

1938年2月,他从蓝缎带公司辞职,花了一年的时间学习了有关经营平装本图书企业会遇到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他要生产出一种既可以卖25美分,又能留给出版商一定利润的质量良好的平装本图书,并且不仅是在书店出售,而且在药房、报亭等原来并不出售图书的零售渠道进行销售。

德·格拉夫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的发现是让人欣喜的。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获得更加廉价纸张的可能性,使大规模平装本图书的单位成本控制在7~10美分成为可能。即使在支付1~1.5美分的版税给原来的精装本出版商之后,也将能以16美分的低价出售给批发商,并仍然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这反过来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留下足够的赚头,使他们经营这些书籍时也能有利可图。

1938年夏季,德·格拉夫通过以有限数量试销一本《大地》,并向5万名读者邮寄问卷的方法调查了消费者对其平装本图书的需求量。通过调查不仅使他确信人们需要廉价的平装本书籍,而且让他下定了决心做袖珍型版本丛书。

1939年,在出版业人士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德·格拉夫创办了袖珍本图书有限公司。在两个月内,其他城市的电报订单如潮涌来,迫使袖珍本图书公司开始在全国销售。最初,公司依靠由78名书店代表组成的实地工作人员销售其平装本图书,但是公司很快认识到,通过杂志批发商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广泛的销售。到1945年时,袖珍本图书公司将其实地工作人员减为15名监督人员,他们负责监督向美国和加拿大75000家书店销售平装本图书。通过发展广泛的销售网络,袖珍本图书公司达到了书籍业前所未有的市场饱和。当公司庆祝其创建10周年时,它每年销售的平装本图书达1.8亿册,使该公司在一个业已巨大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

创业的哲理

众人的反对,尤其是所谓的权威人士的反对,往往是创业者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在面临这些难题时,是退缩还是坚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德·格拉夫凭借自己在出版业多年的经验及对市场的准确调查,认为平装本图书会受欢迎,于是他不顾出版界的意见,创建了自己的平装本图书公司。在创业的道路上,有反对的声音是很正常的,如果一有不同的声音便产生动摇,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自己坚持的目标,他们不人云亦云,也不会轻易地放弃理想。

创业导航:创业,你准备好了吗

下海创业之前应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心理准备

做生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的艰辛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因为你会经常遇到诸如资金、人事、市场等方面的各种困境。因此,创业者要有经历挫折的心理准备,要有信心、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2.项目准备

一个新的企业的创立,需要面临很多困难,市场局面很难一下子打开。你必须有几手准备,也就是要准备一个或若干个可行项目。越是有利可图的项目,就越有强硬的竞争对手。你只能根据环境条件,根据自己的优势,权衡选择。一般而言,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项目,是较好的选择。

3.资金准备

办一个商店或公司,首先必须准备一笔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笔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筹集。不仅如此,你还要确保在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时,能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4.商业知识准备

办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经营之道。经商者总是以商业的眼光看待问题,能不能使一件平常之物成为社会大众必需之品,技术可行性如何?能否获利?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经商的经验,则很难有准确的判断。

5.社会关系准备

办公司需要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人才、工商、税务、银行、货源、市场等。初次下海如盲人摸象,分不清东西南北。如果想迅速打开局面,必须借助各方面朋友的帮助,因此平时就要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