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拾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簪

我在创作小说《寻找琼花观》的时候,想到了用玉簪(玉搔头)来代替箭。这个闪现的灵光让我很是满意。不过冷静下来细想,自己对古代头饰尚未深入研究,还没有自鸣得意的资本。

簪,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古代女人用来固定头发的棒(棍、条)状物,也可以引申为女人头上的装饰。其它的叫法,还有“钗”、“搔头”什么的。另外“钿”是簪子上镶嵌的饰物。所以说簪比一般的束发带(头巾)要有规格、上档次得多。这是我的看法。

以前读过一些诗,有不少都提到了簪子等头饰。象什么“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则是较为全面地罗列了唐代较为高档的簪子的材质、样式。当然都是些金、玉制品。看来那个时候贵族女人的簪子多做成鸟儿的模样,因为还有一个词牌名,叫做“钗头凤”;当然簪子的一头来点悬挂物也很有品味。

一般百姓,估计都是就地取材,如木头、竹子什么的。我一直在寻思,是不是有用筷子或者毛笔当作簪子的情况?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黄金缕是头饰,雪柳就是玉簪。我国古代的簪子及头饰的种类还挺多的。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簪和其它类似的物品,首先还得从我最熟悉的古文开始研究。备受自己推崇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也有:“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个“簪笏”是“簪”和“笏”的合称,就是簪子和笏板,用来代指官职。这个发现让我惊讶万分。如果簪可以用来作为官职的代称,那么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男人也应该戴簪子才对。这就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

于是我开始回想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画面:《军师联盟》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在帽子的一侧或者两侧插有棍状物;不戴帽子时就和道士们一样,发冠中间好象也有一根小棒。毫无疑问,那就是簪子。

再深度查询。《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原来用针来形容簪子的形状更为准确。它不仅起到安发、美饰发髻的作用,古代君臣、道士还用“簪”来固定冠、帽。

不仅如此,古代男子发簪其实比女人用的簪子更长。有意思的是道士因为买不到簪子,不得已才用了加工过(去掉花)的女簪,所以看起来比较短。古代男人用的簪子跟女簪主要区别还在于装饰纹样比较少,纹饰简单、不会做成鸟儿或其它形状、更不会镶嵌宝石或垂挂物,偏重于实用性。

真是学无止境。

还有更多的信息量等着我。在古代,簪子又称“笄”,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所以簪子是古时女子的必备之物。我还知道一个名词,叫做“及笄”,其实也就是“笄礼”。

我一直认为,簪子及其它样式的固发针状物承载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美学。曾经有媒体介绍过一件中国瑰宝——金步摇。美则美矣,却是游牧民族女人所使用的头饰,由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带到中原。后来才逐渐融入中原文明。象“慕容”这个姓,就是“步摇”的译音。还有所谓的花枝乱颤,应该就是指的这种头饰吧。

我在小说里用簪子来当武器,还策划在以后的写作中用簪子当作笔、针或者划地为界的工具。簪子的确是大有用途。

在名著《红楼梦》中,更是多次出现簪子。比较著名的有:尤氏捡到一根簪子,认出是秦可卿丢失的,从而开始怀疑她和丈夫贾珍有不正当关系;还有一次是王熙凤过生日中途回房,一个丫头看到她后转身就跑,王熙凤心下生疑,取下簪子对准那丫头就是一阵猛戳,成功地审出了贾琏与鲍二家的奸情。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簪子又是从哪个时候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那当然是清朝。清朝的男人只留一根鼠尾巴,就没有必要再用簪子了。至于女人,则是因为有了发夹、橡筋等束发用品以后,渐渐地弃用了美观但是有一定危险和攻击性的簪子。

时代在变,现代人再也不会用簪子来束发、固冠,官职也不会再叫做“簪笏。”作为有实用性、观赏性的东西,簪就这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我只能用杜甫《春望》中的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来表达我的失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