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绪论:中国图书馆百年
中国的图书馆经历了百年沧桑。
百年倏忽也好,百年漫漫也罢,是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历史映像。而今蓦然回首,我们看到的中国现代图书馆百年历程,是一条百转千回的曲折道路,既跌宕起伏,又峰回路转,别有一番绵延迤逦的风光。本书要做的,就如同苏东坡的诗句“流年自可数期颐”(“期颐”即百年之谓),淡然、平静、公正地回顾这段历史。
中国古代文献收藏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现代图书馆的源头却在西方。
西方现代图书馆的诞生,始自新型公共图书馆,这也是现代图书馆有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图书馆的标志。而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又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社会平等和信息公正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期的英国首先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成立,它的问世被认为是世界公共图书馆诞生的标志。此后西方世界兴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公共图书馆运动”。这个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尤为迅猛,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全世界捐资建立起2500多所图书馆,其中大部分是公共图书馆。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表达了世界文化知识界和图书馆界的基本立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对图书馆的普世共识。
西风东渐,泽被东土,但又带来了血雨腥风,因为这一切都是伴随着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和频发的教案等一系列屈辱和国耻而来的。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型图书馆,大多与外国租界当局和外国传教士相关联。这些被泥沙俱下的历史潮流挟裹而进入中国社会的外来新式图书馆,尽管不是出于中国人自愿,却成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最早和最直接的启蒙范例。
这样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肇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兴起也与近代史上列强入侵和民族危亡息息相关。最为直接的成因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极大冲击。正如康有为所说:非经甲午之役,割台偿款,创巨痛深,未有肯幡然而改者。梁启超也说:唤起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终于挣脱开千年传统的束缚,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走上学习西学、变法图强的道路,而建立“新式藏书楼”则逐渐成为朝野共识。创建于1898年(戊戌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就是戊戌变法的直接产物,也是此次百日维新失败后的孑遗。
更大的民族灾难“庚子之变”,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几使清朝统治集团陷入灭顶之灾。这种形势直接催生了“清末新政”,兴办图书馆就是新政的重要内容。至宣统二年(1910)《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颁布之时,京师及多数行省均已建立起大型官办图书馆,一些文教发达的地方还出现了诸多的官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平民图书馆。可以说,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肇始于戊戌维新,完成于清末新政,奠定了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发而不可收。中国百年图书馆之史,自此方兴。
遗憾的是,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并未由此进入坦途,而是有着太多的弯路和跌宕。
民国时期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和成熟的阶段,也有斐然的成就,却不幸而逢多事之秋。频仍的兵燹战乱和政治动荡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尤其是日本侵略者悍然发起侵华战争,生生扼断了图书馆正常发展之路。诸多图书馆学者和有识之士虽有真知灼见,却难免有“空留纸上声”之憾。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有了长足的进展,提出了诸如“向科学进军”“为工农兵服务”等裨益事业发展的方针。但由于时代所限,亦难逃历次政治运动的强烈干扰。而且这种关起门来的发展方略日渐与国际主流脱节,甚至渐行渐远,国际上通行的理念、方法、技术无法为国内图书馆界所知晓、所应用,还人为地设立了种种禁区和壁垒。至“文革”祸起,文脉已断,黄钟弃毁,瓦釜雷鸣,图书馆亦堕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文革”结束后,图书馆事业进入复苏和繁荣的新时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与此同时,却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致使经营创收、“以文养文”等种种弊端一时成为风气。于是“有偿服务”盛行,各种收费和变相收费成了图书馆的重要经济来源,还为读者设立了形形色色不平等的门槛。这一时期,馆舍设备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办馆方针上的乱象丛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图书馆历史上的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或曰图书馆现代化的进军之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没有官方的授意,也没有人蓄意发起,一切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人亲身经历和亲手创造的历史。
21世纪初,先是学界鼓吹国际上普世的图书馆理念,倡导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图书馆大胆探索践行,提出了“开放、平等、免费”等拨乱反正的办馆方针,锐意改革,勇除弊端,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道路,亦即现代化图书馆之路。
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最终演变成为国家的政策方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将图书馆定性为公益文化单位,将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公益化、普遍化、均等化。正是这场源于业界精英、起自基层、自下而上的运动,改变了中国图书馆的轨迹,使其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恰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通过业界的努力,将现代图书馆的精神、理念变为国家的政策方针,使全国图书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最大成就。
本书力图展现中国图书馆的百年风貌,但它不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图书馆历史。考虑到本书的史话性质,针对的又是非图书馆专业的读者,故阐述的重点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这种“历史”式的叙述大体截至20世纪上半叶,亦即新中国成立之前。作史要有距离感,许多事物要经过一段时光的磨砺才会清晰可见,时间会使我们具有历史的眼光。然而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图书馆发展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中国的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有今日之面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本书采取的方针,是以“走向现代化”来总括其成,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当代图书馆的总体面貌,重点阐述有关现代化图书馆的理念和价值观,最后以深圳图书馆作为范例来加以佐证和说明。
其实图书馆既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与每个读书人息息相关,毕竟图书馆属于社会大众,属于天下读书人。但多年来图书馆学的相关研究却多囿于专业的框框内,鲜有针对普通读者的图书馆知识普及读物。在本书中,作者力图从普通读书人的视角,追求生动鲜活的文风,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风貌,尽量避免专业化的论述。读者不妨将本书视为有关图书馆的故事集成。诸公在阅读此书时,如果感觉就像是一位白发图书馆员在娓娓讲述图书馆的故事,就不枉作者之初衷与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