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何为家庭抗逆力?
在众多有关抗逆力(resilience)的研究文献中,家庭常常被看作促进个体抗逆力生成的背景性因素或是风险及保护机制(Rutter, 1979; Jenkins & Smith, 1990; Werner & Smith, 1992; Masten & Reed, 2002)。然而,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抗逆力,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整个家庭应对逆境的能力,与个体抗逆力的生成最为密切的因素来自家庭提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远远超越其背景性意义本身,而是抗逆力生成的又一独立的功能实体。对抗逆力的研究,除却已有的个体层面探究,更加有必要从家庭、社区等多个层面加以专门研究,这些层面分别预示了十分不同的抗逆力表达内涵、实施方式与策略模式。以下集中梳理家庭抗逆力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对其内涵界定、研究模式、发展趋势等进行专门的梳理与系统反思。
从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角度说,家庭抗逆力(family resilience)的产生及发展相对较晚。对家庭抗逆力的关注及系统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学者对家庭压力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探究,两种理论重点研究家庭在面对危机境遇时,如何能够迅速做出适应性的调整策略,以帮助家庭成员转危为安、摆脱困境。
究竟何为家庭抗逆力?对这一概念的解读莫衷一是,基于对家庭抗逆力研究的不同视角,对其定义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概括。
第一是作为一种适应方式的家庭抗逆力。在Hawley等(1996)看来,家庭抗逆力指的是家庭成员面对压力时的适应及转变过程,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面对危机境遇,整合各种风险及保护因素,彼此间达成共识性愿景并生成发展性路径。
第二是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的家庭抗逆力。McCubbin及其同事(1996)在基于多年的家庭抗逆力模型研究中,从自我修复的角度,指出家庭抗逆力是个体和家庭成员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表现出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和应对策略,以帮助作为功能性实体的家庭尽快从危机中恢复出来,确保家庭成员的幸福安康。
第三是作为一种关系构建能力的家庭抗逆力。在Walsh(2013)看来,作为独立功能单位的家庭,在面对重大逆境或破坏性的生存挑战时,常常要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加以调适,因此,家庭抗逆力指的是家庭在面对种种不利环境时获得的机智灵活的反弹能力,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积极的危机承受能力、挑战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self-righting)等,家庭抗逆力不只是压力管理或经受逆境考验,更包含了个体及社会关系层面的潜能转变与提升的含义。
可以看出,上述定义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及角度,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勾勒出家庭抗逆力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性实体单位所具有的建构性意义,无论是作为一种应对危机的适应方式,还是家庭自我建设与修复的过程,还是家庭成员内部以及家庭以外社会关系的重构,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家庭抗逆力表达的内容与方式,而内外危机或压力源以及家庭应对危机的能力及优势都是学者们所普遍强调的。综合上述定义,或许以下的概括更能体现出当前我们在系统反思家庭抗逆力时的一种整合思维:所谓家庭抗逆力,指的是以家庭为功能实体,在应对内外危机与压力源时,表现出的以家庭良性运行为目的的修复、调适与关系重建过程,以帮助家庭可持续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