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湾区经济形成和发展条件

申勇认为,湾区经济最早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是国际贸易产生和扩大的产物。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8个湾区经济体,大致分布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36个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具有优越的湾区经济资源,湾区经济比较发达。世界湾区成千上万,仅中国5平方千米以上的湾区就有200多个,但为什么有些能形成湾区经济,有些则不能?申勇认为,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首先,必须是共享湾区,须围绕一个湾区展开且是水文气候条件优良的湾区,具有建设多个深水港口的条件;其次,必须是对外开放,拥有再好的湾区资源但闭关自守也难以形成湾区经济;最后,必须是区域合作,包括区域内港口、产业、交通等方面的外部合作,以及与周边腹地的合作。

促进湾区经济形成的主要原理是“拥海、抱湾、合群和通陆”,“拥海”引领国家的对外开放,湾区能够在较小空间形成港口群,成为陆海联系的重要分岔口,国际一流湾区发挥了这种“分岔口”优势,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桥头堡。“抱湾”推动各种要素的高度集聚,湾区海陆共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吸收了大量高端人才云集,形成包容性很强的移民文化。“合群”创造“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叠加效应,形成远大于一般城市群的向心力,推动城市和产业深度融合。“通陆”拓展海陆联动的广大腹地,不仅要形成自己的发展领地,更要重视腹地的拓展。申勇:《湾区经济的形成机理与粤港澳大湾区定位探索》,《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年第5期。

现代区域经济学研究表明,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发展不再单纯取决于自身的资源条件,更取决于其在更大区域范围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湾区经济在其产生、发育和演化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产业内容、城市形态及区域文化的更新,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及其授权的机构在实施区域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共同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湾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强烈目标导向下的结果。正如申勇所言,湾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相适合的条件。

(一)不是所有的湾区都能孕育出前述的湾区经济

对于诸如孟加拉湾、几内亚湾等超大型的海湾,因为湾区面积过大,湾区直径过长,通常所谓湾区发展的交通便利条件几乎荡然无存。这些超大型海湾衍生的经济形态基本没有或处于渔业等初级阶段,在世界经济版图中更是无足轻重。又如波斯湾,海湾两边荒漠戈壁,虽拥有巨量石油资源,其港口皆为石油输出港口,但并未孕育出诸多港口城市群甚至基本的城市化区域,远未呈现前述的湾区经济形态。这些超大型湾区(即gulf area)往往分处不同的主权国家,地缘政治军事的战略作用远远强于经济的战略作用,无法形成湾区经济最基本要求的区域分工协同。而对于位于一两个城市间或城市内部的小型湾区(如悉尼湾、胶州湾等),因其尺度过小虽能孕育出一定的深水大港,但对区域发展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主要局限在单个或少数几个城市空间内。

由此而言,能衍生出具有较强经济形态的湾区,其基本共同点一般有:(1)尺度适中,湾区水域面积一般不会大于1000平方千米,湾区主要湾口的口径一般不超过24海里,即bay area的区域,而不是gulf area的区域;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编著《中国海湾志》,海洋出版社,1999。(2)气候适宜,一般处于亚热带或温带地区,因海港而集聚一定的人口规模,并形成多个港口城市;(3)同处于一个主权国家且背后国家(地区)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这一点十分重要。

(二)具备基本区位、地理条件和国家实力的湾区也未必能衍生出前述的湾区经济

世界上符合尺度适中、气候适宜、国家经济实力较强条件的湾区,如悉尼湾、霍克湾、里约湾、芬兰湾等,有十个以上,但这些湾区所孕育的湾区经济并未达到公认的国际一流湾区经济的高度标准。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这些湾区工业化发展不足,工业化关键阶段未能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品集聚,从而未能孕育多个大能级的港口群及其城市群;(2)这些湾区人口规模及产业集聚规模较为有限,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受到较大制约;(3)在湾区城市发展的演进中,没有及时形成由要素推动转向创新推动的发展模式,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旅游休闲观光等层面,宜人自然环境并未与金融、创新等要素发生良好“化学”反应。这在后文的湾区经济形成机制等章节中将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发端于港口经济、具有临海区位优势的湾区未必都能衍生出前述的湾区经济

湾区经济初期最基本的动力来自海港的运输中转功能,其主要形态便是港口贸易,以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为主的港口贸易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推动了湾区工业化进程。石油、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和接近消费市场,在湾区蓬勃兴起,通过乘数效应强化经济增长极作用,不断推动区域的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这在欧洲、北美、日韩工业化进程中得到较好的验证。

但上述地区的大多数湾区,如西欧的利物浦、鹿特丹、汉堡,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及奥斯陆,北美的新奥尔良等,也并未达到世界公认的国际一流湾区经济的高度,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上述湾区在经历初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后,其积累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并未能推动工业持续转型升级,在新一代的港口经济竞争中未能占据更多优势,相反甚至有所衰退;(2)上述湾区在港口贸易发展的同时,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没能同步发展,从而未能及时带动湾区经济重心向金融、咨询、服务、贸易等生产服务和商业服务转型;(3)新一轮技术革命后,新产品、新业态、新生产方式和新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地推动湾区经济开放转型,创新在湾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上述湾区未能实现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的及时转型,也未能有效促进上述发展要素的集聚和发展(在后面的章节中关于湾区经济发展阶段的论述中将做进一步论述)。

综上,我们认为,湾区经济形成和发展条件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中等尺度、处于同一主权国家、气候适宜的湾区(bay area)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基础;(2)强大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庞大的人口及产业集聚规模、强大能级的港口群,在湾区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3)随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金融等服务经济乃至创新经济,决定了湾区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和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