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人民币(能源安全研究论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天然气人民币为什么可行

天然气人民币提出后,虽然普遍认为前景美好,但仍存在一些担忧,其中也包括某些政策部门和利益相关方:我们推进石油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做了这么多工作都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什么搞天然气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就可行?目前,国际天然气市场还存在计价与美元挂钩的问题,而且天然气贸易中的船运、保险等也形成了以美元结算的惯例,如果我们强力推进天然气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就要打破惯例,但中国企业在天然气贸易中早已习惯这套贸易体系和规则,如何打破这强大的路径依赖?

随着天然气消费量、贸易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天然气人民币越来越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

1.以量定天下,天然气有望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大宗商品

后《巴黎协定》时代,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暖日益关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们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将逐步提升。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显示,尽管近年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但由于其基数较低以及近年全球能源消费总体增速放缓,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4%左右。而化石能源的消费在2015年仍占据全球新增能源消费的60%,预计到2035年,化石能源仍将占全球能源供应的八成。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占据全球能源结构的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将与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形成良性互补,这是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现实选择。

目前从全球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来看,平均占比在24%左右,仅次于石油和煤炭。在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下,天然气消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石油和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机构预测,2030年前后,天然气有望超越煤炭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甚至有乐观的预计认为,到2050年,天然气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接近70%。可以预见,一个以气体能源为主导的时代即将来临。尽管各方对未来天然气消费占比增势走向的预估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天然气需求将迅猛增长这个判断上已基本形成共识。

从能源结构上看,中国“以煤为主,少油少气”。而且,化石能源的内部结构十分不合理,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消费占比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能源结构相比更是严重滞后。2016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远高于全球不足30%的平均水平,中国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煤炭。与此同时,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25%的1/4(见图1-1)。如果将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显著提高,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自然环境则有望大大改善。

图1-1 2015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能源局、BP等统计数据整理。资料整理。

从近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国内的天然气需求已经开始发力,一些积极迹象已经显露,中国已初步进入天然气消费的高速增长期。依据欧美国家的经验,这样的高速增长期通常要持续30年左右。《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6)》披露的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从468亿立方米增至1931亿立方米,年均增速16%,是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速的3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从2005年2.4%增至2015年的5.9%(见表1-1和表1-2)。

表1-1 “十二五”时期天然气行业发展成就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表1-2 “十三五”时期天然气行业发展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205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增速超过2015年,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6.4%。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高出日本约8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但中国天然气人均消费量仅为140多立方米,未来的增长潜力远大于日本。按照中远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10%,消费量达到35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15%,消费量达到5000亿立方米。中国将成为全球天然气消费和贸易增量的主要来源。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受惠于天然气化的人口仅有3亿,还有近2/3的市场待开发。如果按照世界人均天然气消费水平计算,中国还有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消费增长空间。

中国天然气利用在利好政策逐步出台的东风下,还将继续快速增长。2017年7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意见》重申了中国天然气利用的中长期目标,即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到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意见》从实施城镇燃气工程、天然气发电工程、工业燃料升级工程、交通燃料升级工程等四个重点方面入手,提出了扩大中国天然气利用的支持政策体系。

预测显示,中国天然气贸易量将从2010年的15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2260亿立方米。据测算,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量2009~2020年将占全球需求增量的30.7%, 2020~2030年将占全球需求增量的25%。随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或达到极限,中国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日益重视,未来中国天然气贸易将强劲增长。

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天然气消费大国中唯一一个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的国家,天然气人民币的实施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佳的载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的预测,2017~2025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逐年递增,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5%, 2025年的进口规模将达2590.7亿立方米,其间累计进口量将达15656.6亿立方米。在天然气进口价格维持2016年的水平的条件下,中国2016~2025年累计天然气进口额将达3506亿美元,约合24190亿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最大离岸中心香港2016年末5467亿元人民币存款规模的4.4倍。事实上,未来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存款规模还远不止于此。由于离岸人民币不受存款准备金限制,一旦境外形成包括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债券等在内的发达的金融市场,离岸人民币市场就会拥有很高的乘数效应,其银行存款和债券市场存量都将非常可观。

总之,如果人民币充当中国进口天然气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中国巨额的天然气进口需求则可推动可观的人民币“走出去”。

2.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进入买方市场

2014年以来,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价格总体持续走低,中国及亚太地区天然气进口国的话语权增大。这也为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目前,全球油气供应呈现出向西移的趋势,形成了东、西两个油气供应带。东线是以常规油气为主的传统供应带:从北非和波斯湾开始,经里海、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西线是以非常规油气为主的新兴供应带:北起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油气,南至委内瑞拉超重油、巴西深海盐下石油。西线供应带受技术进步影响,已使大量资源进入经济可采序列,而且一旦市场供求失衡,就可以做出快速响应。

从全球天然气的生产情况看,相关统计显示,2010~2015年,世界天然气日产量总体保持上涨态势。2015年,在全球能源消费增长仅1%的背景下,全球天然气产量达到353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8%,全球天然气供给持续宽松,逐步进入买方市场。

随着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增加,预计美国将很快从天然气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那些向美国减少油气出口的国家,将向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市场转移。美国在“页岩气革命”之后,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国内天然气的消费规模也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美国天然气消费的增长空间逐渐缩小,天然气出口成为必然趋势。目前,美国已向亚洲的日本、韩国出口少量的LNG。就趋势而言,美国的天然气将更多地流向亚太和欧洲市场,对传统天然气出口大国俄罗斯、卡塔尔、伊朗的市场份额形成挤压,天然气的地缘格局将在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发生重大调整。中国、美国两国一个是中长期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增量主体,一个是中长期最大的天然气需求增量主体,这一变化将对全球天然气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天然气消费第一大国美国由天然气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油气出口重心的东移,以及油气价格低迷背景下资源国油气更大程度的开放,都为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进口天然气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见图1-2)。

除了国际天然气供给较为宽松外,中国国内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快速增长也为国内天然气供给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中国建立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天然气交易中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超过13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为19%。2000年后,中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高速增长,年均新增探明储量5807亿立方米。数据还显示,201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35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2004~2015年,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0%(见图1-3)。2016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369亿立方米。

图1-2 欧洲、中国和美国的天然气进口占消费的比重(1990~2035年)

资料来源:BP: 《世界能源展望(2016)》。

图1-3 中国1970~2015年天然气产量

资料来源:来自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2017年3月24日在石油观察第二届年会上的演讲。

全球天然气供需状况和价格会不会短期内出现反转呢?不少研究机构预测,基于对近中期全球天然气勘探开发以及在建LNG项目完工周期的判断,2025年之前全球天然气市场还将一直处于供大于需的局面,买方市场的特征难以改变,天然气价格总体上将继续低位运行。

在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俄罗斯等油气出口国调整出口方向等有利条件下,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国家遂成为油气出口国主要争取的目标市场。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下,中国成立区域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可谓恰逢其时。

3.天然气成为独立商品,东北亚地区亟待建立新的定价机制

由于日本当年进口LNG的主要目的是替代原油发电,为了保证天然气下游的供应安全,日本在长期合同中普遍采用了与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即原油清关价格,JCC)挂钩的定价公式。这一天然气贸易定价模式基本上被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沿用至今。但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推进,全球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全球天然气供给变得较为宽松。天然气逐步脱离石油,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能源商品种类,其与石油挂钩的定价方式已经不能反映天然气自身的供求关系,并且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东北亚地区已对这一定价模式产生强烈的质疑,并呼吁改变现有的定价机制,缓解和消除天然气“亚洲溢价”现象,更好地维护区域经济利益。

受天然气基础设施和运输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大体分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区域市场,各区域市场的气源和定价等特征差异明显。从定价上看,欧洲天然气的价格高于北美,亚太高于欧洲,而且远远高于北美。数据显示,美、欧、亚三地天然气的价格差长期存在,但在2008年之前差异并不显著。然而,此后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拉高了该地区天然气的价格,“页岩气革命”又使北美地区天然气的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天然气“亚洲溢价”现象更趋明显,2012年,日本LNG到岸价是美国亨利枢纽(Henry Hub)价的6.1倍。随后由于全球天然气市场宽松,天然气价格持续下跌,“亚洲溢价”虽不断收窄,但价差依然明显。

过去天然气定价机制中与油价挂钩的因素作用显著,油价对气价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如今随着天然气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气价将保持较低水平且独立性增强。对于天然气需求国而言,这是很好的进口机会。

从目前的天然气贸易市场来看,过去东亚地区的长期合同价格体系已经出现很大的松动。亚洲天然气市场出现了长约合同周期缩短、长约价格与现货价格差别弱化的现象。天然气供需格局的逆转和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维持多年的天然气交易体系的均衡。过去一直存在长约价格和现货价格两种价格体系,而且在多数时候现货价格低于长约价格。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天然气过去一直属于稀缺资源。如今情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天然气不再紧缺,天然气的交易模式当然也就应该随之改变。

虽然近中期天然气长约贸易形式还将存在,但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将导致长约合同周期缩短;同时,长约价格与现货价格价差收窄。面对买方市场今后将持续的预期以及近年长约LNG滞销的情况,LNG的买方将在新交易谈判中尽可能地压低价格,而LNG的卖方往往寄希望于价格的反弹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只能是长约合同周期缩短,这对双方均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此外,过去的长约合同对买方有许多限制性规定,卖方大多要求货物不允许分拆或转运,交付港口也相对固定。但是,近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长约合同趋于灵活,再次交易以及变更目的地转卖的现象也逐渐增多。这一系列变化都为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更灵活地交易和定价创造了条件。

最近以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已成为全球天然气交易增量的主要来源,其定价话语权看涨。中国自身拥有巨大的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这种形势也使中国具有形成基准价格的基础。

相对于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而言,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还处于发展进程之中,因而能源需求量较大、增速较高。在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下,亚太必将成为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有关预测认为,在2030年以前,亚洲将继续成为全球LNG需求中心,超过70%的全球LNG出口量将汇集于此。由于近中期天然气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而亚太地区又是需求大户,亚太在天然气定价中的话语权自然会提升。这一迹象已经显露出来。2017年第一季度新签订的LNG合同价格较以往有所下降,而且LNG的买方要求与卖方重新谈判过去签订的LNG合同价格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目前,与JCC挂钩的LNG定价机制使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天然气定价上仍占据主导地位。现有东亚LNG现货价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运往日本和韩国的LNG供需情况。受LNG现货和中短期交易占比上升、各区域市场间的流动性加大以及亚太市场LNG供应源增多等影响,国际天然气价格基本上已经与原油价格脱钩,天然气交易向标准化、金融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在建立LNG期货交易市场方面捷足先登。2013年,日本政府宣布,将在东京商品交易所推出全球首个LNG期货合同。尽管目前从公开报道来看,该计划并未如期实施,但是该计划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日本将建立起全球首个LNG期货交易市场。

面对日本在LNG贸易和定价体系方面具有的先发优势,中国应当抓住中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方面的规模优势、中国的区位优势以及全球天然气供需格局变化的契机,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并以此赢得东北亚和全球天然气定价的话语权。

目前,中国根据气源的不同已经形成一定的定价机制。中国的天然气商品有国产天然气、进口LNG、进口管道天然气等三大种类,且定价机制各有不同。国产天然气基于成本加成原则定价;进口LNG合同价格则基本上参照日本的与JCC挂钩的定价公式;进口管道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亚和俄罗斯,其定价方法是“双边垄断”的政府谈判价。

相比于日本,中国目前在建设天然气交易中心和提升定价话语权上行动相对迟缓,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天然气产业政策尚不配套,例如:国内市场主体相对单一,“三桶油”更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而非交易市场实现定价;国内价格机制扭曲,终端气价与进口气价倒挂,区域市场分割,管网设施仍不健全且不对第三方公平开放;等等。上述种种不利因素制约了中国在增强天然气定价话语权方面的努力。

2015年3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同意,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注册成立。目前,该中心投入运行的主要有管道天然气(PNG)和液化天然气的现货交易,但该中心尚无期货交易资质,而且交易量相对较小,市场影响力不大。此外,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也于2017年1月挂牌成立,但同样市场影响力微弱。

当前,中国亟须建立起国内天然气交易中心,进而辐射韩国和日本等地区。东亚地区的中、日、韩和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国家可以从双边协商的天然气现货交易起步,逐步建立起东北亚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推动形成亚洲天然气市场基准价格。随着天然气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需要加快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和天然气交易合约的设计,使中国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价格成为亚太地区的标杆气价。

4.管道基础设施完善和LNG运输普及,天然气具备全球贸易条件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完善和LNG运输能力的提升,天然气贸易正逐步打破区域市场的限制,销售半径不断拓展,具备了远距离、跨区域交易的条件。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落后,LNG运输尚未成熟,天然气主要在产气国国内就近使用。但是,随着大型气田的相继被发现,天然气探明储量、产量的快速增长,产气国逐步放松了对天然气出口的管制,开始向周边消费国出口天然气,但受运输方式和成本限制,全球天然气贸易仍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

虽然全球天然气贸易仍呈现以管道天然气为主、LNG为辅的格局,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LNG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发展的潜力巨大。这将有助于扩大天然气的销售半径和全球天然气贸易的规模,也有助于在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的东亚地区建立天然气交易中心。

目前,从运输方式看,北美、欧洲和亚太的天然气市场存在一定的差异。北美和欧洲市场以管道天然气贸易为主,以LNG贸易为辅。亚太地区的情况相对复杂,作为大陆型国家的中国以管道天然气贸易为主,同时也在积极开拓LNG贸易,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陆上管道系统,基本上只能依靠LNG贸易确保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天然气贸易与石油贸易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天然气交易对管道设施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导致天然气交易市场区域特征明显,这也是天然气价格不能像油价那样形成相对统一的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近年随着LNG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成本的下降,天然气交易开始逐渐摆脱对管网的依赖,以灵活多样的交易形式走向全球。国际天然气联盟(IGU)发布的2017年世界LNG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LNG贸易量创新高,达到2.58亿吨,同比增长5%,连续第三年增量增长,LNG贸易已占全球天然气贸易的1/3。

有预测称,2017年,全球LNG贸易量将达到2.8亿吨,比2016年增长8.8%,有望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大增幅。2015年底,全球天然气液化能力为3.52亿吨/年,预计到2020年,这一产能将有望接近4亿吨/年。

随着LNG贸易量占全球天然气贸易量比重的不断提升,全球天然气贸易将由以管道为主的区域性市场过渡到管道和LNG并举的全球性市场。未来东北亚地区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可以更多地依赖短期贸易与LNG的发展,获得更大的交易量。简言之,LNG具有运输、储存等方面的便利,这使天然气交易逐步摆脱了地域限制,具备了全球化贸易的条件。

5.中国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建立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条件

中国是东亚地区唯一一个具有自产气、管道气进口和LNG进口的天然气消费大国,中国发展天然气交易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型国家,地处中亚和东北亚之间,是连接中东、中亚和东北亚消费市场的唯一一个陆上通道,这一条件是亚洲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天然气的特殊物理性质决定了其运输和贸易对管道、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高度依赖。天然气交易的运输和交割比石油难度大、成本高,设立天然气交易中心的选址空间较小。一般认为,只有在管道、储气库和海上LNG输入相交汇的地方,才能形成交货体系,这意味着通常只有大陆型国家才能建立起完备的天然气交货体系,而岛屿国家和市场容量不够大的区域则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亚洲地区,中国是最佳的天然气市场交割地。日本、韩国等国家虽然有一定的天然气贸易量,但它们岛国的性质决定了其建设陆地管道大规模引进天然气难度大、成本高。而新加坡虽然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但其自身的消费规模太小,又远离天然气供应和消费中心,建立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条件远不如中国。较大的天然气产量、充足的天然气供给和庞大的天然气消费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成为最有条件成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国家。

从区位上看,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毗邻,接近天然气供应中心;同时,中国自身是天然气消费中心,并且与日本、韩国等天然气消费大国毗邻。因此,中国通过成本相对较低的天然气管道即可连接全球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地区和消费地区,中国在亚洲天然气运输和贸易方面处于绝对的枢纽地位,在构建跨境天然气管网方面具备显著的地理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亚洲天然气贸易的成本。

在跨境与国内管网建设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天然气管道相继完成后,中国将形成近2000亿立方米/年的进口输气能力。中国是东亚地区天然气消费大国中唯一一个拥有管道气进口的国家,这使境外的天然气或者国产气有可能通过LNG的形式或者管道气的形式出口至日本和韩国,将中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东北亚天然气贸易枢纽。在国内管道建设方面,到2016年底,中国全国天然气管道长度达到10万公里,长输管道与油气田周边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3500亿立方米。管道建设的完善已经使中国初步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外供”的供气格局。天然气管网已经从点到面,由单一输气系统逐渐演变为区域性管网,逐步形成了川渝、华北、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相对完善的区域性管网。

另外,中国在LNG进口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新兴天然气出口国与中国东南沿海距离较近,便于海上运输。截至2016年底,中国投产LNG接收站13座,接卸能力5000多万吨。地下储气库的建设也在有序进行。近年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价格持续下跌,加上目前全球投产和在建大量的LNG生产线,未来亚太市场上LNG的供应能力将相当可观。未来,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的天然气供给保障能力将大幅提高,从而为天然气交易市场的连续交易提供可靠的供给保障。

6.资源国期待打破美元束缚,建立油气交易的多元货币体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出现了一段趋势性的贬值。美元的长期贬值使美元资产不断缩水,这让不少产油国耿耿于怀,一直试图推动油气资源交易货币的多元化。同时,尽管石油美元的积累让各大产油国获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积累了较多的财富,但是产油国并不甘于美元枷锁的禁锢,因此出现了对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还是换用其他货币的争论。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美国对伊朗、俄罗斯等国家采取了经济制裁,美国银行可对这些产油国的相关美元账户予以冻结,这直接危及了这些油气生产国的财政和金融安全。美国的做法无疑加剧了油气出口国贸易货币多元化的诉求。石油美元的国际地位开始出现动摇,新的石油货币欧元、卢布、人民币等开始不断涌入市场,直接侵蚀石油美元的地位。天然气作为比石油更具潜力的化石能源,在全球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天然气贸易货币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为用其他货币计价和结算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可以在不显著挑战美国既有利益的情况下,在东北亚天然气贸易中率先开展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尝试。

另外,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经济实力保障。从中长期角度看,依托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前景,人民币币值将保持稳定,甚至可能稳中有升。这为人民币充当天然气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可提高油气出口国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

中国与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油气出口国的贸易联系较为紧密,双边贸易额较大,这也为天然气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创造了条件。中国与主要天然气出口国的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关系密切,中国可加快推动人民币作为“天然气换工业制成品”循环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在当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仍受限制的条件下,天然气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不太顺畅,但是中国可扩大向天然气资源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规模,从而通过贸易项下实现天然气人民币的回流。中国在工业和工程承包等领域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天然气出口国则拥有资源禀赋优势,因此双方在商品和服务领域都具有较大的贸易发展潜力。中国对中东和中亚一些油气出口国的贸易逆差规模较小,则中国可利用与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通过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基础设施承包工程合作等方式,从贸易渠道回收天然气人民币。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也为天然气人民币通过资本项下回流国内以及提升境外人民币的保值增值功能创造了条件。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离岸人民币中心,并在人民币回流机制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如投资国内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直接投资、有额度限制的银行贷款等。

与此同时,2016年,人民币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有助于人民币增强在国际交易、结算和储备方面的功能,也有助于其在国际投融资、跨境资产配置、国际货币体系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为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石油、天然气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若人民币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使用有所突破,则将明显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交易、外汇衍生品交易方面的使用量,从而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