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做公益慈善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几乎涌动于每一个人的真善美品格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积蓄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它们正在有序释放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在这一进程中,有一种重新出现的组织形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校园中担负着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传承传统慈善文化的使命,这就是大学教育基金会。与一般其他基金会这种组织形式一样,大学教育基金会也是舶来品,但它扎根中国大地二十余年来,较好地实现了与中国国情的相互融合,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匹配。通过大学教育基金会这一桥梁与纽带,包括大学、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相关群体,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逐步成型。许多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不久即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在大学教育基金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模式、治理路径还存在诸多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之处,与国外相比,服务培育人才和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其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也处于变动中,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源整合作用远未得到有效发挥。当然,总体上我们还是对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充满信心,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处于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总体处于上升期也在努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大学教育基金会。
这本《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报告(2018)》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大家见面的,它一方面力求全面总结过去几年来我国教育基金会发展建设情况,另一方面前瞻性地对影响教育基金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筹资和投资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是在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回顾与总结的关键时点出现的一本纵览式读物,能帮助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人员树立信心,减少迷茫感。
本书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完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负责组建写作团队并提供了部分配套资金。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从写作时机看,党的十九大描绘了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创新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以新气象新作为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同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已经破题,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亟待通过顶层设计加以明确;最后,中央巡视组对大学教育基金会提出的若干意见,也应进行深入学习并加以落实。总之,深入思考大学教育基金会战略性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书中既包括宏观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大学教育基金会概览,也涉及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影响因素、财务管理体制、项目管理等微观性问题;既包括基金会通用的管理问题,也涵盖财政配比政策、慈善文化传承等大学教育基金会个性化特征。在考虑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共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治理特殊性。
从写作人员看,本书既有关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专家学者及科研院校专业人员,也有从事大学教育基金会实务的一线管理人员。事实上,写作团队的多元化特征,本身就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理论与实务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良性互动,而这正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报告(2018)》对这一特定行业发展相关问题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是编写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的目的在于分析大学教育基金会环境变化情况,把握我国公益慈善环境日益成熟的机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大学教育基金会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回答大学教育基金会服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各种问题。
即便如此,这本书想要完全呈现大学教育基金会二十余年的积累沉淀也是困难的,只是对这一领域的截面式、针对性的概览。我们也想通过此书,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对这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团队当中来。新时代新气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将一如既往开展大学教育基金会相关研究,会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大学教育基金会作用有效发挥、慈善文化传承等重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事业,应将资助教学科研与师生员工这一初心与使命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探索相关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内控体系,守好底线,杜绝盲目筹资行为,减少对大额捐赠的过度迷信,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更好地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当然,由于大学教育基金会行业的特殊性,编写团队搜集的资料有限,特别是因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登记类型的差别,信息公开的要求与时间点也不一样,致使本书部分指标的时效性不足。同时,由于研究能力有限,本书的内容与观点难免存在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敬请业内专家与广大基金会从业人员批评指正。
再次感谢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对本书编写的资助与支持,也感谢编写团队的用心工作,是你们用心记录了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成长历程。同时,感谢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大学教育基金会工作的实践者们,你们正在从事的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本书出版前夕,编写团队邀我作序,上述感言,聊以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原理事长
程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