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组织与灾害的应对:以福州救火会为论述中心(海西求是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的结构

根据上述思路,本书将从以下方面考察福州救火会,全书共分以下八部分。

绪论。阐述问题的缘起,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需要探讨的问题,说明选择福州救火会为个案的缘由。同时界定相关概念,阐明史料来源以及本书的主题框架。

第一章:五口通商与福州社会变迁。开埠之前,福州灾害频发与文风兴盛并存,一方面祭祀瘟神五帝的社境盛行,成为基层主要的组织形态。另一方面福州士绅数量众多,主持赈灾、浚湖、修渠等公共事务,以致“政务惟士绅把持”。开埠之后,福州社会变化显著,商贸繁荣、火油普遍使用,火灾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地方权力渐趋多元,外人势力渗入、商人力量兴起,士绅地位虽受到冲击,但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官府亦调整基层管理体系,推行联甲制、设立保甲局,效果不佳,导致社会问题丛生,火灾逐渐失控。

第二章:“纸裱之城”救火会兴起及发展。福州救火会一方面与国家力量紧密相连,经历兴衰沉浮,延续时间长达百余年。另一方面,救火会多由社境组织嬗变而来,空间分布与传统社境相似,是社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虽然以“会”为名,实质为“社”,会所设于境庙之中。

第三章:福州救火会的自主性组织运作。救火会会员均为志愿加入,年龄偏大,以商人为主,并无党派、地域隔阂。它成功整合各阶层人士,并根据能力高低,各司其职,构建金字塔形权力结构,内部关系和谐平等,实现良性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捐资、抽租,政府拨款几可不计,开支以日常支出为主。在救火联合会的协调下,各会虽偶有争斗,但关系总体良好。

第四章:福州救火会与都市自治。除承担消防外,福州救火会功能颇多,有类于基层自治组织。它作为市民代表,屡次发起集体运动,与官府、巨商、日军博弈,争取合法权益。并与商会、学生社团、善堂善社、警所保甲等基层力量频繁互动,奠定在近代福州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闽南救火会与清末变革下的地方社会——以天安寺事件为分析中心。以1909年天安寺事件为例,探讨1908年《结社集会律》颁布后,闽南救火会如何成立,怎样发动群众,与英国领事馆博弈,使地方性事件升级为全国性爱国浪潮,取得对外交涉的胜利。在福州救火会发展史上,闽南救火会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有必要深入探讨。

第六章:福州救火会的地域特性——与京沪等地救火会之比较。救火会并非福州所特有,它遍布大江南北、数以千计。本书通过收集有关史料,梳理各地救火会发展状况,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对北京、天津、上海三地救火会加以分析,并与福州救火会进行比较,以能从宏观视角,凸显彼此共性与个性。

结论。通过对上述诸章的论述,从灾害与地域社会、民间组织与基层自治、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加以总结。最后的结论是,社会是个有机体,具有自我调适的功能,常根据抗灾需求,衍生相应的组织形态。近代以来,伴随着都市火灾频繁,救火会兴起,功能不断拓展,逐渐演化成为社区自治组织,其典型代表为福州救火会与苏州市民公社。基于发展的需要,官府与民间组织,彼此扶持、相互倚赖,处于“共生状态”。然而又互有冲突,呈此消彼长态势,双方关系处于动态演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