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本书
一 资料说明
当苏州市民公社档案被发现时,引起广泛关注,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力量,开展文献整理工作。《历史研究》《光明日报》先后做了报道,美国胡佛档案馆愿意用缩微胶卷形式,以全部布斯文件交换。2011年,苏州市民公社档案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的珍贵档案。福州救火会与其相似,迄今关注者不多,笔者经数年搜寻,大致摸清其文献分布状况。根据编纂者的不同,福州救火会史料可分为原始档案、会务文书、报刊记载等三种类型。
原始档案为救火会与政府往来文书。以福州市档案馆藏量最丰,如救火会章程、会员登记表、市府指令、火联会呈函等,有近百份,内容涉及赈灾、抗疫、治安、消防等诸多方面,时间多集中于40年代,此批档案尚无人使用,成为本书的核心史料。福建省档案馆亦有少量留存,有十余份,时间多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为珍贵,尤其是馆藏《创始历略书》,追溯福州救火会联合会的历史及功绩,记载翔实,装裱精美,堪称精品。总体来看,抗战之前,官方原始档案留存极少,主要是由于福州两度沦陷,政府机关仓皇撤退,大量文件被毁。幸运的是,二三十年代,福州市警察局曾编制《警政月刊》,刊载命令、公告等,涉及救火会颇多。该月刊现存国家图书馆,共有56期。此外,福建省政府曾经编纂《福建省政府公报》《福建省建设月刊》等刊物,有少量相关史料,如琼水救火会请求拨发拆墙石料,以便自筹经费修路等。
会务文书为救火会管理会务的资料。救火会将收支状况定期编成征信录,从中可了解其社区构成、火警出勤、人员财产等细致信息,现福建省图书馆尚存数册。除此之外,1908年,闽南救火会曾刊印《英领事混争天宁寺纪实》,分发各商埠,介绍该会成立的经过,并附录交涉文书,今仅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有藏。救火会领导徐建禧等人,新中国成立后曾写过相关文章,刊载于《福建文史资料》,虽事隔多年,存在偏差,但毕竟是当事人回忆,有参考价值。
报刊记载,救火会在近代福州影响较大,受到媒体关注。如《闽省会报》《华报》《福建时报》等本地报纸均有相关报道,尤其是创办于30年代的《华报》,更揭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而《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外埠报刊,亦有少量记载,如1929年,《申报》连载数期,详细报道救火会领导市民反抗市政统捐。此外,一些调查录、旅行记、文集、方志中对救火会也有提及。所涉及的期刊达数十种之多。
除文献资料外,笔者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口述资料,如福州万安义务消防队,前身为竹林救火会,队员祖父辈均是老救火会会员,队长自称从小在救火会长大,走访此类消防队,参与他们的活动,除切实感受其与社区的关系外,还能了解许多无法见诸书面的信息,如群众对新中国成立后被枪毙的龙潭会长的真实评价、火会与寺庙的关系等。当然,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亦有“扬长避短”之思维,须结合文献加以甄别。
此外,本书以救火会作为切入点,主要是探讨明清以来,自然灾害与民间组织嬗变、基层自治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除上述有关救火会史料外,还将利用其他相关文献,如近代报刊、旧海关史料、文集与方志、外人游记、民间文献等,在参考文献已列明,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取料广泛,既是本书的特点,也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