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点理论导向下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构成
寻根文化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被制造和作为影像销售而结束……最好的历史传统被重组而成为地点历史的……博物馆文化。
——城市学家戴维·哈维(David Harvey)
人地关系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它是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就必须探讨的永恒科学课题和本质科学问题,人类的建筑论、景观论、规划论、居住论、建设论、工程论、技术论等所有有关人与环境研究的学科都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最根本的和最高的理念准则。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也是人地关系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早在二战之后,著名的建筑、地理与城乡规划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就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认为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应该突破空间尺度的束缚,从不同领域和范围研究人类的生存居住环境,小到某一个村落,大到城市、区域、城市群或整个地球。在他看来,人类的居住环境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建筑、规划、景观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系统问题。因此,其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地点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活跃在西方地理学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是一种基于现象哲学视角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基本理论,代表着后现代人地关系科学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它强调空间的地点性(特色性)和人的地点感,探索人类各种生存空间(建筑、地点、城市、区域)如何更具有地点性,并且如何让人类产生地点感。那些具有地点性又能够让人产生地点感的人居环境才是真实的栖居环境,才是真正和谐的人地关系。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出现了一系列人居环境问题。在过度“现代性”(modernity)的环境营造趋势下,出现了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承载力日益衰退、环境景观特色缺失及城乡空间同质性泛滥等诸多问题,将人类发展推至关键节点,“现代性”的无限性和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地球上的万物不得不再次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如何协调的现实问题,以协调人与地点、人与环境关系为根本任务的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应主动迎接挑战,视挑战为机遇,并化危为机,敢于忘身,保护自然、营造特色、创造诗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持续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