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评价
一 首任会长项南对基金会工作的评价和思考
在1996年9月9日召开的第三届理事会上,项南会长有一篇书面讲话,回顾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第一、第二届理事会期间的工作,对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做了反思。他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原本是一个没有基金的基金会,在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充分发育的条件下,基金会如何运作,至今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事。但是,基金会的理事和许多老同志,多年来却形成这样一个好传统:不要报酬,只讲奉献,千方百计为贫困地区办点实事。大家认为,扶贫,不能单是给钱给物,而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扶贫。基金会多年来开展的东西互助、外引内联、干部交流、职业培训和组织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等,都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近各地总结出来的扶贫到户这一新形式,即有偿帮助贫苦老百姓一家一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编织加工等,扎实、具体,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真正得到实惠。基金会应当予以更多的关注。
当然,基金会的首要任务还在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行动,筹集扶贫资金。但在目前情况下,要取得大批量的捐赠,还有较大困难。先念同志生前也特别强调,不要到处“化缘”,不要强人所难,不要搞变相摊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曾想过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同时,通过扶贫开发协会办些经济实体来积累一部分扶贫资金。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并不现实。今后如何加强海内外联系,找到一种合适中国国情积累资金的载体,还要很好研究,大胆探索。
二 关于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上,副会长杨詠沂对基金会成立七年来特别是第二届理事会以来的工作做了总结。总结中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中心工作,就是扶贫,就是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尽管我们的资金实力还不大,但我们始终牢记扶贫宗旨,扶贫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尽力扶贫,尽扶贫基金会自身的资金实力为扶贫做贡献。在过去的四年里,基金会支持扶贫开发项目6个,资金230万元;无偿援助项目42项,资金1400多万元;安排物资捐赠、定向捐赠及社会福利项目10个,合计资金1300多万元。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效益。第二是借力扶贫,发挥基金会各位理事联系面广、关系多、朋友多的特长,广泛牵线搭桥,外引内联,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扶贫事业献爱心,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各地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四年来共为贫困地区引入资金25000多万元。第三是智力扶贫,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是智力贫困,科技落后,缺乏改变落后面貌的技能和手段。因此,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都有学习提高的要求。基金会在中西部地区的干部交流、干部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在第三届理事会上,基金会不仅总结了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对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杨詠沂在报告中说:
过去的几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虽然在扶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总的看来,实力还很薄弱,工作上的困难还很多,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扶贫基金会为贫困地区牵线搭桥、外引内联,帮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效果是好的;开展干部交流、干部培训,推广实用技术,扶贫到户,成效显著;尊重捐赠者意愿,实行定向扶贫,兴办小学、职业学校,办诊疗所、医院,搞节水工程等,也是成功的。但是,投资贫困地区县乡工业项目,多数是不成功的。通过扶贫开发协会兴办经济实体,使基金滚动增值,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基金会是担当不起任何风险的。搞经济实体要收到较高的回报率,需要几年的过程,而捐款人要等到几年后才看到扶贫效果,很容易使基金会失信于人。加上这几年遇到的宏观调控,搞经济实体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投入的资金,有的不仅收不到效果,甚至连本金都难以回收。
几年来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基金会没有资金是一个问题,有了资金管理不好更是问题。在基金管理方面,我们在较长时期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法制观念不强。兴办经济实体之后,没有及时把产权关系和权利义务等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下来,给工作造成很大麻烦,给基金会也带来了损失。
总结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国扶贫基金会今后应当认真汲取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国扶贫基金会实际是一个筹款机构,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筹资方面。
(2)筹资扶贫是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仍然应当通过行之有效的牵线搭桥、外引内联、干部交流、培训人才、劳力转移等形式进行扶贫。
(3)办经济实体不是基金会增值资金、积累资金的最佳形式,今后不宜再直接兴办经济实体。同时,要对现有的实体进行清理,已办起来的要管好,没有多少效益的要收缩。继续办的,要考虑将采取什么办法,确保基金会的权益和利益,并得到较高的回报率。不再办的,稳妥地处理善后工作,避免造成新的损失。挂靠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杂志社、培训中心、咨询中心等组织,也要加强管理,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给基金会造成名誉上的损害。
(4)基金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杜绝资金流失等问题,同时要选一些品质好、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到基金会工作。
(5)基金会要摆正自身的位置,作为民间扶贫的力量,要积极与政府扶贫力量相结合,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三届理事会提出了今后基金会的工作重点:继续遵循扶贫的宗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国家扶贫大业中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工作重点放在募集资金和为贫困地区多办实事上,为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做出贡献。
第一,努力寻求稳定的基金来源。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基金来源,如果基金会自身尚处于“贫困”之中,就无力承担起扶贫的重任。因此,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开拓基金来源的渠道。同时,借鉴国内外通行的运作方式,建立基金制度,设立永久性扶贫基金,不断壮大基金规模,利用基金增值部分资助扶贫项目。基金保值和增值,严格依据国家政策、法律进行,将基金保值、增值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第二,坚持扶贫到户,为贫困人口脱贫办实事。根据基金实力,扶持的项目以小型和可以直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的种养业项目为主。不搞一般性的工业发展项目,也不搞贫困人口不能受益的项目。
第三,继续通过外引内联、牵线搭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第四,依据新形势,总结干部交流、人才培训和劳务转移等工作经验,促进东西部地区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开展经济合作。
以上提出的关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的四个重点,可以说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在重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工作方向做出的慎重思考。
三 财务工作以及资产、财务收支情况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上,对第二届理事会以来的财务工作做了总结,报告了财务收支情况。
(一)关于财务工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于1994年8月组建了财务部,充实了财会人员,主要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使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有章可循,并与国家财政部的统一要求接轨。二是整顿财务收支,将原来分散管理改为统一管理。三是组织专人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积极收回各项欠款;研究处理了香港新同达公司和基金会在股权、债权、产权方面的争议。四是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在国家审计署、国有资产管理局工作组的指导下,对基金会成立以来的账目进行了全面审计,并对基金会的财产进行了清查。五是根据会领导的统一安排,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和为开展扶贫活动所必要的经费开支。六是及时运作和调整资金存放形式,增加扶贫基金和经费基金的增值收入。
(二)关于财务收支情况
1.资产
截至1996年6月底,基金会总资产为:13196万元。其中,存款3378万元,占25.6%;固定资产140万元,占1.06%;投资3507万元,占26.58%;应收未收款6171万元,占46.76%。基金会总负债为1774万元,净资产为11422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净资产11422万元中包含应收未收款6171万元,这部分资金中的绝大部分最终也未能收回来。如果扣除这些收不回来的应收资产,基金会当时真实的净资产为5000多万元。
2.捐赠收入
1993年至1996年6月底,收到的捐赠现金和物资,总价值9365万元。其中:(1)现金5001万元;(2)实物折价3574万元,包括汽车300辆、农用车100辆,布匹56万米,B超机10台等;(3)定向捐赠790万元。
3.增值收入268万元
4.账外财产转入1122万元
这是根据新同达公司与基金会于1995年10月6日签署的结束合作协议中规定应属于基金会的权益入账。
5.扶贫支出
1993年至1996年6月,通过多种形式扶贫,投放资金1434万元。其中,无偿扶贫1304万元,占90.9%,包括建学校18所,建医院4所,以及实物资助等;直接扶贫130万元,占9.1%,在贫困地区办企业,发展生产,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6.应收未收款6171万元
包括:扶贫基金3914万元,经费基金297万元,还贷基金1960万元;大部分是财务部成立以前的旧欠。
7.投资支出
在3507万元投资中,有对深圳亿豪实业公司投资318万元,对贫困地区投资315万元;其余大部分计2874万元,是对下属的香港新同达、北京国际中富达、江苏飞龙、无锡苏秦、扶贫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