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改革发展简史(1989~2015)(全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广泛深入动员社会参与扶贫

一 首次举办书画家笔会动员社会各界扶贫

1991年2月28日,中国扶贫基金会邀请部分在京著名书画家举行书画笔会,50多名书画家当场挥毫泼墨,奉献书画作品。中顾委常委王平、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我会会长项南、副会长魏玉明、李敬、何载等出席笔会并会见了到会的书画家。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贺晋年也到会助兴,并捐献了自己的作品——《将军竹》。

举办这次笔会,是我会动员社会力量关注扶贫事业、拓宽筹资渠道的一个尝试,得到了北京许多书画家的热情支持,慷慨应允。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为扶贫事业极尽绵薄之力。国画大师李苦禅之子李燕还动员其母捐献了苦禅老先生的遗作《竹雀图》。另有9位书画家虽未到会,也捐献了自己的作品。此次笔会,共筹集书画作品64幅。仅李苦禅老先生的遗作《竹雀图》一件,当时的估价就是十多万元。后来在基金会组织的慈善拍卖中拍得善款35万元。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华声报等新闻单位,报道了这次扶贫活动。

附件6

第一次组织书画笔会

在基金会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扶贫。但是,如何动员,我们却没有经验。1991年初,经朋友提议,我们决定组织一次书画笔会。我们请教了一位在北京书画界有很高名望的画家,他开列了一份有近百位书画家的名单。我们决定一家一家去拜访。

那时候,想都没有想过要以汽车代步。华克和杨青海骑着自行车,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城近郊8个区。跨车胡同的齐白石家,通县的刘炳森家,西坝河的陈大章家,后海的周怀民家,共登门拜访了35位书画家,又经他们介绍了更多的书画家。最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儿子李燕,听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在其老母亲的支持下,慷慨地拿出李苦禅大师的遗作《竹雀图》,捐给基金会扶贫。他说,他父亲生前一向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如果父亲在天有灵,得知他的画作能够为今天的扶贫事业做贡献,一定会甚感安慰的。

有这么多书画家答应出席笔会,我们既高兴,又惶恐。高兴的是,有这么多热心人士支持,事情一定能办好。惶恐的是,我们一下子邀请这么多书画家来,画案就要摆几十张,还需要笔、墨、纸、砚,各种国画颜料。据说仅宣纸一项,什么画法用什么纸,讲究就很多。而我们,连这么近距离地看众多书画家一起作画写字都是头一回,别说是准备这些东西了,真是不摸门儿。好在边拜访,边学习,总算基本备齐了笔会必备的“家什”。可是,还有一个难题等待破解,就是画画写字的宣纸不能直接铺在桌子上,而要垫上羊毛毡子,靠毡子吸去画纸上多余的水分,才不至于使画作走样。我们去荣宝斋问了问,一块一米见方的毡子就得70-80元,而组织这次笔会,大块毡子少说也得需要几十块,粗略一算,光买毡子一项就得花几千元钱。而按基金会当时的规矩,我们是不可能花这个钱的。听一位画家介绍,造纸厂过滤纸浆后淘汰下来的毡子清洗干净后用来画画也很不错,也比较便宜,就是清洗上面的纸浆麻烦一些。麻烦?我们从来没有怕过。于是,我们找到北京造纸11厂。听说我们的来意,该厂的领导慷慨给予支持,没要一分钱,就让我们把约有二三十米长的两大捆毡子扛了回来。又是全基金会大动员,在当时木材大厦15层的卫生间里洗的洗,刷的刷,有的同志还从家里拿来了熨斗,把毡子熨干烫平。

2月28日,笔会如期召开了。在木材大厦的多功能厅里,数十张作画的台案分两路摆开。齐白石的孙女齐自来来了,李苦禅的儿子李燕来了,周怀民、计燕荪夫妇来了,还有陈大章、阿老、李铎、米南阳等50多位知名书画家来了。他们共同挥毫泼墨,来为社会扶贫助一臂之力。出席这次笔会的不仅有书画界的名人,还有时年80多岁高龄的装甲兵司令贺晋年老将军。他60多岁开始学画,擅长画竹,他的“将军竹”享誉海内外。还有几位书画家虽不能来,也托亲友带来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笔会还吸引了首都新闻界最著名的20多家媒体的记者,他们分别以“首都著名书画家为扶贫挥毫泼墨”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次盛会。

(华克)

图2-3 举办扶贫书画笔会

图2-4 书画家为扶贫挥毫泼墨

二 创办《科技富友》和《中国贫困地区》两本期刊

(一)创办《科技富友》杂志

《科技富友》杂志于1993年1月正式创刊。是由珠海特区报社与我会于1992年11月开始合作酝酿创办,12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报国家科委科技期刊管理司批准的综合性科普类期刊,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登记注册。《科技富友》杂志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编辑部设在珠海,以珠海特区报的采编人员为办刊主力。总编辑由珠海特区报的宋纯诚担任,副总编辑由基金会宣教委员会的华克担任。该刊办刊10年,为双月刊,一直遵循拓宽扶贫开发新门路,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科技水平的办刊宗旨,为传播国内外最新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和经营信息做出了一份贡献。该刊于2003年11月转送给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更改刊名为《中国扶贫与就业》。

(二)创办《中国贫困地区》杂志

《中国贫困地区》杂志于1994年2月开始筹备创办,当年8月获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是一本专门反映贫困地区呼声,展示贫困地区资源、现状,宣传贫困地区发展,探索中国反贫困道路的综合性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促进贫困地区开发,拓展贫困地区市场,宣传贫困地区资源,提倡东西优势互补,推动开展扶贫行动。

《中国贫困地区》为双月刊,创刊号于1995年2月出版。该刊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管,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由吴象任社长,华克任副社长;林子力任主编;张小弟任执行主编。

1996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对《中国贫困地区》杂志进行规范化管理,将该刊作为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机关刊物,由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管理;将国务院扶贫办所有的期刊合并,集中力量办好《中国贫困地区》杂志,做到“主管者真管,主办者真办”;并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杨汝岱出任名誉社长。1997年7月,该刊转交国务院扶贫办主办。

2001年底,《中国贫困地区》杂志转回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2002年,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变更刊名为《中国西部》,因已经有期刊用此名而再次申请更名;2003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部署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财富》。

三 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宣传推广

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用自1994起至2000年的20世纪最后七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于这个计划的出台,基金会全会上下积极响应,个个摩拳擦掌,纷纷出谋划策,要为八七计划的实施及其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媒体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宣传动员活动,以增进社会公众对扶贫事业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支持扶贫事业的热情。

(一)举行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行动大会

1994年7月16日上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行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国务委员陈俊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雍哲,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徐惟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杨钟和我会的项南、李人俊、李本、李敬、孙文芳等领导出席。会上有海内外人士对中国扶贫事业捐赠十多项,最大笔的捐款是李陆大先生捐赠的100万美元。基金会在会上发出《扶贫行动倡议书》,动员全社会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扶贫事业做贡献。15家新闻单位2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并予以报道。《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全文刊发了《倡议书》;《经济日报》4次用半个版篇幅发布《倡议书》。

1996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1月4日,基金会于新年开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扶贫行动大会,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事业。出席大会的领导人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王光英、卢嘉锡、黄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杨钟;原空军司令张廷发、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原总后勤部副部长王政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杨詠沂;石化部部长、基金会理事费志融;基金会会长项南、第一副会长魏玉明,副会长金熙英、李敬,顾问李人俊;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文芳;等等。

大会上,常务副会长魏玉明向捐赠人报告了基金会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如东西干部交流、劳模企业家扶贫、实用科技扶贫以及关于扶贫到户的探索。会上,南京金蛙集团捐赠农用车100辆,日本世川和平财团、台湾罗东圣母院院长吕道南等十多家企业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十多项。会后又陆续收到云南昭通卷烟厂、美国埃索石油公司、甘肃白山扶贫开发公司、香港湖南邵东京田投资公司董事长李林京等中外企业和企业家的多项捐赠。

(二)举办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

1994年7月14~16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与世界社(台湾)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海外的专家学者28人,中国大陆的学者专家代表28人。连续两天的理论研讨,共发表论文和讲话20多篇。国务委员陈俊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雍哲、杨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全国政协常委杨拯民,社科院副院长腾藤和我会领导项南、孙文芳等与会。

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在开幕会上致辞说,这次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聚集了中国台湾和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表明中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问题正在引起广泛关注。他对于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会长项南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内陆与海洋齐飞》。他说:“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是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中国现代化,在今后的七年和下世纪初,中西部地区唯有超常规的发展,就像十几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才有可能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最后拆除这两大块的社会二元结构。”

此次研讨会,有16家新闻单位的2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并对会议予以报道。17~20日,中国台湾和香港、海外代表分两组赴陕西商洛和河南洛阳贫困地区考察和开发项目探讨。

1996年9月3~7日,中国扶贫基金联合半月谈杂志社在广西南宁召开第二届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海内外学者40多人畅谈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路,交流扶贫开发的经验和体会,并到武鸣、马山两县考察当地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图2-5 项南会长发表讲话:《内陆与海洋齐飞》

(三)联合多家媒体宣传动员扶贫

1.新闻扶贫

1994年,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中央电视台决定联合组织《94电视扶贫》系列宣传活动。活动中专门邀请李鹏总理、费孝通副委员长做电视讲话。该宣传以《经济半小时》栏目为依托,内容有国际消除贫困日纪念活动、中国消除贫困成就报道、扶贫信息、扶贫经验报道等。持续的扶贫专题电视节目的播出,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存在的贫困状况以及各级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做出各种努力的持续关注,社会反响强烈。

为进一步动员媒体参与支持扶贫,基金会于10月在京伦饭店举行“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行动群策会”。出席会议的媒体记者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首都新闻界80多人。此后,首都主要媒体都积极投入扶贫宣传。从10月到12月,基金会主导组织或参与组织的扶贫宣传还有:在《光明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扶贫大图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栏目做持续的扶贫节目直播;编辑并播出三集’94电视扶贫特别节目——《父老乡亲》,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还为电视片题写了片名。

1995年7月至10月下旬,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与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全国工商联、国家专利局、中国科学院等八家单位联手,共同举办《金桥连四海——95秋季电视经济信息交流会》大型电视特别节目。这次活动以电视媒介为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既有持续的现场大型实物和信息展览会,又有电视专题节目演播。为发挥各部委的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传播扶贫信息和脱贫成功经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金桥连四海——95秋季电视经济信息交流会》通过9月下旬开始的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中开辟的小栏目和《经济信息交流展示会》以及《金桥连四海特别节目》,尤其是第一场电视直播节目《金桥连四海——为了七千万兄弟姐妹》,采用综艺节目形式,无偿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资源、特产、需求,寻求合作和向较发达地区学习的机会,还介绍宜于在贫困地区推广的实用新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贫困地区和参与扶贫的途径。

参加这次系列经济信息交流活动的共涉及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宁夏、广西、湖北、江西、河北、河南、辽宁等13个省份数十个贫困县的80余个项目,并从中精选出各省贫困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项目参加了电视现场直播。这次扶贫特别节目,不仅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社会反响强烈。都说不仅内容好,形式也好,为扶贫开发做了一件实事一件好事。

2.扶贫义演

1994年10月17日,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当天,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传扶贫行动的大型文艺晚会《爱在人间》。这一天,基金会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表彰颁奖仪式。

把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是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号召所有国家以国家法令、具体的扶贫行动等适当形式,宣传和促进消除贫困;从1993年开始实行。中国扶贫基金会于1994年举办的上述活动,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第一家举行的纪念“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大型活动。

3.绝不把贫困留给下一个世纪——首都小记者扶贫采访行

1996年2月15~24日,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都来关注、参与和支持中国的扶贫事业,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抓住联合国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的有利时机,联合主办以“绝不把贫困留给下一个世纪”为主题的首都小记者赴闽西扶贫采访活动。让首都的孩子走出大都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了解中国目前存在的贫困问题,了解各级党、政府和干部群众为在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之所以选择闽西为采访地点,是由于闽西作为中央苏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从北京各小学、中学选拔出来的18名孩子组成的小记者团,分为文字组、摄影组、摄像组、主持组,用10天时间,在福建龙岩地区的长汀、上杭、连城进行了贫困现状、农家春节、农村科技扶贫等专项采访,引发了孩子们“扶贫离我很近”“节俭从我做起”等深入思考。

随行的有中央和北京所属电视、广播和平面媒体的18名“大”记者,对小记者团活动进行了追踪采访和持续报道。

四 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与表彰

表彰扶贫先进,是基金会成立之初即给自己提出的一项任务。1991年,项南会长就在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对多年来为扶贫工作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进行表彰,为此设立了无私扶贫、科技扶贫、自力脱贫等三个奖项。从那时起,即对在我国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机构进行过一些表彰和颁奖。但是,由于在获奖人的评选标准和产生程序,以及评选表彰的组织操作模式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设计,所以其结果只能是一个——引不起太多社会反响。虽然如此,基金会的同志们也一直酝酿着开展评选和表彰扶贫工作中的先进人物的活动,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扶贫做贡献。

为了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这一壮举,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向基金会建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半月谈》杂志社共同举办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半月谈》杂志是每半月出刊一期的解读时事政策的32开本小册子,当时发行量为700万份,号称“亚洲第一刊”。有《半月谈》与基金会联手组织评选表彰扶贫先进,对于当时实力尚小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来说,的确是个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半月谈》的提议立即得到基金会的响应。第一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的表彰活动于1994年10月17日,即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从此,在中国老百姓崇敬的当今各类先进人物中又多了一类: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附件7

发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

为了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实施,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总编辑于有海向孙文芳副会长建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半月谈》杂志社共同举办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孙会长和于有海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都是作为“调干生”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们既是老同学又是老朋友。二人见面很自然谈起孙会长正在从事的扶贫工作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半月谈》杂志是每半月出刊一期的解读时事政策的32开本小册子,当时发行量为700万份,号称“亚洲第一刊”。有《半月谈》与基金会联手组织评选表彰扶贫先进,对于当时实力还小的扶贫基金会来说,的确是个强有力的支持。所以,于有海的提议立即得到孙文芳副会长和基金会其他领导同志的响应。从此,在中国老百姓崇敬的当今各类先进人物中又多了一类: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而孙会长也为每年一次的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的评选和表彰,倾注了许多心血。


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是经社会各方面广泛推荐,由扶贫基金会和《半月谈》组织人员进行初步遴选并整理事迹材料,再由有关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人民团体等各方面的负责人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定而最终产生的。这种评选表彰虽然与党政领导机关批准、命名的先进人物不同,却顺应时势,合乎民心,所激起的社会反响比之其他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毫不逊色。

评选表彰活动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 ~2000年)》同步,从1994年开始首届评选表彰。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和表彰活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国务院总理李鹏为活动题词:“扶贫济困,共同富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为活动题词:“全社会参与,坚持开发扶贫,走向共同富裕”;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出席首届表彰颁奖大会祝贺并讲话。

到2000年底,评选表彰扶贫状元的活动进行了七届,共评选出“扶贫状元”70名,“扶贫贡献奖”得主80名。评选出的“扶贫状元”和“扶贫贡献奖”获得者中,有各级领导干部,有农村基层的群众致富带头人,有科技工作者,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还有念念不忘造福桑梓和热心支持我国西部开发的香港同胞、各类企业家等。他们尽自己所能为扶贫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扶贫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中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我们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时代风貌。

这些“扶贫状元”之中虽然很多人已经是名人,诸如先进、模范等头衔一大堆,但他们往往把“扶贫状元”这一荣誉看得比他此前获得的其他荣誉都高,当上“扶贫状元”后更是把普天下的共同富裕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四处奔走,扶贫不息。像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吴仁宝,扶助宁夏建设“新华西”;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把他的菌草技术传遍了大江南北;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不仅为对口帮扶广西百色地区身体力行,还动员港澳企业家为扶贫做贡献。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几年来,通过我们评选和表彰扶贫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并借助各种媒体广为宣传,一些“扶贫状元”的事迹被谱成歌、编成剧、写成书,在广大群众中传颂,弘扬了中华民族仁爱互助、扶贫济困的美德,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侧面。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仅是推出了一批扶贫战线的先进人物,还在于通过对这些“扶贫状元”和“扶贫贡献奖”获得者的表彰,带动和激励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支持扶贫事业,对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扶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推出一个个扶贫典范,引导全社会向贫困地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

附件8

扶贫状元和扶贫贡献奖得主名录:

第一届(1994年)扶贫状元:

吴仁宝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党委书记

常宗琳 山东省烟台新牟国际集团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梁长俭 河南省农业厅经作站 高级农艺师、研究员

雷仁义 陕西省渭南市五里铺集团 董事长

刘金鱼 河北省涉县西戌镇西戌村 党支部书记

朱洪俊 山东省淄博柳杭集团总公司 董事长、党委书记

龙成祥 四川省军区政治部扶贫办 助理员

李庆文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原副院长、科技副市长

葛士英 甘肃省扶贫基金会 会长

吴清辉 香港浸会学院理学院 院长、教授

第二届(1995年)扶贫状元:

韩正卿 甘肃省政协 副主席

褚庆观 山东省济宁市委组织部 部长

胡光周 河南省巩义县小关镇 党委书记

张永明 湖北省鄂州市建材设计研究院 院长

孙广信 新疆广汇企业集团 董事长

沈炳麟 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 董事长

范兆春 深圳市经济协作办公室 副主任

林占熺 福建农业大学菌草研究所 所长、教授

王耀 甘肃省甘南军分区尕海军牧场 副场长

马宁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系 教授

扶贫贡献奖得主:

陈济生 北京农学院 副教授

张永平 陕西省农科院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 副所长

胡国文 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植保系 研究员

郭有恒 清华大学紫光集团 副总裁

第三届(1996年)扶贫状元:

阎电山 山西省妇女联合会 副主席

刘维灿 厦门华美卷烟有限公司 董事长

孙葆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企业局 副局长

汪海 青岛双星集团 总裁

章文才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 教授

张淑珍 陕西省商南县茶业站 站长 高级农艺师

李晓华 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 董事长

张江平 河北亨豪企业集团公司 总裁

莫文珍 广西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 村委会主任

王建培 安徽省军区政治部秘书群联处 处长

第四届(1997年)扶贫状元:

傅克诚 辽宁省辽阳市 市委书记

刘永好 四川新希望集团 董事长、总裁

卢宗凡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员

彭楚政 湖南省吉首军分区 司令员

方润华 香港协成行集团 主席

陈毅锋 深圳市冠丰华贸易公司 董事长

朱耀琪 地质矿产部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任

王义锡 青岛面粉机械厂 原厂长

汪锦荣 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 副厂长

周作亮 幸福集团(湖北省) 董事长

扶贫贡献奖得主:

乌力塔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 教授

王长清 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 高级工程师

陈家忠 江苏省淮阴市农业局 局长;盱眙县水冲港乡 原党委书记

龚乃传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李开地 四川省旺苍县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任

樊孝先 湖北荆州美力集团公司 董事长

王闻升 煤炭部基建管理中心企业发展处 处长

胡丽华 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孵鸭场 场长

武乃文 民盟甘肃省委员会 秘书长

毕腊英 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村民

刘清银 湖南省人防办 副主任

黄久汉 广西平果县扶贫办 主任 调研员

石光银 陕西省定边县治沙开发集团总公司 董事长

孔令玉 山东省临沂市扶贫办 主任

付华廷 黑龙江省甘南县富华集团 董事长

周怀军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副院长 阜平县科技副县长

彭斌茹 四川省军地双拥企业集团公司 董事长

郑作运 河南省农业厅经作站 高级农艺师

赵延年 青海省湟中县上新庄工贸总公司 党总支书记

朱新华 江西省宜黄县兴华公司 总经理

刘笑 山西省柳林县薛村乡 团委书记

孙才 北京市房山区畜牧水产局 高级畜牧师

邱中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咨询中心 主任

郭文雨 福建香江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李学谌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研究员

第五届(1998年)扶贫状元:

田昕明 云南省思茅地区妇女联合会 主席

许智明 香港嘉浩集团 董事局主席

孟石源 湖南省安化县坪口镇新坪村 党支部书记

沈为备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原处长

陈开枝 广州市政协 主席

张少华 西藏达孜光彩示范农场 董事长

赵晓东 沈阳军区给水工程团 政委

夏仁学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 教授

孙振达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 县委书记

刘扬武 海南椰风集团公司 董事长

扶贫贡献奖得主:

丁海松 湖北省电力公司 副总经理

王军 中国煤炭物产集团公司 副处长

驻山西省平顺县扶贫队长

王程辉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原河南省汝阳县挂职副县长

王德山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扶贫办 主任

区煜广 广东汇海农业(集团)发展公司 总经理

王聚才 安徽省凤台县路桥公司 总经理

江士荣 江苏省盐城市委 副秘书长 扶贫办主任

傅宝林 辽宁锦州铁合金(集团)公司 董事长

申甲球 湖南古汉集团股份公司 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世杰 陕西西安兴昌牧工商公司 总经理

许林 北京市怀柔县农业局 总农艺师

张玉兰 教育部扶贫工作办公室 处长

张宏志 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助理研究员

张振武 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胡跃蓬 河南省信阳地区农业银行 行长

谭三川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 县长

瞿兆玉 中国蓝田集团 总裁

第六届(1999年)扶贫状元:

庄水莲 香港泓基集团公司 董事局主席

李正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院长 党组书记

李铁檩 解放军军需大学畜牧水产系 政委

张玉生 河北省鹿泉市植物研究所 所长 高级农艺师

陈立新 天津市静海县东双塘乡西双塘村 党总支书记

杨安贵 西南农业大学 教授

郑俊怀 内蒙古伊利集团 董事长

孟森彪 山西省垣曲县谭家乡 党委书记

郭树人 湖南省张家界市 市委副书记

雷菊芳 奇正集团 董事长

扶贫贡献奖得主:

王希 江苏省宿迁市农行系统 信贷员

王立运 山东省沂南县 县委书记

王县成 卫生部人事司干部处 处长

驻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 挂职副县长

许福清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县委书记

巫仁泽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驻云南省福贡县 挂职副县长

桑世林 安徽世林电光源(集团)公司(霍山县)董事长

贾元顺 河南省农业银行专项贷款处 处长

崔友河 北京市平谷县成人教育局 教师

曹丽丽 陕西省妇女联合会 主席

张彦森 河南省人寿保险公司 总经理

周先茂 重庆市巫山县人武部 政委

魏家瑶 湖南省吉首市民委 原主任

高才 吉林省兴华农业开发公司 董事长

钟代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卫局办公室主任

驻陕西省丹凤县 挂职副县长

黄新春 江西省黄金玻纤厂 厂长

宛志沪 安徽农业大学 教授

曾馥平 长沙现代化研究所 副研究员

第七届(2000年)扶贫状元:

徐永光 希望工程发起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副理事长

何家庆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高级实验师

刘志强、翟美卿 香江集团(广东) 董事长 总裁

秦三梅 河北省赞皇县 县委副书记

刘金虎 宁夏金龙集团 总裁

温惜今 香港益能国际集团公司 董事长 总裁

张东贤 山东省曹县庄寨镇 党委书记

梁克用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农业部扶贫指导小组副组长

王再海 陕西省富平县人民武装部 政委

马德海 内蒙古宁城老窖股份公司 董事长

扶贫贡献奖得主:

王升光 北京市密云县 副县长

白春兰 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村 村民

龙华阶 湖北省鹤峰县华龙村茶叶公司 总经理

李凤岐 交通部水运司运输处处长 河南洛阳市挂职副市长

李学军 山东省单县 县长

李祥明 江苏省睢宁县 扶贫队员

李恩科 重庆黔江军事部 司令员

何长洋 四川省南江县 县委书记

吴天来 广西百色凌云县东和乡陇雅村 村民

杨续喜 安徽全力集团 董事长

张明松 福建省长汀县扶贫办 主任

张斌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胡竹兰 陕西省洛南县杨圪涝乡 党委书记兼乡扶贫分社主任

韩召善 辽宁盼盼集团公司 董事长

韩光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 副主任

戴建新 新疆吉木乃县 县委书记

魏剑 云南省曲靖市烟草企业 党委书记 经理

五 创办两个扶贫培训中心

(一)创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职业培训中心

为了有相对固定的机构承担劳务人员的培训和到城市就业安置等项工作,基金会支持福建晋江大酒店施文雅先生出资100万元创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职业培训中心,定向培训三星级酒店服务员和缝纫工。

(二)创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八七扶贫培训中心

由基金会与解放军海军联合创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八七扶贫培训中心,以入城打工的农村青年为培训对象,培训城市紧缺的家政服务员、医院危重病人护理员、餐厅服务员;组织短期的农村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